“项目建成后,这里既是光伏电站也是大牧场。”公司负责人王超说,大面积光伏板可以减少蒸发量,加上清洗光伏板的水定期浇灌,光伏电站建成后,光伏板下的草就长起来了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陈凯 骆晓飞 解统强
依托独特的资源优势,2022年青海交出了亮眼的成绩单:规上工业增速和一般性工业投资增速,双双创下十年来新高,规上工业增速更是刷新历史纪录,首次排名全国第一。
近年来,青海省锚定优势资源综合开发新能源、新材料等特色产业,积极融入现代流通体系,以技术创新推动新旧动能转换,通过产业链纵向延伸和横向耦合放大新优势,加速迈向具有高原特色的产业高地。
“青字号”搭乘国际列车
位于青海西宁的青海宜化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是基于盐湖资源优势引进的一家基础化工企业,主要生产PVC产品和片碱。2021年9月,随着首列载着PVC产品的专列发往越南,这个企业迈出走向国际市场的第一步。
2022年,该公司与11家外贸公司合作,全年出口PVC产品近2万吨,创汇2000多万美元。“拓展国际市场创造了外汇,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推动企业加大科技创新、降低成本。”公司董事长刘光喜说。
结合地方产业特色,助力企业走出去和引进来,对于地处我国西北内陆的青海来说是一道特殊考题。近年来,青海省积极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探索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成员国的贸易路径,常态化开行国际班列,释放特色产业优势。
今年,青海对外贸易工作的重点是开展“青字号”走出去活动,商务部门统筹内需和外需、进口和出口、贸易和投资,已组织开展多领域、多层次的拓市场、促消费活动。
青海省商务厅副厅长杨小民说,青海早谋划、巧发力,深挖盐湖化工、光伏、锂电池等重点行业产品出口潜力,已落实60万吨纯碱、石棉、PVC、片碱等产品的铁路运输计划。
青海积极引进企业入驻,实现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2月初,西宁综合保税区后续建设和配套项目全面复工。2022年1月正式封关运行以来,西宁综合保税区已入驻企业17家,开通了跨境电商业务。
当前,保税区以整合区域资源推动出口外销为目标,构建以保税加工、保税物流、保税贸易和保税服务为特色的对外贸易新平台,招商引资的目标企业契合青海产业特色。
青海省商务厅党组书记熊义志说,着力引导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参与装备制造、能源资源、生态环境、绿色服务等领域的国际经贸合作。
科技延伸特色产业链
位于青海西宁的中复神鹰碳纤维西宁有限公司,已建成万吨级碳纤维生产基地,二期1.4万吨碳纤维项目建设正在紧锣密鼓推进。
该公司常务副总经理连峰说,青海作为清洁能源大省在电价、能源等方面具有比较优势,用绿色能源生产绿色材料,有助于推动新材料、新能源等相关产业升级,做大做强产业链。
青海省坚持高端化、智能化发展方向,推动新旧动能转换,让越来越多企业的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日益突出。
位于柴达木盆地的察尔汗盐湖,是我国最大的可溶性钾镁盐矿床。多年来,盐湖开发企业深耕钾资源开发,在这里建成了全国最大的钾肥工业生产基地,支撑我国农业用钾肥自给率达到50%以上。
如今,按照《青海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行动方案(2021—2035年)》,以“资源+资本+科技+市场”发展模式,盐湖资源开发从资源开采型向科技驱动型转变。
以青海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为例。2022年,该公司实施科研项目86项,科研投入超过3.5亿元。近两年,公司梳理“卡脖子”技术问题11项,通过“揭榜挂帅”等方式向全国征集技术解决方案141项。
随着技术难题被攻克,青海盐湖资源开发效率持续提升。2022年钾肥产量达到850多万吨,碳酸锂产量达到7.3万吨,盐湖钾、钠、镁、锂资源开发形成的产业链,正在不断延伸。
立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今年,青海聚焦盐湖资源综合利用、新能源、新材料、有色金属、大数据等产业,对照产业链图谱进行延链补链招商。
青海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党组书记、厅长姜军说,青海今年要推动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带动作用强的项目落地,力争招商引资到位资金500亿元以上,培育新增规上工业企业40户、中小微企业1000户以上。
在中复神鹰碳纤维西宁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检查设备运行情况(2023年2月8日摄) 解统强摄/本刊
“清洁能源+”擦亮发展底色
走进国家能源集团国能(共和)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100万千瓦牧光互补项目现场,记者看到打桩、搭建光伏支架等工序同步进行,一派繁忙景象。
“项目建成后,这里既是光伏电站也是大牧场。”公司负责人王超说,大面积光伏板可以减少蒸发量,加上清洗光伏板的水定期浇灌,光伏电站建成后,光伏板下的草就长起来了。
该公司位于海南藏族自治州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新能源基地总规划占地面积4609.6平方公里。经过十年开发,截至2022年底基地累计完成投资1375亿元,建成并网清洁能源装机容量2094万千瓦,年发电量超过400亿千瓦时。
新能源基地的发展,是青海省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的缩影。目前,青海省已建成两个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清洁能源装机约4000万千瓦。
清洁能源发电产业的高速发展,带动清洁能源产业链上下游加快衔接,从硅材料、光伏组件等装备制造到电力基础设施智能化运维,从能源外送到就地消纳,支撑特色产业减排降碳,青海“清洁能源+”的产业集聚效应日益显现。
2月17日,天合光能青海基地成功下线首根单晶硅棒,标志着总投资额500亿元的天合光能(西宁)能源产业项目迈出了实质性步伐。按照项目规划,天合光能将在西宁建成从工业硅、高纯多晶硅、单晶硅到光伏玻璃的新能源全产业链。
“清洁能源在青海能源结构中的占比高达九成,用当地的清洁电力生产新能源产业所需的新材料、装备制造业和相关配套产业材料,不仅具有市场优势和成本优势,而且还形成了绿色循环产业链。”谈及在青海西宁布局单晶硅产业,西宁阿特斯光伏科技有限公司制造总监刘文涛信心满满。
“清洁能源+”纵向串联起了光伏上游制造、光伏发电、风电、锂电和氢能等新能源发电和新能源制造业,横向融合盐湖产业链、大数据、有色冶金和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让青海以绿色低碳为底色的后发优势越发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