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查知识网

有条不紊的意思 有条不紊的完成工作

发布者:金原东
导读党的二十大相关工作正在开展网络征求意见,这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一次生动实践。中国式民主能实现“全过程”,与民主政治的“程序化”密切相关。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是现代民主政治的基本特征,也是社会主义民主政

党的二十大相关工作正在开展网络征求意见,这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一次生动实践。中国式民主能实现“全过程”,与民主政治的“程序化”密切相关。

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是现代民主政治的基本特征,也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长期坚持、不断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在民主政治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三位一体中,制度强调的是行为准则和社会体系,规范强调的是价值标准或行为模式,而程序则是制度和规范得以实现的保障体系。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目的是使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有条不紊运作,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功能和优势。在当前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全面依法治国进程中,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程序化意义重大。

程序主要是指人们社会活动所依照的规程、环节或方式、步骤,含有某种空间秩序或时间顺序的意思,是民主政治制度的运行流程和形式规范。程序化要求政治活动按照科学、有序的方式运行,依法办事,严格规范。全过程人民民主包括民主运行、领导决策、社会监督、民众参与和实现的机制、方式等方面的环节,它们都离不开科学的运行程序。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要更加重视程序化建设,不断提高人们的程序意识,严格按照程序办事,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程序化水平。

程序制定本身要科学、公开、合法

所谓程序的科学性,就是程序设置符合客观实际、符合规律,人们按此行事能够以较小投入获得较大收益。保证程序设置的科学性,需要把握好两个重要方面。一是程序价值。这是指程序设定的目的、目标和意义要符合当前实际情况。程序是为决策和其他工作服务的,只有深刻理解该项工作的意义和该项程序的作用,才能设计出符合要求的程序。二是设计手段。不同程序有不同设计手段,不同手段需要不同科学知识。设计者只有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知识储备,并懂得如何运用这些知识,才能设计出符合实际要求的程序。

所谓程序的公开性,是指决策者要将决策制定过程向公众说明。公正、公平、公开是人们实现民主权利的重要前提。人们不仅要求结果公开,而且要求过程公开,即对实现结果的程序环节有所了解。程序公开能够使决策部门更好地接受社会和人民的监督,可以起到增强政府公信力、促进社会和谐的作用。并且,程序公开也是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凝聚社会共识的重要途径,在此过程中让人民群众更加理解支持决策,推动政策落实。

所谓程序的合法性,是指程序设置符合和遵循国家有关法律,重大决策、重大改革的程序于法有据。同时,程序的运行也需要得到法律的保障。比如,党中央、国务院对重大改革决策合法性审核高度重视,有关决策出台前要求进行法律审核,确保相关改革决策权限合法、程序合法、内容合法,确保各项改革始终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再比如,2015年3月我国通过了经修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这部法律就是为了规范立法活动、提高立法质量,其中对立法程序也进行了规范。程序合法对决策制定者、执行者以及行政相对人来说,都是一种保护。实现决策法治化,就要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进行决策,确保决策依制度行事、按规范操作,减少随意性、增强科学性,确保运行有序。

实施程序的过程要广泛、持续、深入

为了更好地调动人民积极性,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扩大人民广泛、持续、有效地政治参与,畅所欲言、集思广益,显得格外紧迫和重要。人们能够积极有效、心情舒畅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是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重要内容。

为了切实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70年来,国家建立健全常态化的法律草案公开征求意见工作机制,不断完善政务公开制度体系,拓宽公众参与立法和重大行政决策的渠道。截至2018年,国家立法机关共有172件法律草案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收到1.5亿多人次提出的510多万条意见。

特别是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党的二十大都进行了网络公开征求意见。从中央到地方,畅通民意表达渠道,创新群众监督方式,建立便捷高效的网络表达平台,人民群众在网络上积极建言献策,表达诉求。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落实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之中。”同时又指出:“形成完整的制度程序和参与实践,保证人民在日常政治生活中有广泛持续深入参与的权利。”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在公民参与全过程民主实践中,我们需要把握好三个关键词:“广泛”“持续”“深入”。

广泛参与,最大限度调动人民参与的积极性。所谓广泛,强调了两个意思,一是参与人员众多,既有党政干部、知识群体,也有普通老百姓。参与人员的广泛性,可以充分发挥他们各自的优势,有效地促进国家决策和社区管理。二是涉及的问题范围广大,关注的问题众多,既有涉及国家方针政策的问题,也关乎百姓生活的衣食住行。由于参与者的资历和经历的不同,根据不同人员的不同情况,多组织他们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发表意见,这是十分重要的。

持续参与,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所谓持续,讲的是人民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的连续性和一贯性。第一,人民参与管理国家的意见表达和实践行动就不可能是一时的短暂的,某一区域、某一方面的,这种参与要持续不断地进行。时间的连续性和问题的广泛性是人民参与管理国家事务持续性的重要保障。第二,人民参与必须有制度来保证。人民群众能够心情舒畅、有序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既是我们国家民主政治进步的表现,也是中国式人权的体现。

深入参与,追求参与效果的最大化。所谓深入,讲的是参与管理的力度和参与的效果。参与不仅表现在会议、文件、媒体语言、文字和一定的活动形式上,更要体现在地方和国家的重大行政计划、管理决策的制定和实际成效之中。国务院公布的《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暂行条例(征求意见稿)》,其中特别有一条是“为提高公众参与实效,征求意见稿明确了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和举行听证会等的基本要求。”公众参与管理国家事务不仅仅是一种形式、一个过程,也应该表现出一种结果。只有这样,才能最终保障和调动公众参与政务及一切社会活动的积极性。

必要的形式对程序化很重要

当前,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蓬勃发展,先进技术手段与社会治理深度融合,为人民广泛、持续、深入参与治理活动提供了便捷高效的平台和渠道。应充分运用这些技术手段科学整理、分析、汇总各方面的真知灼见,使之成为决策制定和调整的重要依据,保障人民群众的合理意见诉求得到尊重、落到实处。

在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中,还需要注意设置和完善时空程序。现在,主办方在设置和选择会议场地时一般都考虑到这一问题,如设置面对面的会谈,肩并肩的交流,有条件的还安排了圆形会议讨论场所。除了注意会场的空间程序外,还必须重视对时间程序的管理。如全国政协举办的双周协商座谈会坚持小切口、大问题,邀请党内外“内行人”围绕党和国家重大关键性课题协商议政。“双周会”从2013年举办至今,不断改进,比如设置四方钟,让每一位参与者都有相对均等的时间进行表达。

(赵振宇 作者为华中科技大学教授、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

【编辑:侯方隅】

更多精彩内容,请在各大应用市场下载“大武汉”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