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查知识网

excellent excellent护肤品

发布者:刘夕华
导读转自联合早报前些天,许久未见的大学同窗老吴约我出来“搓一顿”。故交重逢,忆昔谈今,自是感慨万千。聊着聊着,话题逐渐转到他的宝贝女儿身上。老吴叹道,现在在中国培养孩子太不容易了,全家资源供着,也只能维持

转自联合早报

前些天,许久未见的大学同窗老吴约我出来“搓一顿”。故交重逢,忆昔谈今,自是感慨万千。聊着聊着,话题逐渐转到他的宝贝女儿身上。

老吴叹道,现在在中国培养孩子太不容易了,全家资源供着,也只能维持“不掉队”。据老吴讲,在他的圈子里,“别人家的孩子”一个比一个优秀,实不知自己的女儿要怎样和他们比拼。

原以为中国电视剧《小舍得》里反映的教育问题只是贩卖焦虑,听老吴讲了一些真实事例,我才惊讶于当下教育竞争的烈度。我心想,能从其中脱颖而出的孩子,将来都是怎样的精英人才啊!但是……希望他们不要变成“优秀的绵羊”。

《优秀的绵羊》(Excellent Sheep)一书由曾任耶鲁大学教授的威廉·德雷谢维奇(William Deresiewicz)所著。作者对美国精英教育展开反思,指出这套系统培养出的学生,虽然聪明、勤奋,简历光鲜、善于竞争,但始终要依赖分数、财富、职位等外界评判标准认定自我价值。很多人表面优秀,心灵却麻木、迷茫且脆弱。

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不知道内心所求。学“有用”的专业,选容易拿分的课,毕业后扎堆涌向金融、法律、互联网等热门领域,每个人都知道“该做什么”,却未曾思考过“我想要什么”。就连本应促进全面发展的课外活动、才艺技能,也充斥着功利攀比,只为给简历再镀一层金。这样培养出的人,也许是考试高手、证书达人,但很难成为创新者和思想家。

另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优秀人才”心灵的脆弱,尤其是面对挫折的耐受力。很多“怕输”的家长为孩子成长一路保驾护航,不敢让他们经受任何挫败,而过早展开的教育竞争与分流,也不允许失败,因为“一步错、步步错”。于是,孩子成长中只许成功,等到终有一天在职场或生活里受挫时,很多人就一蹶不振,个别甚至走向极端。

精英教育培养出的人才,往往也缺乏对社会其他阶层的认知和同理心。作者在书中举例,有一天他请水管工来家里维修,整个过程中,他尴尬地发现,完全不知道该跟对方聊什么,哪怕家常话都无从开口。他才意识到自己是多么“不接地气”。精英在自身的圈子里游刃有余,却不了解普罗大众。等到他们掌握国家和企业运行时,很难设身处地考虑普通人的诉求。长此以往,社会鸿沟也必然加深。

对于上述问题,作者从自身经验出发,在大学层面提出若干建议:大学要重拾人文精神,开展通识教育、博雅教育,避免沦为热门职业的培训所;教育和科研资源的分配要有长远目光,要看到那些回报周期长但有深远意义学科的价值;要让教学从灌输式、唯分数至上,转变为以激发学生兴趣、师生深度互动、综合评判标准为主导的模式。

优秀的绵羊、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鸡娃”与“放养”之争……这些年,无论在美国、中国还是新加坡,越来越多人开始反思教育的问题。很多问题无法单纯在教育领域内解决,而是关联到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和制度。并不是说精英教育应该摒弃,更不是否定精英主义,而应该思考,我们的社会应培养什么样的精英。

任何优秀的人才,“成材”更要“成人”,要有自由的精神、博爱的胸怀、丰盈的心灵、健全的人格,而不仅仅是一台高效的机器。世界在剧变,很多新的机遇与挑战前所未见,也不会有什么固若金汤的阶级城墙,精英和立志成为精英的人,应该好好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