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向新战场
■赖文湧 廖晓彬 喻润东
清晨的太阳刚刚跃过山头,密林深处,第73集团军某旅一场合成营山地进攻对抗演练早已激战多时。
前沿阵地上,战况焦灼。
关键时刻,红方某新型侦察机操作手孙清彪成功侦测到“敌”预备力量反扑意图,将战场情报及时回传至前沿指挥所。营长何璇立刻将坐标参数等信息共享到一体化指挥系统,并呼叫炮火支援。不久后,“敌”顽抗力量遭遇炮火精确打击,红方进攻战斗取得重大战果。
演练结束时,太阳已经高挂头顶,阳光穿透林间的枝丫洒在指挥车上。望着眼前一幕,何璇不由得回想起他初次登上该型装甲指挥车的场景——在摸索中既有些紧张慌乱,又有对新知识新要素新力量的渴求。
近几年,一批新装备陆续列装合成营,何璇和战友们在新战场上加速奔跑。
一
孙清彪怎么也想不到,有一天自己也能操纵无人机翱翔天际,在战场上发挥“关键作用”。
旅队改革重组,作为无人智能装备从无到有的亲历者,孙清彪感慨万千。
那天上午,连长召集全连宣布转岗人员名单。当听到自己将成为无人机操作手时,孙清彪的心里咯噔一下。从传统步兵转岗到无人机操作手,他知道,这次转岗既是一次成长的机会,也是一次未知的挑战。
到岗后,孙清彪本以为已经站在了无人机起飞的“跑道”上,结果发现,他根本看不到“起跑线”。
完全陌生的专业领域、有限的专业教材,让孙清彪觉得自己像是在对着一团空气使劲,除了紧张,更多的是迷茫。
“一切都是空白,一切都要从头开始。”夜深人静时,孙清彪在日记本上写下这样一句话。
“宁愿人等装,不要装等人。进步的方法是灵活多样的,多发挥主动性克服困难,才对得起组织的信任与托付。”关键时刻,班长的一番话让孙清彪重新振作了起来。
孙清彪主动联系厂家和友邻单位,搜集资料、了解性能、学习操控,将专业理论和各类公式烂熟于心……那段时间,孙清彪不肯放过任何一个和无人机有关的信息。
几个月后,孙清彪终于迎来了一个又一个好消息:上级将组织无人机专业集训……孙清彪感叹:“我就像在荒漠中遇到了一片绿洲,前面的长途跋涉不再是徒劳。”
漫长而艰苦的训练之后,无人机迎来了首次试飞。
“点火!”随着指挥员一声令下,无人机第一次腾空而起,拖着尾焰向天空呼啸而去。
车厢内,孙清彪的目光透过观察窗跟随着无人机缓缓移动。短短十余秒,无人机成功飞上了蓝天。电脑屏幕上,红色的飞行航线从起点连向目标区,划出一道美丽的弧线,正如操作手的成长轨迹,尽管曲折蜿蜒,但始终方向明确。
二
与孙清彪一样,营长何璇也对自己刚刚转岗来到合成营时的经历记忆犹新。
面对这个全新身份,面对一系列刚刚列装的新装备,何璇在内心深处绘就了一份未来战争中合成营的作战蓝图——新装备的强大作战能力在一体化指挥链条中完全发挥,信息数据在装备间自如流转……
可经过一段时间的实操训练,何璇逐渐发现,当前的训练水平距离他心中规划的蓝图还有不小差距。虽然新装备反应更迅速、数据更集成、传输更高效、功能更多样,但随之而来的,是学习难度大、精熟门槛高,官兵训练进步非常缓慢。
营党委会上,何璇亮出态度:“只有我们带头冲锋,才能追上改革的脚步。要想把新装备学懂弄通、运用于未来战场,归根结底还得靠自己。”
某新型装甲指挥车搭载的一体化指挥系统成为何璇第一个需要攻克的“山头”。
学原理、学操作、练配合……那段时间,何璇几乎“住”在了指挥车上。因为抱着“随时准备上战场”的心态苦心钻研,一段时间后,他打下了扎实的信息化系统操作基础。
夏初,该旅首次千里机动至漠北腹地开展跨区红蓝对抗演习。演练车队沿着蜿蜒的道路向着大漠深处疾驰,车窗外,一望无际的戈壁上,零星的绿草点缀其中,一派苍凉的气象扑面而来。但在何璇眼中,这片荒漠正是难得的演兵场。
很快,合成营进攻战斗演练在这片沙场上打响。云天之上,无人机侦察盘旋,控慑全域;沙场之中,装甲突击群在指通装备的“串联”下迅猛出击。新装备的加入,让何璇明显感受到信息指令流转更加高效,不仅演练的“招数”组合愈发多样,作战协同效能也得到了大幅提升。
大漠北风呼啸,卷着粗糙的沙砾,吹得人脸颊生疼,官兵在风沙中不断磨砺手中的锋刃,锤炼胜战的招数。
三
盛夏,皖东山地,该旅迎来了整建制战斗力检验评估。为了进一步提升战斗力,该旅主动寻求帮助扩展“朋友圈”,不仅请陆航、特战等友邻作战力量一同加入演练协同配合,自身也出动精锐力量参演。
演习当天,万里无云,炎热的空气仿佛粘滞在密林之中。某新型侦察无人机按计划飞抵前沿战场,正准备将态势信息回传,然而陆航机降分队和特战突击分队没有跟上作战“进度”,信息回传犹如“石沉大海”。
“链路断,难成拳。不同军兵种间的协同共享同样重要。只有将新装备灵活贯通、整体运用,依靠态势共享打通指挥链路,才能将各要素力量攥指成拳。”反思总结会上,旅党委一班人达成共识。
时间不等人,接下来的实战实训,首先就是要让合成营的作战力量与不同兵种力量“聚”起来、指挥链路“通”起来、新装备“联”起来,全时全域提升打仗能力。
正在进行课目联演的合成营火力连阵地上,火炮分散列阵,但以往依靠指挥员话传通信的指挥阵地却“不翼而飞”。
“以往的专业训练仍依托本级侦察力量发现敌情、回传目标信息,能力上存在缺陷短板……”谈及合成营支援火力运用的新变化,火力连连长尹庭宇感触颇深。
料峭春寒中,尹庭宇仍不停穿梭在特种侦察车、营连指挥车之间,在狭小的设备间调试接口、对接数据……经过不懈努力,尹庭宇最终利用一体化指挥信息系统打通了信息传输的各个环节。
四
强军征途上,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合成营的能力边界,只有在一次次探索中才能不断拓展。
黄昏,走下训练场的何璇和尹庭宇正沿着石阶小路返营,他们的身躯被落日余晖映射出长长的背影。一路上,他俩还在讨论着如何缩短火力分队转移阵地的时间……
来源: 中国军网-解放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