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离别总是牵动着人们的心弦,让人感受到命运的阴差阳错,也让人更加珍惜相聚的丝丝温存。人们感叹着聚散离合,也逐渐思考和触及生命的本质。送别诗作为离情别绪最直接的体现,读者从中可以窥见作者的人生抱负和性格特征,以及所处时代的精神风貌。
送别诗是饯行活动的产物,其文化渊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祖道仪式”及其后的“饯送祝词”。古时交通不便,加之难以预料的凶险,每次出门远行都可能是与亲朋的永别,人们在告别的同时,又尽可能地为远行之人祈求安康,由此产生了祭祀路神、祈求平安的祭祀仪式,古人称之为“祖”或“道”。《左传·昭公七年》记载:“公将往,梦襄公祖。”疏云:“知祖是祭道神也……行山曰軷,犯之者封土为山象,以菩刍棘柏为神主,既祭之,以车轹之而去,喻无险难也。”
送别时还会设宴。《汉书·临江阂王荣传》颜师古注:“祖者,送行之祭,因设宴饮焉。”《诗经·大雅·韩奕》:“韩侯出祖,出宿于屠。显父饯之,清酒百壶。”这是西周后期的诗篇,描述了大臣显父为韩侯饯行的宏大场面。
本来,在庄严肃穆的祖道仪式中,是有一些祈求神灵保佑的祝词祷语的。随着生活意识的变化,宴饮饯行中,人与神的交流逐渐淡化,人与人的情感倾诉开始加强,出现赋诗作别的情况。《邶风·燕燕》中“燕燕于飞,差池其羽,瞻望弗及,泣涕如雨”的离别景象描写被后人誉为“真可泣鬼神矣”,清代王士祯称之为“万古送别诗之祖”。
汉魏时期,祖饯赋诗业已成为一种风尚,亲朋好友外出远行都有诗文留世。三国时应玚的《别诗二首》、曹植的《送应氏诗二首》,题目有“送”“别”字样,其后以“送某人”“别某人”命名的送别诗逐渐增多。
在类别上,魏晋将先秦时期送别诗两大类别确立为“应制送别诗”和“一般送别诗”。前者主要用于宫廷应诏奉和,如张华的《祖道征西应诏诗》,后者主要表现亲朋好友间的情感,如曹植的《送应氏诗二首》。无论类别如何,只有那些真挚表达离别之情的诗篇才能传之久远,《文选》选取的几首送别诗,都是“人情味”浓郁的作品。有意思的是,江淹还特别为“离别”写过一篇著名的《别赋》,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各种离别的哀伤。
唐朝是诗的时代,以“饯别”为名的社交活动愈加频繁,加之唐诗的繁荣,祖饯中的“赠人以言”更多以诗歌形式表现出来,送别诗也由此在诗坛中占据了一席之地。据《全唐诗》统计,唐代共有六千余首送别诗。
唐代送别诗的题材和表现范围大大扩展,边塞、官场、市井、君臣、亲人、隐逸,不一而足。而唐代开阔的精神风貌,也使得送别诗不同于以往的缠绵悱恻,更多呈现出豁达、进取的心态。例如,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李白的“何必儿女仁,相看泪成行”等,都是盛唐时代的豪情之句,而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更称得上是唐代送别诗的代表:“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中国教师报》2017年06月28日第1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