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清明节了,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节是咱们中国人不容忽视的节日。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唐宋时期,过清明就已经十分盛行,那么在这一天古代的诗人们都曾做了些什么呢?
田园诗人孟浩然写了首《清明即事》,“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隐居的孟夫子看来有些无聊;诗魔白居易写了首名叫《清明夜》的七言诗,他在清明之夜“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虽然孤独倒也乐得自在。而诗圣杜甫在这一天,还是不改沉郁本色,他在《清明二首》中表示:“寂寂系舟双下泪,悠悠伏枕左书空”,着实是令人心疼。
与孟夫子、白居易、杜甫相比,个人觉得最有趣的是樊川居士杜牧,因为在这一天小杜出了趟门,逛了下,还写下了千古名作《清明》: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杜牧现存世的诗作共有524首,这首是名气最大、流传最广的一首。此诗年年入选小学课本,成为了一首家喻户晓的作品。对于此诗,多年来很多人会有两个最大的疑问,能弄懂一个就是高手,其中一个困扰了专家多年。
我们先来说困扰了专家多年这一个:杏花村到底在哪里?千年来,杜牧笔下的杏花村究竟是怎么样一处美境和李白笔下的汪伦到底是怎么样的人,都已经成为了很多唐诗爱好者的执念了。有人考究古籍说杏花村在山西,但不少南方人不同意了,他们搬出《江南通志》中的记载,称杏花村在金陵。对于这个无法确定的问题,笔者先不讨论了。
我们重点来说第二个问题:“路上行人欲断魂”中行人到底在伤心什么,能读懂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就是品诗的高手了?因为理解了这个问题,我们其实就读懂了唐人心中的清明节该是什么样。很多人都认为,清明节断魂肯定是因为思念故去的亲人,毕竟清明节是一个祭祖的大日子,如果这样理解,那么杜牧这首诗整体的基调就应该是阴郁伤感的,但事实上并非如此。《千家诗》对此的理解是这样的:
此清明遇雨而作也。游人遇雨,巾履沾湿,行倦而兴败矣。神魂散乱,思入酒家暂息而未能也。故见牧童而同酒家,遥望杏花深处而指示之也。
这段话的意思说得很明确,游人伤心是因为清明出游遇雨了。至此,大家就明白了,此诗中的行人没有想着先祖而伤感,仅仅是因为没办法好好玩耍了而伤心。《千家诗》这种理解,是否和大家想象的不太一样?但这确实是事实。
古代的清明节,又叫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在这一天大家要与家人团聚,要赏春花,要喝美酒,品丝竹之乐,总之这是一个充满着欢声笑语的大日子。但这并不能说明,古人就不孝顺,在生与死这件事上,古人是有自己的看法的。
弄懂了这些,我们再来读杜牧这首诗,才能真正理解全诗的高妙之处。一场纷纷春雨,不大不小却绵绵不绝,扫了大家的兴致。正在大家“欲断魂”之际,一位牧童出现了,行人中很机智的那位便问牧童:“哪里有酒家”。
有牧童之处想来也是个山野之地,必然不是在城中,所以这一问正常来说是不会有什么令人期待的答案的,但牧童的举动却令人开怀不已:他指了指远处的杏花村。一个“遥”字证明这杏花村不算近,但这对行人来说已经是柳暗花明了。杜牧就此搁笔,行人接下来该怎么做,他偏就不写了,让读者自己去想象。其实不用说大家也明白了,这群爱玩的行人肯定是要奔着杏花村去的。
一首28个字的小诗,就像一个电影的长镜头一样,有美景、有动作、有问有答、有留白,这样的诗怎能不成为千古名作?上学时,读这首清明节,总觉得这样的诗与杜甫、李白的大作相比,算不得什么。如今再细细品来,才明白杜牧能成为晚唐诗坛的扛把子,确实是有道理的。这首清明诗,大家喜欢吗?欢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