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梵向山-
来源 | 孔夫子旧书网动态
遇到好书,不把它嚼烂扔肚里不是我的风格。《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前不久读过,而且还试着写了写读书笔记,当然那是为了下一部作品的创作,当时就感觉没读透,所以而今又返头来重读来了。这一次轻装上阵,因为就目前来看,该看的书似乎只有它一本。那部《中华文明史(唐史)》不是非要每天都读,它只能作为一种调剂品,时常渗透渗透即可,反正关于中国的历史我也不是第一次读了。
看起来哲学书籍确实需要全心全意和尽心尽力来读,记得读那套《柏拉图对话录》时我最畅意,因为那是我继读过《西方哲学画册》之后接触到的第二册(套)哲学书籍,我读得如痴如醉。那时刚好在西海度假区,阳光也好,空气也清新,那种把第一卷读完放入到书柜又把第二卷拿出的感觉真是太好了,尤其当读到第五卷时,整个人都感到有一种飞升感。这就是书读通透后的感觉,特别是对于哲学书籍而言更是如此,整个自我就犹如进化了一般。
等到后期读罗素的《西方哲学史》时些微感到了一丝艰涩,自那之后也就没再太多地研究哲学了。当然,我停下来并非因为这本书,而是我开始整日忙于长篇小说的创作,这时候就更多地侧重于文学和历史学籍的阅读了。
说到尼采,人们总是对其充满了好感,而且也总有人愿意把那句“人不可能踏进同一条河流”安在它的头上。他发疯据说是因看到一匹马受到鞭打,由此连他自己也怀疑是否和马之间存在某种联系,甚至他本身就是一匹马。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当然是一部哲学书籍,而我则更愿意把它视作一部诗集,一部哲学诗集,然而它的语言又那样美,读起来完全可以超脱哲学的那种晦涩感。这很难得,如此则可以惠及普通大众,试想,如果人人都能读得懂一本哲学书籍,那是何等美妙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