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查知识网

坦克是哪个国家发明的 十个最古老的坦克

发布者:马夕东
导读较重的“通用坦克”——从剖析KV重型坦克的设计思路讲起当1938年4月的莫斯科会议之后,无论是列宁格勒还是哈尔科夫方面,对“通用坦克”的概念其实是达成了共识的。但由于在人力、物力资源乃至更重要的政治资

较重的“通用坦克”——从剖析KV重型坦克的设计思路讲起

当1938年4月的莫斯科会议之后,无论是列宁格勒还是哈尔科夫方面,对“通用坦克”的概念其实是达成了共识的。但由于在人力、物力资源乃至更重要的政治资源上,列宁格勒都较哈尔科夫占优,所以在研制“通用坦克”的问题上,科京原先那个比对手更大、更重、更强的大方针不但没有改变,反而因为目标的明确而变得清晰起来——科京意识到此前SMK与T-100 55吨的重量已经是多炮塔坦克的设计上限了,无法再通过加厚装甲来提高防护了,只有单炮塔的布局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还可以获得更好的装甲和机动性,所以在SMK与T-100两个项目止步不前的同时,科京决定利用这两个项目此前取得的部分成果,再借鉴哈尔科夫方面在对BT-7M的改进中的有益尝试,搞出一个“通用坦克”项目。

可想而知,这将是一种与哈尔科夫方面截然不同的作法:后者实际是在原有的10吨级快速轻型坦克的基础上,通过在一定程度上牺牲机动性的作法,加以重装甲、重火力的强化,以满足中型“通用坦克”的需求,属于从下到上的递进式设计;而财大气粗的列宁格勒方面则是在50-60吨级的多炮塔重型坦克的基础上,进行从上到下的逆序设计,先完善源自T-29的底盘设计,用600马力的B2K增强型柴油机替换掉并不实用的AM-34,然后去掉多余的炮塔,在将战斗全重减至动力、传动、悬挂系统所能承受的35吨级的前提下,尽量以较厚的倾斜装甲来提高防护水平,并采用至少不低于哈尔科夫方面的火炮来进行武装,从而最终得到一种理想的“通用坦克”。

1938年11月,科京希望在SMK基础上试制一种轻型化单炮塔坦克的请求得到批准。1938年12月27日,苏联国防部第45号令正式决定启动该工程,并以伏罗希洛夫元帅(KV)的名字为其命名。1939年9月1日,KV坦克的样车制造完成,这种新式坦克继承了SMK坦克的车体外形,内部结构,悬挂系统,传动机构等,并由一台比A-32的普通版B2功率高100马力左右的B2K增强型柴油发动机驱动来保证足够的单位功率,但唯一的单炮塔上安装了一门L11型76.2毫米坦克炮、一门45毫米副炮以及一挺7.62毫米DP机枪。事实上与哈尔科夫方面同一时间拿出的20吨级A-20、A-32样车相比,柴油发动机、倾斜式装甲、大口径长身管火炮三项革命性的设计特点KV坦克同样全都具备(当然,倾斜装甲这一招是科京从哈尔科夫方面学来的,B2K柴油机更是具有前瞻性的明智选择),并且5人乘员组和44吨的战斗全重令这个设计的战斗力和生存力明显要高于前者,尽管由于战斗全重的缘故机动性要低于哈尔科夫方面的样车是个不争的事实,但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一辆44吨的坦克能跑出35-40千米/小时的车速已经是个了不起的成就了,况且凭借更厚的倾斜式装甲板,只要使用得当KV坦克的战场推进速度很可能还要高于哈尔科夫的A-20或是A-32。

KV-1

有意思的是,作为一个值得深思的历史小细节,科京为了保证KV坦克样车能够一眼被克里姆林宫的大人物相中,耍了一个用心良苦的手段——尽管明明知道SMK和T-100已经不受欢迎,但为了衬托KV的先进性,两种多炮塔重型坦克的样车还是被装配出来用于与KV样车一同参加克里姆林宫的展示。虽然有浪费资源的嫌疑,但这种上不了台面的手腕效果却的确显著——SMK与T-100被斯大林蔑称为“百货商店”式的坦克,而旁边更轻、更灵活、理念更先进的单炮塔坦克KV与A-32也就自然令人耳目一新。1939年9月5日,KV坦克样车与SMK、T-100一同被运往莫斯科进行展示,一个月以后KV样车返回列宁格勒,就在准备进一步测试时,苏芬战争爆发了。几辆KV坦克样车和SMK,T-100重型坦克样车一起编入红军第20重型坦克旅第91坦克营派往前线。在战争中,KV坦克表现最为出色,一个装备了KV坦克的排参加了突破芬兰主要阵地的战斗,在战斗中没有一辆KV被击穿,它的重装甲接受了战火的考验。设计人员发现,KV坦克的小口径45毫米炮没有多大用处,反倒是可以向后射击的DP机枪非常有效,可以扫射企图从后面靠近坦克的芬兰反坦克兵。经过实战的考验KV重型坦克击败了所有竞争对手正式列装,编号KV-1。


斯摩棱斯克进攻战役中被击毁的KV-1重型坦克

显尔易见,尽管都有一个“通用坦克”的基准目标,但双方“起点”的不同却决定了最后所收获果实的差异。同时,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KV坦克后来被称为重型坦克是如此的不恰当。事实上,KV坦克根本就不是通常中所描述的那样,是一个与T-34/76形成轻重高低搭配的型号,其与T-34/76的关系更多的是一种并行的竞争关系,或者说是贵族气派的替代者——两者都是为满足“通用坦克”的需求而研制的,不过最后谁也没能真正实现这个目标,在如何作到火力、机动和防护三大性能的平衡上二者的风格差异是显尔易见的,或者说对“平衡”的理解各不相同。前者更轻、更快、乘员更少、造价更便宜一些,是低端版本的“通用坦克”,后者更重、更大、乘员更多、更慢、更贵一些,是高端版本的“通用坦克”,但两者的发动机与火炮部分干脆可以说是完全一样的,并且同样都使用了倾斜式装甲板设计和宽幅履带。显然,基于克里姆林宫方面“大也就意味着强”的心理,在基本设计理念非常接近的前提下,只能是列宁格勒而不是哈尔科夫方面的“通用坦克”作品更受青睐,后来之所以将二种“通用坦克”同时投入量产,并且T-34/76的产量逐渐超过了KV,不过是因为前者的生产成本要明显高于后者,出于确保数量优势的考虑,哈尔科夫的作品才作为KV的补充“侥幸”过关。

T-34-76

要知道,在1940年6月德军装甲集群用40天时间横扫整个法国的辉煌,引起了苏联方面的密切注意。德国人以动制静地突破了法国人引以为自豪的马其诺防线,高歌猛进,苏联军队内部惊呼“德国人盗窃了我们的理论,取得了如此成功,而我们却在走回头路!”。作为事情最后的结果,苏联人开始恢复此前被解散的机械化军——但这又不仅仅是恢复,而是一个规模庞大得吓人的扩编计划。然而,这个仓促的计划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临时抱佛脚产物,红军新的装甲部队编制方案完全出自于一个好高骛远的空洞想象,不但脱离了红军现有的技术装备与人员情况,而且也脱离了苏联军事工业的承受能力。按照苏联国防委员的方案,红军将在1941年6月前首批组建8个机械化军(每个下辖2个坦克师和1个摩托化师),2个独立坦克师,然后从1941年2月开始,再组建第2批20个机械化军。1个机械化军将由2个坦克师、1个摩托化师、1个摩托车团、1个通信营、1个工兵营以及空军分队组成。每军下辖官兵36000人以上、1031辆坦克(其中包括546辆作为主力的“通用坦克”)、268辆装甲车和358门火炮和迫击炮。如果按照编这个编制需求,全部29个机械化军共需要31400 多辆各型坦克装甲车辆,“通用坦克”要占整个数字的一半,也就是约15000辆左右,按照KV坦克繁琐的生产过程与高昂的生产成本显然是一个天文数字。

事实上,对于军事官僚机构来说,为了保持数量,它常常不得不牺牲一种武器所可能达到的最佳质量——部队数量减少意味着组织基础的动摇,哈尔科夫方面的设计显然更多地迎合了这种需求。但另一方面,对以科京为代表的大部分技术人员来说,数量本身没有什么价值,他追求的唯一目标只是在最高开支限额内获得“最佳”的武器系统,也就是说这种武器系统的各种性能都要达到最理想的水平,KV坦克就是这种思想的典型代表。

T-34-76的4辆原型车

但也正因为如此,面对如此庞大的数字,原先以KV为主而T-34/76为辅的计划不得不进行调整。从1940年7月开始,把最初生产200辆T-34坦克的计划增加到600辆,其中500辆在哈尔科夫共产国际机车厂生产,100辆在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工厂生产——T-34/76的生产自此全面展开,并且很快就超过了KV坦克的生产速率,在数量上成为了红军新式坦克的主流。(在战争过程中T-34/76坦克的生产产生了一定变动,生产线使坦克生产变得简单化,并降低了成本。新的自动化流程使钢板焊接 变得更为牢固。同时对早期的F-34 76毫米炮的设计模型作了改动,由原来的861个部件减少到614个部件,短短两年,坦克生产成本由1941年的269500卢布减少到193000卢布,后又减少至135000卢布。而且坦克生产对工人要求也进一步降低,妇女儿童、甚至是伤员老人都可以参与其中)。(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