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让梨是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经典之一,是中国古代东汉末文学家孔融的真实故事,《三字经》中“融四岁,能让梨”就是出于这个典故。
它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任何时代,遵守公序良俗、谦恭礼让的人都会受到尊重和赞赏。中华文明以德为先,礼让是我们传统德育的重要内容。
孔融让梨
孔融让梨的故事最收录于《世说新语笺疏》:
孔融,字文举,鲁国人,孔子二十世孙也。高祖父尚,钜鹿太守。父宙,泰山都尉。”融别传曰:融四岁,与兄食梨,辄引小者。人问其故。答曰:“小儿,法当取小者。”
翻译成白话文就是:
孔融,字文举,鲁国人,是孔子二十世孙。孔融的高祖父是孔尚,曾任钜鹿太守。父亲是孔宙,曾任泰山都尉。
《孔融别传》这么记载:孔融四岁的时候,和哥哥一起吃梨,总是挑最小的拿。因为一般人都会挑大的拿,所以边上人就觉得很奇怪,问他原因。孔融说:“我是小孩,按道理就应该拿小的啊。”
孔融让梨的故事触动了很多人,它不仅仅是让梨那么简单。
在让梨这么一个小小的举动下,带来的是兄弟的和睦,彼此间的互敬互爱、互谅互让、勇于担当,家庭人文环境的和谐,于个人于集体,都功莫大焉。
这就是它为什么会成为一个德育经典故事流传千年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