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区驯养员姜官宏(右)、蔡新杰与人工繁育的丹顶鹤互动(11月8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磊 摄
我们追寻湿地珍禽守护人的步伐,来到江苏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里是“东亚-澳大利西亚”数百万候鸟迁徙途中的停歇地、繁殖地和越冬地。
为保护湿地野生动物及其赖以生存的栖息环境,保护区的科研团队发扬优良传统,默默无闻,扎根湿地。2022年繁殖丹顶鹤数量达42只,逐步实现在越冬地建立丹顶鹤不迁徙种群的目标。
“这些动物就像我们的孩子一样,我们要全心全意保护好它们。”
镜头内外,我们仿佛听到所有湿地守护人的共同心声。
主持人:以年轻女孩徐秀娟保护珍禽牺牲的事迹谱写的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广为传唱,许多人为之动容。据我所知,您多次前往她牺牲地江苏盐城湿地采访,有什么感触吗?
杨磊:早在20多年前,我就到过这里,当时的景象我还记得:一个破败的铁门,往前走不远,几个低矮的窝棚,里面有几只受伤的鹤和刚孵化出来的小鹤。
这次去是在初冬,保护区已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道路畅通,屋舍俨然,景色宜人,日出的景象更让人震撼:红彤彤的朝阳从黄海边徐徐升起,湿地笼罩在轻纱般薄雾中。成群的丹顶鹤、灰鹤、东方白鹳等排成各自独特的队形,在湿地上空飞翔。
两次采访感触最深的是,我当时采访到的饲养员到现在还在工作着。而这几十年来,一批又一批年轻人加入了进来,都抱着相同的初心与情怀,做着相同的事情,这里面有一种传承的力量。
这是徐秀娟与湿地中的鹤(资料照片)。
主持人:现在很多记者都是一专多能,自己一个人单枪匹马就能完成好采访任务,而我注意到,这次拍摄是两名摄影记者共同完成的,作为有多年采访经验的记者,您怎么看呢?
杨磊:这次一同前往拍摄的,是我的同事季春鹏,他是一名成熟优秀的摄影记者,工作非常专注认真。在拍摄的时候,我们会有意识避免一些雷同角度的拍摄,比如我用长焦拍摄时,他会使用无人机或者广角镜头拍摄。他站在一个点位时,我会尽量站到其它位置去拍,这样画面会更丰富一些。
术业有专攻,社会越现代化分工是愈加精细的,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的是有,但不多。在特殊时期,要求一专多能,单枪匹马地去闯,可以理解。但摄影是有偶然性突发性的,我们在镜头里看到的影像瞬间往往稍纵即逝,无法重来。而且有了图片记录,未必能够完成视频记录。所以我们这次采访,有两名摄像师同去。即使如此,很多瞬间也并非能够完全地记录下来。
当然,每个记者都要努力地去追求多能,这也是我的目标。
主持人:很多摄影爱好者都觉得动物题材难拍,具体到拍摄技巧上,您有什么可以分享的呢?
杨磊:之前你让我提供拍摄数据,其实这种数据没有太多可参考的意义。因为要拍摄鸟类,与相机的性能,镜头光圈的大小、光线、环境、拍摄者想要表现的内容相关。这次我使用的是方便携带的小光圈的Sony FE 4.5-5.6/100-400 GM OSS镜头,提高ISO可以保证小光圈时快门的速度,抓拍到鸟类飞翔的姿态,当它们落地后就需要调低ISO,这样能保证更好的画质。
主持人:现在对生态保护越来越重视,是不是也促使很多人,对人与自然更多了一层思考?
杨磊:我觉得人类不应去征服自然,而是应该顺应自然,当你在向自然索取的时候,也需要去回报自然,人与万生万物的关系都是相生相伴的,或者说是平等的,当你把爱赋予自然的时候,自然也会把幸福反馈给你。
镜头里看到的不光是拍摄对象本身,还有温度与情感。
来源: 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