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我国有电视新闻以来,我们在收听新闻时如果新闻的内容涉及到全国的各个地区我们总会听到这样一段话:据对全国三十一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导……
我们不禁便会疑问,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存在?为什么独独新疆还有生产建设兵团呢?
作为计划单列的省部级特殊区划,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来历还要从1954年说起。
1954年毛主席在考虑到诸多因素的情况下最终决定成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其中最关键的当属以下原因:
1、地理位置与环境因素
为什么独独新疆还有生产建设兵团呢?
这不得不提到新疆优越的地理位置与环境因素。
首先新疆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是我国西北地区的大门。
当时的新疆在苏联还没有解体的情况下依然是与苏联、阿富汗、巴基斯坦以及印度所相邻的。中国要想在中亚地区开展贸易通商新疆是当时乃至现在中国唯一的最优解。
当然中国在西部地区有两大自治区除了新疆之外还有西藏,但是西藏的平均海拔在四千米左右属于高寒之地,正常人很难适应西藏的极端气候,自然也不会去对西藏进行大规模意义上的经济开发。
所以说在当时美国对太平洋地区中国的沿海城市进行封锁的情况下,中国要想实现与西方诸国的通商,有且仅有新疆这一条路。
由此看来在当时的情况下,要想对新疆地区进行长足的开发与建设,将新疆的当地驻军变为生产建设兵团是非常有必要的。
其次新疆地区的自然环境因素十分优越,在当代人的生活中提起新疆的地理位置我们一定会被其丰饶的物产所折服。
在这将近一百七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拥有着国内所拥有的的所有地形,除去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的沙漠之外,新疆依旧有几十万平方公里的农牧用地。
再加上温带大陆性气候的调控使得新疆的农作物产品的精品率非常之高。
工业方面新疆储存着国内最多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大多数人都知道世界石油之都是休斯顿,但是中国的石油之都是新疆的克拉玛这一事实却鲜为人知。
虽然新疆的石油天然气在近几十年才得到开发与利用,但是没有一个强大的建设兵团在几十年间打下的良好基础,对新疆的开发与利用恐怕得延后几十年。
新疆的战略位置十分重要。说到生产建设兵团,很多人会把注意力放在生产建设方面,但这是一个极大的错误。
只要是兵团,不论什么建制,它的重点永远在于一个“兵”字。正所谓“兵者,主杀伐”,建国之初我国虽然与苏联依旧处于蜜月期,但是难保我们那位强大的邻居不会打我们的主意。
当时的苏联几乎包围了我国整个北部边境线。
而主要聚居在欧洲的苏联人如果一旦同我国发动战争,最近最好走的一条路便是新疆,而不是远在东亚的符拉迪沃斯托克。
如果不在新疆屯驻大量的军队,战事开打之后不消几个月敌军便会迅速南下占领中原地区。然后从东北进军呈南北夹击之势,那么我们的首都就会陷入重重的包围之中。
新疆在战时的战略意义早在左宗棠收复新疆时,给清王朝的奏疏中便阐释得极为明确。而同样作为伟大的军事指挥家的毛主席不可能意识不到新疆重要的战略意义。
同理,中国要想进军中亚同样还是得走新疆这条路。国父孙中山先生在当年准备定都时同样也说过,中国如果想制霸亚洲进而征服世界那就把首都定在新疆伊犁。
这一点放在当时的中国显然是不可能的,但是屯兵新疆的重要性通过这一点同样可以显现。
因此1954年毛主席同意在新疆建立生产建设兵团从战时战略上讲,是一条极其富有远见的决策。
2、历史文化因素
很多人在面对新疆问题时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新疆自古以来便是中国的固有领土,是中华民族不可割舍的一部分。
这句话广义上来说十分正确,但是狭义上来说只说对了一半。
新疆必然是中华民族不可割舍的一部分,但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新疆是以一个独立的政权形式存在的,并不隶属于当时的华夏王朝。
首先我们不妨追溯一下新疆的历史,从汉宣帝刘病已在公元前60年设置西域都护开始,直到唐朝末年归义军灭亡,中原王朝对新疆地区的控制,在华夏五千年的历史中只有八百年左右的时间。
宋朝不必多说,自身都难保,想插手新疆地区是天方夜谭的事情。
元朝即使领土空前之大,但由于蒙元王朝的历史遗留问题,新疆地区隶属于四大汗国中的察合台王国,元朝并未插手新疆事务。
明朝时期面对北方势力极大的强敌,明王朝也没有那个国力再去征服新疆地区。
其后直到1750年清王朝彻底消灭准噶尔部之后新疆地区才重新回到中原王朝的怀抱之中。
从历史的角度来讲新疆地区千百年间几经易手,中原政权在没有强大兵力支持的情况下,很难对这个地区进行有效统治。
其次从文化的角度而言,新疆地区是中国民族最为驳杂的地区之一,众所周知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据统计新疆在这五十六个民族中足足占了四十七个。
而民族的众多直接导致的是信仰的繁杂。除去大部分人信仰伊斯兰之外,在新疆的很多地区仍然有很多人信仰基督教、佛教甚至是萨满。
而新中国要想破除这种民族与民族之间的信仰壁垒,真正的形成民族大融合,仅仅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不够的,还需要派遣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到新疆的建设当中。
继而在民族与民族长期的沟通之中,让新疆地区的兄弟姐妹感受到新中国这个大家庭的温暖之后心甘情愿地投入到祖国的怀抱。
面对新疆地区多年的历史文化积弊,新中国在国库空虚的情况下,要想在新疆地区形成稳定的生产发展模式,最好的方法就是兵农一体化,在新疆地区建立生产建设兵团。
3、毛主席垦殖思想的应用
自1949年9月25日新疆地区彻底解放之后,中央政府就派遣了大量的部队前往新疆进行戍边卫国建设。
但是当解放军在越过大漠突破重重险阻真正到达新疆地区之后,解放军战士们并没有看到王昌龄诗中所描绘的“葡萄美酒夜光杯”的画面。
反而遇到的是生产力低下,资源严重匮乏的境遇,甚至解放军在吐鲁番地区仍然见到了奴隶买卖的商业活动,这落后且蒙昧无知的一幕幕彻底地刷新了解放军的三观。
新疆地区的落后让解放军后备补给资源从群众中来的既定战略方针完全泡汤。
很长的一段时间之内解放军的战略补给问题只能靠内地不断地运送粮食前往新疆。
但是由于当时的交通不便,再加上新疆地区太过于广袤的原因,来自内陆地区的补给资源很难运送到解放军战士的手中。
这也让当时的新疆总指挥官王震将军极为头疼。
但是办法总是人想的,很快王震将军便发现新疆地区存在极大的土地资源。
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王震将军再一次在新疆地区实行了他之前在“南泥湾大生产运动”中用过的“屯垦”生产方式。
在实施“垦殖”后的几年间,新疆地区的解放军战士不仅解决了自给自足的问题,还产生了大量的生产剩余。
王震将军在成功实施这一政策之后,很快便将自己的工作报告上报中央,彼时的毛主席看到王震将军的工作报告之后,很快对这一政策做出了肯定,并且于1954年成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继续在新疆弘扬“垦殖”政策。
这里不得不提到毛泽东“垦殖”政策的形成。
所谓的“垦殖”政策又叫“屯垦制”,简而言之就是士兵在战时打仗,闲时放下武器进行农耕以及一系列的生产活动建设活动。
这种政策最早的起源当属于东汉末年曹操最早实行的“屯田制”。于近代而言“垦殖”政策最早可以追溯到1928年毛泽东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时期。
当时在面对国民党军队对我军实行经济封锁的情况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战士们在面对没有外部物资支持的窘迫情境之下只能实行自给自足的战略。
当时的毛泽东效仿曹操的“屯田制”果断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内部打破宋朝以来的军队职业化道路,以军为农顺利地解决了根据地的补给问题。
其后我军在抗日战争中的开辟敌后根据地的战略方针,以及解放战争中陈云同志在解放区实行的一系列自产自销政策都证明“垦殖政策”是战时共产主义发展的明智之选。
其中最为经典的案例当属当时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的“南泥湾大生产运动”,这个打着“开荒好似上火线,要是陕北出江南”的口号的戍边军队,一边生产一边战斗,既自力更生劳务结合,又保卫了陕甘宁革命根据地。
毛泽东对当时的“南泥湾精神”做出了高度赞誉和评价。
他说:“我们种田生产粮食是农人,做桌子、造房子是工人,办合作社是商人,读书、研究问题是学生,军事上会打仗是军人,这就叫农、工、商、学、兵一起联合起来。”这也就标志着毛泽东垦殖思想的全面成熟。
垦殖政策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但是1954年之前的一系列垦殖活动都是我军被动而为之。
之所以在新疆实行垦殖政策成立生产建设兵团还源于新疆得天独厚的人文地理条件。
且不说当时新疆某些地区还未解放,就算完全解放,在当时的新疆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仅仅有不到300万的人口,而且这些人口分布极为分散。
面对解放军将近40万人的驻军,新疆的人民是根本供养不起这只军队的。
而且要想真正实行有效统治,就必须将四十万军队分散到新疆各地。军队一旦分散,供给问题难上加难,这种情况下只能自给自足。
解放军在新疆成立生产建设兵团实行垦殖政策既给当地人民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经验,加大了与当地人民的生产劳动协作提高当地劳动生产率的同时又加深了与当地人民的情感沟通。
这对我军控制新疆以及建立新疆人民与祖国的归属感是一件非常有利的事情。
结语:
自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以来,这支铁军不仅是在军事上保卫了国家的安全,维护了新疆地区的繁荣安定;更是在生产建设方面拉动了新疆地区的GDP增长,从而促进了我国在西北地区的有效统治,以及中华民族的民族大融合。
可以说新疆地区在建设兵团的带领下已然成为我国西北部不可或缺的重镇之一。
先辈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相信在建设兵团的领导下,新疆定可成为下一个塞上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