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定义”这句话容易产生歧义。是指“具体科学”关于“物质”的定义呢?还是指对“物质”所做的定义是否符合“科学”呢?
物理学把“物质(material)”定义为是指构成宇宙间一切物体的实物和场。这种“物质”包括固态、液态、气态、等离子态、超固态、中子态六种常态。化学把“物质(Substance)”定义为是指任何有特定分子标识的有机物质或无机物质。这种“物质”包括整体或部分地由化学反应的结果产生的物质或者天然存在物质的任何化合物,以及任何元素或非化合的原子团。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发展,才越来越多地产生了交叉科学,即在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学科的边缘交叉领域生成的新学科。
对“物质”的不同认识和解释上,也就形成了明显区别的两大哲学派别。一种主张 “存在就是被感知”。是说世界的存在完全是以感知世界的独立生物个体的感觉而存在的,如果没有感知个体,那么世界也就不存在了。另一种认为,自然界是一切物质的感性的有形事物的总和,是唯一的客观实在,是“非产生、非创造”的实体,是永恒的实体。在古希腊时期,科学和哲学曾经结合的十分紧密。后来,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的发展,社会分工逐渐明显,科学家和哲学家越来越成为了分道扬镳的不同“职业”。科学和哲学在分化,甚至逐渐远离。
从现代的观点,严格讲,目前并不存在所谓物质的科学定义。 科学上有些概念是无法定义的,或许也可称为原子概念。比如物理中的“物质”,数学上的“集合”等。这些概念只可以描述,而无法定义。尽管无法定义,但人类几千年来一直在探寻物质的本质。目前可以说我们正在使用的物质概念不过是哲学派别斗争的产物,它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就像我们可以把“枪”定义为“一种机械”,也可以定义为“一种武器”
19世纪末20世纪初,量子力学获得飞速发展,物理学证明原子是可分的,并发现了更基本的粒子,揭示了质量对于速度的依赖关系,确定了质量和能量的相互联系等,这是对旧的物质结构理论的重大突破。那么科学界对物质的一个认识就是“物质消失了”。可以说人类对物质的认识又前进了一大步。那么过去对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的认识又遇到严重挑战。可以说,对物质的认识绕不开意识这对矛盾体。从量子力学的最新成果看,物质和意识或许是始终纠缠在一起的,而不是简单的决定关系。或许意识与物质本来就是一个层次上的东西,在物质的描述中必须要引入意识。
有一天人们也许在量子世界发现更诡异的事情来。量子纠缠的背后是否表示相距遥远的两个量子之间实际上存在着暗物质联系。暗物质的速度会不会超过光速极限呢?中国东方哲学认可物质阴阳两种形态。阳物质可以被感知。而阴物质如象一种虚拟存在,存在于人们意想世界,一种脱离实物的精神世界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