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青网讯为了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入学学习、健康学习、学有所成的精神,安徽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高度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结合学院实际,认真对照文件要求,规范操作,严格管理,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形成了以“绿色通道”为先导,奖、贷、助、补、减“五位一体”的资助体系,积极从物质和精神上给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帮助,切实把学生资助这项民生工程落到了实处,资助面、资助额、资助量逐年增长,取得了良好的资助工作成效。
励志教育树“理想”
丁昊,安徽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运动训练一系2010级中职(5)班学生。
“我是一名孤儿,是一名残疾人,同时也是一名乒乓球全国冠军”。丁昊透露,自己被省残疾人联合会推荐到安徽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运动训练系就读,在校期间,国家和学校不仅给他享受了中职免学费的政策,并给予中职助学金、院奖训金等各种补助。
通过学校的帮助和自身的努力,丁昊取得了全国残疾人乒乓球锦标赛团体冠军、省运动会残疾人乒乓球冠军、全国第八届残疾人运动会团体第三名等优异成绩。
学院充分利用自身办学特色资源,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加强励志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用中华体育精神和榜样的力量激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逆风飞翔。
汪小涵(化名)是安徽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家境贫困,家人并不支持她读书。此前,几近绝望的她拨通了学校资助教师的电话,正是这通电话让她如愿走进校园。
“给我印象特别深的是到学校第一天,老师联系给我开通了‘绿色通道’,让我在食堂有了兼职,又让我去图书馆兼职,真的特别感动”。汪小涵说,老师让她不要担心其他什么钱这些,只要在学校安心学习就好了。
入学后,学院不仅减免了汪小涵的学费,还提供了每年三千元的国家助学金。同时,她通过校内勤工助学每月能有800元左右的收入,基本解决了学习、生活费用问题。在上学期的期末考试中,汪小涵的每门功课都在九十多分。
为了精准认定和资助像汪小涵这样的贫困学生,该学院根据每年资助政策的变化,结合院情实际,相继制定一系列学生资助工作管理制度。明确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程序,受助学生的产生条件、产生程序、认定程序、监督公示,以及资助款发放等各个环节,从制度上确保资助工作的公正、公开和透明。
同时,学院专门邀请党的十九大代表、奥运冠军、全运冠军孟苏平来院做励志报告,用亲身经历鼓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会感恩、珍惜、坚守,做一个战胜自己的强者”,奥运冠军一路挥洒血汗的奋斗历程极大地激发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们在逆境中磨练、成长的斗志,让他们在接受国家和学院资助的同时,牢固了感恩、自强、拼搏的优良品质,坚定了用实际行动来回报国家和社会的决心。
学院还不定期组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走进安徽体育博物馆,用我省体育人为国为省争光圆梦的奋斗历史和爱国主义精神,让他们了解底蕴深厚的安徽体育文化的同时,发扬拼搏精神,砥砺运动激情,厚植文化素养。
志愿服务提“能力”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用实际行动在服务回馈社会的同时,让自身能力在实践中得到提升,也让资助育人的目的得到较好实现。
袁尚国,安徽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省体育运动学校2010级中职(1)班学生,2013年获得全国山地自行车冠军赛男子个人计时赛冠军。
“作为从大山里走出来的孩子,我最想说的就是感谢。”袁尚国说,“能实现自己的理想,除了靠自己的努力,更有贵人们的帮助和支持,是国家、学校健全的资助体系、助学政策帮助与培养了无数个像我这样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袁尚国来自皖南山区的一个贫穷农村家庭,2010年顺利考取了安徽省体育运动学校。入学后,教练方嫩顺了解到其家庭状况后,专门向校领导进行了汇报。校领导非常重视,在军训期间安排专人到袁尚国家进行了家访,并送上了慰问金。随后,享受了中职助学金、免学费、临时困难补助和学校的运动灶补助。2012年,学校颁发了6000元奖训金,免除了当年学费。2013年,给予了中华体育基金会的专门扶持。
“在学校,父母不仅不需要交学费,连生活费也不用提供。如今的我,还能贴补家里”。袁尚国坦言,自己是国家资助政策的直接受益者,是国家资助给了他精神上的鼓励和心灵的慰藉,并让他成为一名成功的竞技运动员。
学院多方位深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巩固校内外志愿服务品牌,重点加强他们对公益活动的认同感,加大“体育志愿服务”的活动组织力度。结合学院体育特色,组织受助学生参与全国蹦床冠军赛、全国击剑锦标赛、全国射箭奥林匹克项目锦标赛、大圩国际马拉松赛、全国U18空手道锦标系列赛、二青会社会俱乐部男排预赛、全国游泳城市系列赛合肥站、全国女子手球冠军赛等体育赛事志愿服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志愿活动中表现优异,学院“体育赛事志愿示范点”因此获省直属机关学雷锋活动示范点称号,并成为我省唯一受表彰的高等学校示范点。
学院还积极组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投身公益事业,参与社会志愿服务活动。在大圩镇金葡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开展的“健康服务进社区,关爱老人送温暖”、在石桥社区活动中心开展的“义务支教”、在金寨县开展的“精准教育扶贫接力支教志愿服务”等活动品牌效应已初步凸显。特别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中,不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为了有责任、有担当、讲奉献的青年志愿者,他们冲在疫情防控前线,成为守护家乡的小勇士,他们不求回报地默默付出,用实际行动展现新时代青年的使命与担当,为遏制疫情传播扩散、夺取疫情防控斗争胜利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资助走访促“成效”
为进一步落实国家有关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政策,了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家庭真实状况,加强学院与受助学生家庭之间的联系,2014年起至今,学院一直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走访工作作为学院资助工作的一项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工作常抓不懈,坚持由院领导带队,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家庭走访。在走访中,走访组向家长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及学生日常的生活状况,宣传国家的资助政策和学院资助工作的落实情况,反馈学生的在校表现,同时打消了家长们因家庭经济困难而担心孩子无法完成学业的顾虑。
6月22日至24日,该学院运动训练系分为南北两条线路到阜阳市、六安市、宿州市等地,在副院长宋雅君、系主任程融、系党组织专职副书记沙辉的带领下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了回访工作。
“本次回访学生覆盖了系(部)各个专业和不同家庭经济困难等级的学生,重点是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先后回访了2019级的金同学、2018级的岳同学和葛同学等多位学生”。程融表示,每到一个受助学生家庭,都与家长深入沟通学生在校的学习情况和日常表现,详细介绍了国家和学校的各项资助政策,解答家长对于相关政策的疑惑,认真收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家庭对学院资助工作的意见与建议。
走访中,宋雅君鼓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立自强、勤奋进取、努力学习,以优异的成绩回报社会和父母。受访学生纷纷表示,要积极向上,勇于面对暂时的困难,以优异的成绩回报社会。
“我们家孩子比较内向,在学校有了老师们的关怀与照顾,我们放心很多。”“我们这里偏僻贫穷,来一趟真的不容易。真的很感谢领导、老师亲自来走访看望,非常感谢学校与老师。”家长们真切质朴的话语,甚至有些是难懂的方言,真诚地表达着对国家有关资助政策的感激之情,流露出对学校浓浓关怀的感谢之情。
走访工作体现了学院资助工作以人为本、寓教于助的理念。通过走访活动,学院实地了解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家庭的真实经济状况,促进了学校与家长之间的交流沟通,为今后进一步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帮助学生励志成才打下了扎实基础,取得了良好效果。走访结束后,学院召开走访学生座谈会,鼓励受助学生“直面现实,愉快学习”“感恩关爱,相信美好”“勤奋自律,成人成才”。
家住五河县的小顾(化名)生活在贫困家庭中,家中兄弟姐妹四人,仅靠父亲一人打零工收入为生,家庭收入微薄,是建档立卡贫困户。
7月2日,该学院体育教育管理系副主任程亮亮带领有关辅导员冒雨到他家,详细了解小顾的家庭经济和生活状况,向家长介绍了国家及学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相关资助政策,并表示将会始终关心、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尽力解决他们学习上的后顾之忧,为他们成长、成才创造良好环境。
随后,还走访了九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走访,实地了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家庭生活状况,宣传介绍国家、学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和措施。
“资助”是“育人”的依托,“育人”是“资助”的目的。在扎实做好学生资助基础工作的同时,学院以丰富多彩的校园内外活动为载体,持续开展资助育人活动,培养学生们自立自强的精神品质,不断开创“规范学院资助”与“提升学生能力”并举的新局面。
采访中,安徽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后将再接再厉、多措并举,积极搭建资助育人的平台,进一步实现物质上帮助学生、精神上培育学生、能力上锻炼学生的育人目的。
点评
安徽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 宋雅君
贫寒学子大多要多经历一些人生的磨砺,是学生当中需要关注的群体。一直以来,学院党委高度重视学生资助工作,把关心、关爱受助学生成长作为学院的中心工作之一,常抓不懈。
如果说贫寒是一块磨刀石,资助则是浸润这块磨刀石的涓涓细流。学院正是通过这沁入每个贫寒学子心田的涓涓细流,把每一个贫寒学子打磨得光彩照人。从学生入校伊始,学院就以做好日常学生资助工作为抓手,把点点滴滴的资助工作作为学生在校学习的第一课。一方面,学院把贯彻、落实国家学生资助的各项方针、政策作为重中之重,坚决做到以人为本、精准资助。经历了贫苦生活的学生更能体悟教育公平的重要,学院悉心关爱,慎之又慎,为学生上好迈向社会的第一课;另一方面,学院把“资助育人”作为资助工作的目标和使命,通过强化励志教育等方式,引导学生树立信心,激发学生砥砺奋进、不负韶华,使学生在资助教育中健康成长,取得了理想效果。下一步,学院将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定、资助育人机制等,更好发挥资助工作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让学生资助工作如春风化雨,滋润受助学生的心田。
今天浇灌一株苗,明天成就一片林。我们相信,在上级部门和学院党委的领导下,学院上下不断努力,践行初心、使命,学生资助工作一定会结出立德树人的累累硕果。
通讯员李煜 本报记者韦玉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