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查知识网

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学前教育专业

发布者:何阳
导读华龙网1月17日8时36分讯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创新体制机制,加强政府、行业、企业合作办学,已成为高职院校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今日上午,记者从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获悉,经过三年的“

华龙网1月17日8时36分讯(蒲思静)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创新体制机制,加强政府、行业、企业合作办学,已成为高职院校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今(17)日上午,记者从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获悉,经过三年的“市级骨干高职院校”布局和建设,学院全面开展“行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为学院办学创建良好的政策、师资和资金环境,有力支撑学校“三基地、三中心”建设,提升学院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打造了高职院校“行校企”合作育人的“重水电”样本。

强化顶层设计

形成行业统筹 学院主体 企业参与新格局

巴渝水文化论坛 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供图 华龙网发

2014年2月,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行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改革与建设项目正式启动。

为此,学院全面强化顶层设计,特别是重庆市水利局作为学院办学主管部门,积极发挥统筹协调作用,立足水利行业,以提供政策支持为手段,结合学院发挥主体作用和企业广泛参与搭建起“行校企”合作平台,构建起重庆市水利行业校企合作办学理事会组织机构体系。

同时,强化“行校企”合作办学目标,并通过理事会-职能委员会-系部委员会-专业群的任务分解和扩散辐射体制,得以圆满完成,有力支撑了“三基地、三中心”的建设,行业、企业、学院三方基于各自定位,充分发挥相应职责,促成了合作办学新格局。

针对“政出多门、意见不一”的局面,学院通过理事会决策功能,确保多方目标形成统一,并实现良好运转。

首先,行业、企业、学院三方共同参与,为“行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改革与建设项目构筑起各层级贯通运行、协作配合的着力点,依赖参与各方在利益、组织、技术、业务、资源等方面的协同运行机制,发挥理事会决策功能的作用。

其次,让职能委员会管理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在理事会的统领下,各委员会将职能职责融入相应职能部门日常工作,承接理事会的决策计划,转换为细化的实施策略,指导系部校企合作委员会的运行,使“行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改革与建设得以在学院行政管理过程中得以固化,提升学院管理和办学水平。

再次,系部工作委员会执行效能得以充分推进。专业建设工作委员会和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按照各职能委员会的指导意见,将校企合作融入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习实训条件建设、招生就业服务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对内带动了专业-系部-学院办学模式的革新,对外从企业到行业到产业产生了深远的辐射作用。

坚持创新驱动

设立五个职能委员会 建立合作办学新机制

学生参加全国水利院校测量技能竞赛 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供图 华龙网发

1、设立专业规划与发展委员会,构建了“行业面向”的人才共育新机制。学院确立了行业特色引领、区域优势鲜明的专业设置与建设机制。围绕水利行业、电力行业、区域经济发展,开设新专业,并构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长效机制,开展三年一轮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成功实践校企、行校合作“订单班”培养;技能大赛引领“行校企”协同育人。

同时,形成课程资源建设长效机制。互联网+课程体系建设覆盖面广。校企合作共同开发教材。国家教学资源库建设实现突破。

此外,形成了教学质量保障长效机制。创新学风建设和教学督导。形成第三方参与的全方位质量评价。

2、设立师资协调委员会,构建了以人才为本的师资队伍建设保障机制。学院建立“1+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作机制;“1+1”专业带头人帮扶机制;骨干教师培养机制;优秀教师培养机制。以及信息化管理机制。

3、设立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委员会,构建了实训条件共建共享保障机制。学院构建校内外实训基地共建共享机制。引企入校,拓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融校入企,引导拓建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并进一步规范校内实训基地管理、创新校外顶岗实习平台管理。

4、设立人才需求与就业协调委员会,构建了信息化程度加深的招生就业服务保障机制。学院健全人才需求信息建设机制。校企合作开展毕业生回访、校企合作共建招聘网站。、校企合作开展质量评价。并健全就业能力培养机制。深化就业课程改革;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举办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积极开展就业服务。

5、设立培训与技术合作委员会,构建了对接行业需求的社会服务运行保障机制。学院构建服务行业人才发展运行机制。建成水利行业干部培训中心,广泛开展干部业务培训,建成职工继续教育基地,广泛开展职工继续教育,建成水利电力行业职业资格鉴定中心,广泛开展技能鉴定,以及面向政府提供咨政服务,面向行业开展应用技术服务,面向基层开展技术服务。

推进协同发展

培育学院主导 行校企共建文化育人新路径

学院技能竞赛月竞赛现场 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供图 华龙网发

学院充分发挥水利类高校的文化传承功能,依托行业,在行校企合作理事会统一指导下,由培训与技术合作会牵头,在行业企事业单位的大力支持下,水文化建设与传播取得了以“五个一”为标志的积极成效。

1.“搭建一个平台”。成立了重庆市水文化研究与推广中心(重庆市水文化研究会),搭建了水文化学术研究与交流平台。依托水利行业背景,团结社会各界从事历史文化及水文化、水工程、水资源、水环境等研究的专家学者,对促进水文化发掘、保护、建设工作,以及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广泛开展了水文化研究和水文化建设活动。

2.“创建一展览室”。即建设集水文科技展览、水文化宣传、教育、研究、培训等功能于一体的重庆市水文科普展览室,面向社会普及水文知识、开展水文化宣传与教育、面向学生开展水文实习与教学。

3.“创办一个刊物”。学院于2014年创办《巴渝水文化》期刊,及时反映水文化研究动态、学术成果及有影响力的社会活动等,充分展示巴渝水文化研究的成果,弘扬巴渝水文化,在行业企事业单位广泛交流,并逐步凝练了期刊特色,期刊影响力不断提升,推动了以“水文化和水利精神”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建设。

4.“开展一系列活动”。近年来,利用水利节点,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等宣传活动中增加了水文化内容,增进了全社会对水和水利工作的深入了解。同时以水文化为背景,秉承“上善若水”哲学思想,结合学院校训,开办了“上善大讲堂”,举办了“水工程文化与品位提升途径”等系列讲座。此外还通过开设“水文化导论”选修课,举办“巴渝水利杯”征文等活动,通过水文化讲座、报告、活动等多种途径,把水文化教育列入水利院校课程教育体系,在全社会进行节水、爱水、护水、亲水教育。

5.“形成一批成果”。针对巴渝水文化在长江文明史和巴渝文化中的重要地位,积极挖掘重庆市水文化特色资源,研究长江流域以三峡库区为主的水利变迁,探讨水与重庆的文化关联,主要从长江中上游水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巴渝特色水文化遗产发掘整理、全民水文化普适性教育等方面推进了水文化研究。学院院级项目开设了水文化专项,科研发展基金设立了水文化专项研究项目,近年来立项《重庆三峡库区水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巴渝特色水文化教育内容体系建设研究》等水文化研究市级项目7项、院级项目7项。

提升育人质量

打造行业统筹 校企合力的合作办学新环境

(一)主管部门出台优惠政策,支持学院办学

在理事会的推动下,主管部门重庆市水利局兑现承诺,给予学院政策、资金支持,引导行业、企业广泛参与学院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创新“行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极大地优化了学院办学环境。

1.顶层设计。“十二五”期,将学院发展纳入全市水利“十二五”发展规划,给予各类资金支持1.4亿元。“十三五”期,继续将学院发展纳入全市水利事业发展规划,继续给予项目、资金支持。同时,支持学院成立水科院,开展水科学研究。

2.骨干院校建设。成立以市水利局主要领导为组长的骨干院校建设领导小组,兑现到位承诺资金2000万元,专项用于骨干院校建设。

3.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学院新校区建设力度,帮助协调市财政、市发改委、市规划局,在项目立项、审批、资金安排等方面给予学院大力支持。

4.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将一大批水利行业在建工程作为学院生产性实训基地,支持学院教职工到局属企业顶岗锻炼。

5.师资队伍建设。支持学院高层次人才引进、教职工职务职称晋升。获市编办、市人社局大力支持,高级职称岗位数量大幅增加。

(二)学院出台优惠政策,吸引企业参与办学

学院出台《兼职教师管理办法》,提高兼职教师选聘条件及课时津贴,吸引行业企业技术骨干、能工巧匠到校担任兼职教师。制定《专业教师下企业锻炼管理办法》《教师参加社会服务管理办法》和《校企合作培训管理办法》,鼓励教师到企业顶岗锻炼,参与企业科技研发、技术创新、员工培训,提高企业生产效率。

(三)企业积极参与办学,实现校企合作共赢。

合作企业通过与学院紧密合作,使企业得到人才、学生得到技能、学院得到发展,真正实现了校企双赢、协同发展。2015年,学院与局属企业重庆博通水利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签署校企合作协议,设立“博通水利”奖学金,年提供35万元资助学生;年委派专家开展学生技能培养指导200人次以上;年接受学生顶岗实习60人以上。学院每年优先向企业输送优秀毕业生,满足企业需求。2016年,重庆市正源水务工程质量检测技术有限责任公司、云南恒佳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同意在学院建立质量检测分站,提供经营所需的设备,从事水利、金属检测、电力电气等生产性监测与鉴定等业务活动。双方通过优势互补、共建合作,实现产学研融合和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