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卜松竹
在有300年历史的老会馆里走一场时装秀,是什么样子?
昨日下午,一场香云纱主题的春季新品时装秀在荔湾区康王路锦纶会馆中举行。广州的阳光已有些许灼热,彩色的绸伞、挑出的飞檐、盛放的绣球花,烘托着飘逸的香云纱,在模特、设计师和观众们的共同参与中,化成缤纷的春色。
从1723年到2023年,整整300年的时光,锦纶会馆这处广州城中的纺织业会馆旧址,又牵动了一缕古老而时尚的情怀。
古老技艺 全新突破
“青绿山水”染入香云纱
香云纱,名“莨纱绸”,又名“响云纱”。是用植物染料薯莨加珠三角地区河泥中矿物媒染剂染整而成的纯天然面料,是从古至今制作最繁复、价格最昂贵的丝绸制品之一。纺织界称其为“软黄金”“黑色闪光珍珠”。
其染整工艺,被古人概括为“三蒸九煮十八晒”,所有工序全由工人手工完成。它的制作依靠阳光、泥土、植被、河流与人,是天时地利人和的产物。其制作技艺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广东地区桑蚕业历史悠久,明朝时,丝市、桑行、蚕行纷纷出现,形成农、工、商、贸完整的蚕桑产业体系。此外,人们还开始用薯莨染整衣物和渔网。据屈大均在《广东新语》里记载:“薯莨,产北江者良。其白者不中用,用必以红,红者多胶液,渔人以染鱼罾,使苎麻爽劲,既利水又耐咸潮不易腐。”
从中草药薯莨中提取红褐色颜料的历史可上溯1700年之久。薯莨含有高单位的单宁,用来染色可以保护纤维、防纤维破损的功效。在染色中,需要反复阳光的曝晒,颜色才会一次次加深,所以薯莨染制的颜色又称为大地和太阳的色彩。
以往,有人认为香云纱色彩不够丰富,而此次在锦纶会馆展示的服装也突破了这种印象,一些作品直接以青绿山水作为主色调和主画面,让人看到香云纱近年来的技术突破。
古韵新风 非遗新造
以《红楼梦》为灵感展现香云纱的时尚变化
活动策划、锦纶会馆活化的运营方香云故里负责人王雪告诉记者,本次时装秀以“春绽芳华 美力觉醒”为主题,灵感来源是四大名著之首的《红楼梦》,“没有哪一本书像《红楼梦》那样内蕴丰富,博大精深。《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从生活深处款款而来,为情落泪,倾尽一生去奋斗与抗争。”此次发布的“入梦红楼”系列,借助《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的女性人物,去思考当代女性的人生选择和人生智慧。
王雪介绍,本次时装秀分五大系列,共60套香云纱时尚服饰。通过服装语言展现东方传统文化之韵,撰写专属于中国人讲究的精致,与大气淡然的时尚生活态度。古今交叠碰撞,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绘制出一幅未经刻意雕琢却带有诗意与浪漫的画面,企盼自然而然地唤起大家对传统文化底蕴及现代女性魅力的共鸣。
五大系列都与《红楼梦》遥相呼应,比如“怡红快绿”系列,在《红楼梦》中“怡红快绿”充满了活泼俏丽,甚至是不羁与叛逆。怡红快绿系列表达发自内心的愉悦心境,看世间万物充满热情,青春洋溢,无拘无束的青春之歌。
“凤舞九天”系列灵感来源于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精明强干,有一颗“七窍玲珑心”的王熙凤,是名副其实的“女强人”,一如今天职场中自信从容、果敢坚定、飒爽干练、游刃有余、个性鲜明的职场精英女性形象。
“暖风袭人”系列的灵感来源是史湘云和李纨,史湘云才情超逸、善良心细,李纨如兰花般清雅,旨在展现优雅、内秀、恬淡娴静的现代女性形象。
“花中仙”系列灵感来源《枉凝眉》“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想表达诗意的东方美学,缤纷多彩,轻盈仙气。
“锦上添花”系列则定位于古韵新风、非遗新造。主理者不仅是服装设计师,也是非遗文化传播者,企盼以“非遗香云纱”为核心,探讨非遗在服饰上的更多可能性,将中国的更多非遗元素融入设计中,让古老的“非遗”以灵动的姿态走向更多人的日常生活。
记者在现场看到,时装秀充分利用了老建筑的古朴建筑空间。建筑群的第一进和第二进之间的连接通道成了走秀台,换装则安排在第三进。观众们在沉浸式的环境中近距离观看模特们的演绎,领略香云纱在当代时尚设计中的多样变化。
而现场观众大多也并非专业人士,附近街道的居民、网络上相识的香云纱爱好者、华南农大的师生……都是与香云纱、与锦纶会馆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人。他们身着香云纱服装而来,似乎也成了时装秀的一部分。
锦纶会馆 古建“活化”
300周年庆典系列活动陆续有来
见证清代广州丝织行业之兴盛
2001年,广州市计划在老城区西关开辟一条南北向的城市干道康王路。按其设计路线、需拆除老城区一些老房子,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锦纶会馆也在其中。经过严格论证和科学实施,最终以整体平移的方式对之进行了保护,成为国内文物保护的经典案例。
锦纶会馆始建于清代雍正元年(1723),是广东省唯一保留下来的丝织业行业会馆,是反映清代广州丝织行业盛衰的历史物证,也是广州南海海上交通贸易史迹中重要的文物建筑。
清代,广州的丝织业极为发达。其时,各种行业的行会(或称公所)如锦纶会馆等相继成立。在清代雍乾年间,仅老城区西关的“机户”(东家)有织机4000多台,锦纶会馆就是东家行的同业组织,受雇的“机工”有数万人。
锦纶会馆不见于史志文献记载。有幸的是,封藏于会馆壁间的碑刻尚存19方,立碑的年代由雍正九年(1731)到民国期间,前后延续193年。碑文的记载以锦纶会馆为主线,内容丰富,其中既有会馆创建、修建、添建的经过和光绪二年(1876)最后一次维修的记载,又有会馆例规和独特的理财运作方式的翔实开列,还有乾隆年间“机工”(西家)状告“机户”(东家)克扣工资,以及相关裁决的全文。这批碑文资料对研究明清时期广州的丝织手工业发展与对外贸易关系等方面有特别重要的研究价值。
将筹划时装系列活动,让非遗生活化
“传统文化若想走出历史的尘封,必然需要更加生活化的展现形式”,王雪对记者表示,时装正是将“非遗”带往生活场景的道路之一。香云纱的时尚化是业界一直以来的重要尝试和实践。如何打造东方美学时尚品牌,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和非遗文化的传承和传播,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时尚相结合,呈现出独具特色,且时尚度与实用性兼具的日用品,是非常值得探讨的方向。而珍贵的传统文化一定要在与大众的交流和分享中才会获得生机,借助此次新春新品时装秀,可以让非遗得以被更多人认识和了解,从而创造分享和交流的机会。
王雪介绍,2023年锦纶会馆将重启各项线下活动和公益文化活动。此次举行的2023春季新品时装秀已经拉开了锦纶会馆300周年庆典系列活动的序幕,接下来将通过策划非遗系列展览、锦纶会馆300周年庆典系列活动、大型非遗时装秀、专家论坛、云展、诗会、茶会及文化沙龙等,启发人们感受非遗文化的活性和个性。随着公益文化活动、公益美学讲座等系列文化活动的落地,以及一系列专家论坛、研学活动的举办,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古建“活化”之间形成良性互补和循环,为古建锦纶会馆、非物质文化遗产香云纱的生存、延续、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