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查知识网

吴桥杂技大世界 河北沧州旅游景点

发布者:丁书
导读吴桥“杂技之乡”是早有耳闻的,并且,看过他们许多节目。如省会定期举办的吴桥国际杂技节,我也是常看的。所以,对吴桥杂技特别钟爱,总想有那么一天到吴桥“杂技之乡”这块热土上看看。这天终于来了,虽然到城关—


吴桥“杂技之乡”是早有耳闻的,并且,看过他们许多节目。如省会定期举办的吴桥国际杂技节,我也是常看的。所以,对吴桥杂技特别钟爱,总想有那么一天到吴桥“杂技之乡”这块热土上看看。这天终于来了,虽然到城关——铁城镇绕了一圈,毕竟还是来到了“吴桥杂技大世界”。

吴桥杂技大世界,建设的真是宏伟,有“天下杂技第一乡”牌楼,有广场,有庙宇,有小泰山------特别是正中央的“江湖文化城”,更是气派。这五个字就是吴祖光题写的,城楼上各树一面旆旗:“江湖绝技名天下,文化奇观折中华。”门前各有一石狮子,墙上还各有一脸谱,昭示着人们、迎接着人们。


“江湖文化城”是跨杂技大世界中轴线的中心景区,占地19200平方米,城内为园林式景区。进入里面,有杂技小院、中华国术马戏大棚、吹破天剧场、东擂台飞车广场、天桥把式中心广场、鬼手居,还有挖掘出的民间几乎失传的“新江湖‘八大怪’”挂彩系列节目。

“八大怪”有:“快手王”——王宝合、“小钢炮”——高福州、“皮包骨”——李印怀、“吹破天”——何书森、“老鼠郭”——郭树桐、“怪腿李”——李亮父子俩、还有双手挥毫的“六岁红”——廖鹏、更有“吴桥女儿真厉害,千斤大缸蹬得快,嫁个郎君不如意,一脚踢出大门外”的——魏春华。各个身怀绝技,驰名天下。游览其中,感于其乐,参于其趣,仿佛融入江湖文化氛围之中。

吴桥杂技是有着其历史渊源的。早在二千多年前,从汉朝、北魏、唐代的一些出土文物中,如陶俑、石碑、壁画上,就有不少对杂技表演的描述。1958年,在吴桥东宋门公社小马厂村深翻土地时,发现东魏时期的一座古墓,就有描绘蝎子爬、手倒立、肚顶、马术等杂技的壁画。到了明朝,吴桥县志载:“元宵掌灯三日,放烟火,演杂剧,士女喧阗,官不禁夜。”吴桥的杂技更是普遍流行、纯熟、丰富多彩。也就是说,吴桥不仅是杂技之乡,也是杂技艺术的发祥地之一。


吴祖光题联说:“吴桥百戏高天下,绝技应无第二家”。 当地民谣说:“上至九十九,下至刚会走,吴桥耍杂技。人人有一手。”这并不夸张。吴桥境内,无论是县城集镇,还是村庄农舍,无论是田间地头,还是家庭院落,到处都可以看到演练杂技的场面,生产用具、生活用具随手就可以演习起来。更有好多杂技世家,小孩子长到四五岁,就开始教习“倒立”“弯腰”“劈叉”“柔术”“爬杆”“晃板”等基本功、童子功。这都充分反映出吴桥杂技的广泛性、普遍性、群众性。

“人间游乐无双地,天下杂技第一乡。”置于大海、群众之中,必有高超之者。吴桥杂技不仅在国内享有盛名,而且在国际上亦有广泛的影响。解放前,大批吴桥杂技艺人由于生活所迫,流浪到国外谋生。他们的足迹遍及日本、朝鲜、越南、印度、东南亚等众多国家,有的还定居他帮,成为当地杂技团的老板。解放后,党和国家对杂技艺术非常重视,古老的杂技艺术获得新生,吴桥杂技更是蓬勃发展,杂技团多次被派出出国访问,所到之处深受热烈欢迎,不断促进和加强了我国同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和文化交流。


话还得说回来。出了“江湖文化城”,到了北广城,更是宽阔豁亮。两行绿木一直通到长廊,中间有杂技造型建筑,左右分别有杂技魔术馆。东面有孙富有塑像。孙富有光绪八年(1982年)生于吴桥孙龙村,自幼酷爱杂技,10岁随师北上京津、闯关东、下高丽,17岁独自搭班子闯荡江湖。1904年、1913年两次赴俄演出。1921年6月正式组建了中国马戏史上第一个马戏团——中华国术马戏团,并创办了演出大棚。他的俄国夫人还培训了一支铜管乐队,演出伴奏,开辟了杂技演出的新时代。

鼎盛时期,中华国术马戏团拥有演职人员120多人,演出节目50多个,并有大象12头、马40匹、狮虎熊猴50多只,发电机两台、汽车十几辆,铁路运输就得16节车皮,规模影响之大少有。被《世界马戏史》主编莫克莱尔先生誉为“世界现代马戏之父”,也被杂技后人称为“现代杂技之父”。一是他不仅 “盖大棚”,把自古撂摊的杂技演出走向了舞台表演。二是他发明了“保险绳”,使危及生命的杂技表演汇入了文明、人性化的时代。故而还称他为杂技表演的“保护之神”。


北面长廊一头有一大石鼓。西面大石鼓刻着:“说开船道开船,开起船来到江南,江南有个大王庙,大王庙里有旗杆,两边唱的对台戏,中间跑马上刀山,刀山上了三个人,一个女来两个男,男的搬起朝天櫈,女的就把腰来弯,还有劈叉打跟头,更有好男上刀山------”

东面大石鼓刻着:“铜锣一响一二三,十字路口请神仙,路口摆好一桌供,那边走来二位仙,前面走来韩湘子,后面紧跟叫王禅,吃了我的酒和菜,他的戏法把我传,大戏法学会三千六,小戏法学会万万千,我说此语你不信,骑着板凳能上天------”

四周的小石凳上,也刻有字:“------农闲走出庄稼地,走南闯北玩把戏------”都是杂技艺人撂摊、打圈的开场白,吸引人,招聚人,可见当年杂技艺人的不易,自己张罗,自己吆喝。

再往东立有吴桥杂技碑,碑文我也抄录下来。“东临渤海,西叩太行,北倚京津,南衔鲁乡。且得两河环抱之地,即吴桥。因东晋燕地慕容垂受封吴并筑桥于此而得名。自古武清文忠豪侠儒雅之名流辈出,曾有膑冢秋风、龙潭月夜、魏公古槐、澜阳书院等古景。虽属小邑,但其先民能以角牴诸戏为乐,历经千年遂因杂技之乡而名扬中外。”


这就到了“杂技民俗风情园”,高高的石柱,似石坊,如石门。外面楹柱是一副对联:“锦袋启张抖落三山五岳,银碟飞转引旋日月星辰。”内侧楹柱仿佛是效仿昆明滇池大观楼的楹联,上下联特别长,“七十里小邑,物美土腴,黄龙行地,却造成平畴无际------八百年古城,池涸垣圮,苍慧经天,唯留下千古悲辛------”可见“吴桥杂技大世界”确实费了一番心思,下了一番功夫。

参观完“吴桥杂技大世界”,我颇有体会,任何事情都是来之不易的,特别是惊天动地,绝技高超的杂技,更是如此,故写一诗:“杂技缤纷逐笑开,功夫皆是苦中来。扬名吃尽辛酸泪,绝艺方能展现台。”在高歌他们的时候,一定要感叹他们的艰辛。没有十年寒窗苦,哪能“一举成名天下知”。“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九口 202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