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第一个问题,编剧是什么?电影是什么?
电影是艺术,而且是最年轻的的艺术。只要是艺术,他就来源于生活。而编剧所要做的就是把生活的美变成纸上的艺术。而这些纸上的艺术要“可视化”。是和小说,戏剧有很大区别。
下来,我们来说说编剧,编剧是是码字的,小说家也是码字的,甚至和戏剧家也是码字的,他们的工作都是写东西。
说白了,好编剧基本和文笔关系不大,哪怕你文笔差,只要你“镜头感”强烈,所写的东西是“可视化”的。你就具备了作为编剧的第一个基本要素。这也是编剧最基本的特点。
什么是“镜头感”“可视化”?
这个从字面意思都可以理解,就是你写的东西给人的感觉是要能看出来的。不是让人去想象的。电影是视觉艺术,不是想象艺术。
小说家说主人公“穷”。小说只需要“穷”一个字就能说明,而编剧所要做的就是让导演再看你剧本的时候,能够实实在在的“穷”。编剧此时就要这么写:“主人公穿着一身破烂的衣服,蓬头垢面的拿着半个脏馒头,蜷缩在桥墩下。”小说家在表达一个急躁的时候,就可以这样写“小明现在内心像是热锅上的蚂蚁,内心焦躁不安,他不知道下一秒将会发生什么?”编剧不能像小说家一样写,编剧要这样写:“小明从桌子上点起了一根烟,在桌子前来回的徘徊,眉头紧锁,时不时看着门外。”通过这个例子就能简单的知道编剧要具有镜头感,所写的剧本要可视化。镜头是无法表现人内心的。
更高端的可视化就是编剧在写剧本的时候能够把摄像机纳入自己的考虑范围。(这个例子是对于初学者了解镜头思维重要性的一个例子,这个例子不恰当,更恰当的见下面的更新)还是小明急躁这个例子,高端的编剧会这样写:“小明从桌子上点起了一根烟,在桌子前来回的徘徊(中景),眉头紧锁(特写镜头),时不时看着门外。(推镜头)”当然我这个例子举的很一般。意思就是这么个意思,当然还有更高端的,甚至把音乐音响,光线光影等等都考虑到剧本里的。
我们先来说说音响。
艺术从感知层面分为四类:视觉艺术,比如画,雕塑。听觉艺术,比如音乐,曲艺。想象艺术。比如文学,评书。下来就是试听艺术,就是电影。编剧在做编剧的时候还要考虑的就是音响,声音也是很重要的,声音有三种人声,音响,音乐。人声就是电影里所有人的声音,这个好理解。音响是电影里除了人声和音乐的所有声音,基本上占据一个电影声音里面的三分之二。比如汽车声,枪炮声,狗吠声。这也是比较重要的。比如你看见一个没有声音的短片,一个人在跑,你可能没啥感觉,但是加上枪炮声,你就知道这人是在逃命,换成汽车声,那人就是在追公交车。换上狗叫声,那人就是被狗追着跑。还有一个音乐,音乐的例子在大家所看的电影里比比皆是。
声音在影视中也有三种表达手法:声画合一,声话对位,声话分离。这些还是自己百度一下理解。这三个手法是能带来艺术效果的。不是说单纯加个声音在里面就完事了。我记得小时候看过一个讲“雷锋”的电影。有一个片段是,雷锋的母亲被强奸了,雷锋母亲骗雷锋出去看戏,雷锋的母亲就在家里自杀里,自杀时用的声音是雷锋看戏时欢快的唱戏声。这就是声话对位。按理来说雷锋母亲自杀是一件悲愤的事情,但是用了这种激烈对比的声音。就是为了形成强烈的对比。
我再说说一个比较高端大气上档次的词语“蒙太奇”。蒙太奇的含义比较蛋疼,就算说出来,也比较难理解,我举个例子你就懂了。有一个镜头,这个镜头是一个毫无表情的男人的脸。如果加上一个棺材的镜头,那么大家都理解成为这个男人是悲伤的,换成一个小女孩的镜头,大家都理解这个男人是高兴的。再比如,我们要拍一个人从北京去上海。我们拍一个北京高速入口的镜头,再拍一个上海下高速的镜头,组接在一起就表达了这个人从北京到了上海。简单地说,镜头的组接就是蒙太奇。当然蒙太奇的艺术手法种类繁多,基本上两种叙事蒙太奇和表现蒙太奇。举个蒙太奇艺术表达的例子,我们看电影拆炸弹时,炸弹爆炸的秒数以及拆炸弹人紧张擦汗的镜头来回不停的切换。这就是交叉式蒙太奇,给观众营造一种紧张的氛围。
我们在上面提到电影是时间和空间的艺术。这也是很重要的。电影有三个时间,放映时间,表现时间,观众心里时间。拿张艺谋的《归来》说,放映时间100分钟左右,表现时间20年左右,心理时间是观众根据艺术感染力的大小感知的。
编剧必须考虑时间和空间的要素。电影就100分钟,我们不可能有时间去表现男主人公陆焉识是怎么受苦的,就用他逃跑邋遢的造型来表现,女儿因为父亲的原因没有被选上舞台剧的女主角,电影并没有花时间表现她被组织抛弃,就用女儿在上台表演时的眼来来代替,电影的时间是活的,即使再短的电影只要时间运用到位,表达长时间的事情不存在问题,有个极端例子就是《云图》这个电影长2个多小时,但是表现了从人类发展史甚至人类的未来史,从1850年到未来历史的史后,时间跨度最起码在上千年。而且,《云图》还是一部时间轴交错的电影,小说戏剧由于它本身讲述故事时的局限性,很少有作家和戏剧家写这种时间轴跨越穿插的作品。
还有一个就是空间,早期电影都是和舞台剧一样,搭个台子用摄录下来,空间十分狭小,场面最多就三四个,看过话剧的都知道。但是电影就不一样,电影空间是很大的。视听艺术最主要的就是戏剧,舞蹈和电影。戏剧舞蹈杂技的空间非常局限。但是在电影里就不一样,电影里空间表现非常自由,还是从北京到上海的例子,用戏剧表现基本上是很难做多的。
编剧写作要学两大类:造型和叙事。上面的就是造型所要学的,基本上是编剧的基础,还有一部分是编剧的叙事,也是真正教写作的。我看情况补充吧,赞的人多了,我再继续补充。毕竟码这么多字确实累了。
说了这么多,这就有人问了,我就是个编剧写剧本的,这些听起来都是拍摄时去考虑的,甚至有的是后期剪辑要考虑的,和我有个啥关系。我考虑这么多是不是越俎代庖了。这里我就要说,编剧是“一剧之本”是一个电影电视的根本。
我曾经在我们学校拍的微电影里面担任编剧。此前我也有类似的疑问,直到我干了一次,我就知道了编剧需要考虑这些的重要性。导演让我表现女主人公的友谊,我就加了一场女主人公喝多了被骚扰最后被朋友解救的片段。而这个片段需要画外音,我这句画外音大概是这么写的:“友谊就是陪伴柏油马路的路灯”,这句话有光影:路灯。有时间:晚上(百天路灯不亮)。有剧情。我没有去过剧组,不知道在我们看的电影里编剧的地位和工作是怎样的,不过最起码就我所学的而言,编剧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本科把这个专业叫 广播电视编导 编导 编导,先有编剧的剧本,后才能导演去拍摄。(这段话是我主观的说法,客观事实对于这点的论述看下面更新)
1.剧本在有些故事片里面是没有的,比如李连杰1981年主演的《少林寺》中,张鑫炎导演就没有写剧本,完全自由发挥。外国也有很多导演尤其是故事片导演也不用剧本。这确实根据情况而定。我写这么多都是针对要写剧本的人而说的。
2.可能是我没表达清楚。的确在写剧本的时候,要尽量避免使用专业的镜头术语,比如“特写”“全景”“推 拉 摇 移”,也尽量不要做批注写用什么音乐。剧作家应该避免使用,语言不是从技术上,而是从艺术上(艺术家视角)让大家感觉到,我上面只是随便举例来说明带入画面感以及考虑各个层面的的重要性。那个例子不合适,我重新举个例子,用影片《广岛之恋》举例。
电影开始时,两对赤裸裸的肩膀一点一点地显现出来(A)。
我们能看到的只有这两对肩膀拥抱在一起--头部和臀部都在画外(B),
上面好象布满了灰尘、雨水,露珠或汗水,随便什么都可以(C),
主要的是让我们感到这些露珠和汗水都是被飘向远方,逐渐消散的“蘑菇云”污染过的。它应该使人产生,一种强烈而又矛盾的感觉,既使人感到新鲜,又充满情欲(D),
两对肩膀肤色不同,一对黝黑,一对白皙(E)。
弗斯科的音乐伴随着这种几乎令人窒息的拥抱(F)。
两个人的手也截然不同。女人的手放在肤色较黑的肩膀上,“放”这个字也许不大恰当,“抓”可能更切些。(G)
A :对摄影技巧处理的要求
B:对画面构图的要求
C :对画面造型的要求
D :对导演的要求
E:对色彩的要求
F :对音乐的要求
G:对演员的要求
这是原剧本,一字不差的。这就是真正的好剧本,没有用专业术语要求各种技巧,但是用”艺术的语言“表达了一个编剧的要求。
这也是很多人对于导演和编剧职责不明确的一个表现。就是因为大多数编剧写的剧本考虑不周全,导致剧本无法拍摄,国内有一种剧本叫做“导演工作台本”。这就是因为编剧对音乐,镜头,造型各种的要求达不到导演的标准,而使导演作出无奈的选择的产物。
编剧要理解学习的很多,哪怕这些你后期都不会参与,但是你要做到,包括蒙太奇的运用,因为在编剧学里有一个词语叫“蒙太奇思维”。编剧要学习的蒙太奇要应用到写作中,导演要学习的蒙太奇要应用在拍摄中。两个人都要会,一个用艺术的笔法表现,一个用摄影技巧表现。包括音乐,镜头等等,编剧都要学会,但是表达时是要艺术的表达,不是镜头表达,一定要区分开来。
本文章内容及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