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查知识网

敏而好学的下一句是什么(心有灵犀一点通的上一句)

发布者:马悦
导读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名句的诞生  子贡问曰“孔文子1何以谓之‘文’2也?”子曰“敏3而好学,不耻下问4,是以谓之文也。”  ——公冶长·十五  完全读懂名句  1.孔文子即卫国大夫孔圉,十分谦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名句的诞生

  子贡问曰:“孔文子1何以谓之‘文’2也?”子曰:“敏3而好学,不耻下问4,是以谓之文也。”

  ——公冶长·十五

  完全读懂名句

  1.孔文子:即卫国大夫孔圉,十分谦虚好学。他死后,卫国国君为发扬他好学的精神,赐“文”的谥号,世人尊称他为“孔文子”。2.文:彰显勤学好问的谥号。谥号是人一生言行的总结,通常取优点来表彰。3.敏:疾速。4.下问: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以上问于下,都可称为“下问”。

  子贡请教说:“孔文子为何可以得到‘文’的谥号?”孔子回答说:“他聪明又爱好学习,并且不视放下身段向人请教是件可耻的事,所以死后才能得到‘文’的谥号。”

  名句的故事

  孔文子是卫国的权臣,也是孔子与弟子们在卫国时最常接触的大官,后来子路还当了他的家臣。但是根据《左传》记载,他的品德相当有问题,子贡认为此人并不足道,所以对于他得到谥号“文”颇感不解,才会这样问孔子。

  在《左传》中记载,孔文子逼迫太叔疾娶了自己的女儿,然而太叔疾喜欢的却是前妻的妹妹,并把她也娶了过来。孔文子相当生气,打算派兵攻打太叔疾。为求得胜,孔文子特地请孔子指点军事部署,而孔子不肯出谋划策,甚至想离开卫国。孔文子得到消息后,连忙赶来赔礼道歉、苦苦挽留,孔子才没有立刻出走。

  朱熹解释,凡人只要是天性敏锐或是位高权重多半不好学,并以求教他人为耻。依据谥法,便将“勤学好问”称为“文”,其实要做到这点也不简单,孔圉得到“文”的谥号,也就是基于这个原因。

  此外《述而·二十四》提到:“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文”居于四教首位,但这并不代表“文”的重要性高于“行、忠、信”。从孔文子身上可以看到,有“文”者未必皆具备“行、忠、信”。

  历久弥新说名句

  许多人可以轻松做到“敏而好学”,但要能“不耻下问”往往需要较高的EQ。在现代,孔子这段话可引申为,不管什么行业、学历高低、经历多寡,其他人一定有自己不懂、不知道的技能,正如韩愈在《师说》中所言:“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要抛开身份地位的束缚,不以向他人讨教为耻,才能有所长进。

  撰写《本草纲目》明朝的医学家李时珍,便可称得上因“不耻下问”成就了非凡事业的典范。李时珍长期行医,发现过去的医书谬误颇多,因此发愿进行重新整理与补充,为此他“渔猎群书,搜罗百氏”,把找得到的医书都拿来研读,并考辨异同,甚至“读书十年,不出户庭”,用功到了十年都没有离开家的地步。

  读完所有医书后,李时珍决定亲自查访各种民间药材,足迹遍及大江南北,他虚心拜农民、渔夫、樵夫、捕蛇者为师,甚至冒着生命危险仿效“神农尝百草”,并实地了解各种药草生长与分布的情况,经过30年写下了数百万字的笔记,终于整理出医学巨著《本草纲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