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又到了北方最美丽的季节,经过一冬的萧杀,百花待放,描写春色的诗词歌赋多如繁星,其中不乏家喻户晓的佳句,比如“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此一联诗出自宋人叶绍翁的《游园不值》
游园不值
宋 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叶绍翁是南宋末年文人,虽然他不是顶流诗人,但却写出了一联顶流诗句。不过严格来说此联诗也不算叶绍翁 “首创”,佳句的形成经过时代和若干诗人的锤炼,到叶绍翁这里“妙手偶得”了。
让我们一起来探一探此佳句的形成史。
唐代大才子温庭筠有一首七律《杏花》
杏花
唐 温庭筠
红花初绽雪花繁,重叠高低满小园。
正见盛时犹怅望,岂堪开处已缤翻。
情为世累诗千首,醉是吾乡酒一樽。
杳杳艳歌春日午,出墙何处隔朱门。
此诗以杏花的颜色起笔。杏花有粉有白,在小园中缤纷绽放,倏忽间繁花似锦,竟引起诗人的惆怅,这繁华过后将迎来什么呢。人生一世,常使人百感交集,由是写出了诗篇千首,游子在外,酩酊之时最恋恋不忘的还是家乡。正值这样一个艳阳高照的春日午后,却见隔墙伸出朱门的一枝杏花,兀自迎风盛开。
本诗最后一联,隔着朱门一枝出墙的红杏已然盛开在读者的眼前了。
唐代另一位诗人吴融有一首《途中见杏花》,原诗如下:
途中见杏花
唐 吴融
一枝红杏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
长得看来犹有恨,可堪逢处更难留!
林空色暝莺先到,春浅香寒蝶未游。
更忆帝乡千万树,澹烟笼日暗神州。
在本诗中,“一枝红杏出墙头”的句子已经出来了。吴融另一首《杏花》中也有一联:“独照影时临水畔,最含情处出墙头。”写得清幽疏淡,耐人寻味。
不难看出,在唐诗中,“一枝红杏出墙头”是一幅风情画面,有别具一格的美。
古人极具风雅之能事,不同的花有不同的美,牡丹要一丛一片地看,才更显国色天香;梅花要一枝横斜于月下水边才更见格调风骨;而杏花,就要探出墙头,才能凸显春色如许。
南宋初期,大诗人陆游有一首《马上作》
马上作
宋 陆游
平桥小陌雨初收,淡日穿云翠霭浮。
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
“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在这一联诗中,诗人加入了一些理性的思考——蓬勃的生命是根本抑制不住的。而陆游也在唐人的基础上拓展了想象的空间,引导读者通过一枝红杏揣测园内的春光。本诗中,叶绍翁的意思已经非常完整了。
再看宋代另外一位诗人的《偶题》
偶题
宋 张良臣
谁家池馆静萧萧,斜倚朱门不敢敲。
一段好春藏不尽,粉墙斜露杏花梢。
本诗与叶绍翁的《游园不值》相似度有六七成吧。
那么问题来了,陆游的诗、张良臣的诗与叶绍翁的诗如此相像,为什么只有叶诗如雷贯耳呢?
首先,我们来对比一下三首诗的诗眼。从诗句的完整性来看,叶绍翁最全,虽然陆游、张良臣的诗意也全,但是叶诗有一个极为精彩的字——“关”。
一个“遮”,一个“藏”,一个“关”,虽然都是表示封闭、阻拦,但是“关”的阻隔性更加强烈,而“遮”与“藏”没有那么强烈的抑制感,“关不住”对应“出墙来”,在如此强的阻隔之下,依然有美好的春色溢出,形成强烈的对比。这就更容易引发读者的深层思考。
其次,叶绍翁的诗题是“游园不值”,诗人并没有进入到园中,只是通过墙头的一枝红杏拓展了读者无限的想象,去想象满园的春色。诗人用这样的引伸和对比引发了人的哲思——春天或者说生命的渴求是按捺不住的,勃勃的生机不是用来遮的,也不是用来藏的,它永远是关不住的。
叶绍翁《游园不值》中的“关”字极具神采,又应用了引伸和对比的手法,同时相较唐人只写画面而言,更多些哲思理趣在其间,自然会比前人的类似诗句更加出彩,这也是此一联诗句不朽的最大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