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抗日战争,史称“八年抗战”,是指从“七七事变”日本全面发动侵华战争到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抗战历史。201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改称为“十四年抗战”,很明显,“十四年抗战”是从九一八事变,日本开始侵略我国东三省开始算起的。那么从“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这六年中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日本侵占我国东三省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在九一八事变之前,辽宁省和吉林省就有日军势力。1931年9月18日晚,日本自毁南满铁路,诬陷是我东北军队所为,由此发动战争。在日本突然袭击以及政府不抵抗策略下,日军很快将辽宁和吉林的部分地区占领,但是辽宁西部,以及黑龙江远在九一八事变前日军势力范围内,所以并没有立即拿下,而是依靠之后的军事行动才得以占领。
黑省军事参谋长谢珂奉张学良命令保卫省会齐齐哈尔,在江桥部署军队抗战,后由张学良任命的军事总指挥马占山领导。江桥抗战重创过投日叛军,击败过日军第2师团,多次击退日军,打响了武装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第一仗。由于日军多次调兵,军事力量悬殊,最终日军占领齐齐哈尔。日军为占领辽西,出兵锦州,沿途遭到东北军和义勇军抵抗。由于东北军得不到支援又恐被日军切断退路,最终撤离锦州,而后日军迅速占领辽西。东北军各部为统一指挥,抗击日军,组成了自卫军,在日本想要进一步吞噬黑龙江时进行了哈尔滨保卫战,而最终哈尔滨的沦陷标志着东北三省的抗日政权和东北军的瓦解,而此时距离九一八事变已百日有余。
1932年1月,日本在东北扶植伪政权,制造“满洲国”,为了转移日本侵占东北的注意力以及威逼中国政府承认所谓的“满洲国”,在上海发动“一·二八”事变。事变前日本的不断挑衅以及增兵就使戍守上海的19路军判断出日军对上海的进攻难以避免,于是十九路军在陈铭枢等人的领导下积极做好抗击日军的思想准备和军事部署,决心“尽我辈守土御侮的天职,与倭奴决一死战”。 事变爆发后,我军屡挫装备优良的日军,日军多次利用各国公使调停谈判的机会增兵上海,最终占领淞沪区域,与中国政府签订了《上海停战协定》,达到了其扶植伪政权的目的。
1933年初,日本便夺取山海关,攻占热河省,然后向长城沿线各军事要口发起进攻。中国军队进行了抵抗。由于敌我双方重点争夺的是燕山山脉的长城各关口及附近的至高点,因此这次作战被称为“长城抗战”。日军故伎重演,在营内投掷手榴弹并明抢数次,然后反诬中国军队,制造借口出兵山海关。关内守军英勇抗敌,日军受挫。之后日军派遣飞机船舰轰击守军,关内守军伤亡殆尽最终撤离山海关。随后日军分兵三路进攻热河,多处守军一触即溃,致使热河失守。热河失陷后,日军推进至长城沿线各口附近,随后发起对个关口的攻击,个关口守军虽经抵抗,但由于实力悬殊,终被攻陷。历时五个月的长城抗战,最后以丧权辱国的《塘沽协定》而告终。这次失败,不仅使中国兵员损失巨大,而且给今后的华北局势带来灾难性后果。
日本在冀东得手后,又把侵略的矛头对准察哈尔省。中原大战失败的冯玉祥重返军界、政坛,在《塘沽协定》签订前夕,召开各方首领军事会议,决定组成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同盟军接纳收编各种武装力量,以“外抗暴力,内除国贼”为宗旨。冯玉祥在察东局势日趋恶化之时,统帅大军北进,想要收复失地。抗日同盟军初战告捷,继而克服多伦,但是由于蒋介石派兵围剿以及同盟军内部的不团结,同盟军最终解体、失败。
1935年冬,日本指使伪军占领察省六县和察东八旗,继而成立伪“察哈尔盟公署”。在得到察哈尔后,日本关东军制定侵绥计划,并指挥伪军行动。1936年11月,绥远抗战开始,我军打退敌人对红格尔图的进攻,并乘机进攻百灵庙,继而收复锡拉木楞庙。绥远抗战粉碎了敌人侵占绥远的阴谋,在收复失地又未签订任何和约的情况下获得了胜利,激发了全国人民空前的抗日热忱。
1936年,共产党与张学良的东北军和杨虎城的17路军建立了联系,后来经过张学良与周恩来、杨虎城与中共代表多次秘密谈判,达成了红军与东北军、第17路军互不侵犯的协议,并由中共派代表驻西安,进行政治、军事联络。绥远抗战结束后,蒋介石与12月4日,飞抵西安,威逼张学良、杨虎城帅进攻红军。张学良、杨虎城多次劝谏无效、遭到蒋介石的斥责后,于12月12日扣留了蒋介石等国民党政要数十人,发动西安事变。之后,周恩来、叶剑英等去西安进行调解谈判。最终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国共第二次合作、共同团结抗日铺平了道路。
从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内外形势发生剧烈变化,期间抗战也一直存在。除了以上的抗战外,即便是被日本首先占领的东北也没停息过抗战。辽宁义勇军、吉林义勇军、黑龙江义勇军,凡是日本铁骑所到之处,就有民众抗日武装的出现。由此可见,日本侵占我国土的野心,终究不会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