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家气象中心最近的消息,赤道中东太平洋区域的海水温度,从今年7月以来持续下降,到10月份进入拉尼娜状态,今年冬天很可能会遭遇一次从弱到中等强度的拉尼娜事件。
上次拉尼娜状态发生在去年的8月到今年的3月份,也就是说2021年要经历两次拉尼娜事件,“双峰拉尼娜”已成定局,这在历史上是十分罕见的。
这则消息一出,大家关心的问题来了,今年冬天会不会很冷,会不会成为近60年最冷冬天?拉尼娜现象对我国会产生哪些影响?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些问题。
1、什么是拉尼娜现象?
拉尼娜现象是指太平洋中东部海水异常变冷,进而引起一系列的气候变化的情况,这是百科里的定义,我们换一种方式来解释。
如果你对拉尼娜不熟悉,那么厄尔尼诺总听说过吧,就是中学时学过的太平洋海水大面积升温的情况。“厄尔尼诺”其实是西班牙语中小男孩的意思,而“拉尼娜”则是西班牙语中小女孩的意思。性别相反,产生的现象也是相反的,拉尼娜现象也叫反厄尔尼诺现象。
这两种现象最早是由16世纪西班牙殖民者发现的,当时差不多每隔7~12年时间,秘鲁渔场就会出现一次大规模鱼类死亡的情况。海洋学家们考察发现,鱼类死亡是因为食物短缺,沿着这条线索,科学家们发现了拉尼娜和厄尔尼诺两种现象。
来看看具体是怎么回事:
全球范围内大型的渔场都有一个共同特性,就是在海平面下100多米处,会有持续的冷水向上涌,这些冷水的温度要比海面上水的温度低5~6℃。
冷水上涌会把海底的营养物质带上海面,比如磷酸盐、硝酸盐等,这些营养物质让海面上的浮游动植物大量繁衍,浮游动植物多了,鱼类自然也就多了。
根据科学家们的统计数据,全球50%的渔业产量,都来自于这些有冷水上涌的海域,而拥有这种特性的渔场,只占全球海洋面积的千分之一。
但是每隔7~12年的时间,这种冷水上涌的现象就会消失,导致渔场食物短缺,造成鱼类以及一些海鸟的死亡。海洋学家发现,这种情况是因为赤道附近太平洋水域的温度过高或者过低造成的。
按照目前的标准来说,当赤道附近太平洋海域的温度超过了均值0.5℃,并且持续六个月,就会形成厄尔尼诺现象;反之,当该区域的海水温度低于均值0.5℃,就是拉尼娜现象。
可能有人会觉得,0.5℃的温差甚至都感受不到,怎么可能会引起这么大的气候现象?确实,如果是日常气温存在0.5℃的变化,人们几乎是没有任何感觉的,但这个0.5℃是海水的温差,世界上单位质量下能容纳热量最多的就是水了,这些热量能直接影响海面上空的空气温度。
举个例子你就明白了,如果海平面下100米处的温度下降0.1℃,那么海平面以上的温度会下降6℃,所以一旦出现拉尼娜现象,全球各地都会出现寒潮和低温。
上一次拉尼娜现象让我国去年年末到今年年初,先后经历了四场大寒潮。尤其今年1月份的超级大寒潮,极地漩涡直接南下延伸到我国东北地区,华北、黄淮等地气温创下了很多最低记录。北京最低气温低至零下19.6℃,这是1966年2月23日之后的最冷气温记录。
此次拉尼娜现象在7月份就开始出现,当时还只是推测今年冬天有可能会出现拉尼娜,但到了10月份,拉尼娜已经完全形成,“双峰拉尼娜”已成定局。
2、今年会迎来最冷冬天吗?
既然出现了罕见的双峰拉尼娜,那么今年冬天会不会出现近60年来最冷冬天呢?答案是不一定!
首先要明确一点,拉尼娜跟冷冬是不能划等号的。根据气象中心数据统计,从1951年至今,最近70年一共遭遇了15次拉尼娜现象,只有1988年冬天造成了比均值低2℃以上的降温,其他14次都只有0.8~1.8℃的变化。这15次拉尼娜现象中,有10次我国气温偏低,而另外5次我国的气温反而偏高。
也就是说,并不是出现了拉尼娜现象,就一定意味着我国冬天会出现超低温情况,也不意味着会迎来冷冬。
而且气温偏低和冷冬也是不同的概念,偏冷或者偏暖是相较于平均状况而言的,而冷冬、暖冬是有严格标准的。就比如去年冬天,我国虽然经历了一次中等强度的拉尼娜现象,但国家气候中心却发布消息称,去年冬天是暖冬!
很多朋友可能不理解,去年冬天明明很冷啊,怎么会是暖冬呢?去年冬季冷确实不假,但今年2月份时,我国又经历了一次大范围的回暖。
北方地区二月份的气温竟然一度上升到了25℃以上,比如北京2月21日的最高气温达到了25.6℃,这次回暖将整个冬天的平均气温拉高了,也就成了暖冬了。
总之拉尼娜现象的出现,很可能会造成今年冬天出现极端寒冷的天气,但还不能完全确定今年冬天就一定是冷冬,过完春节气温回升也不一定,是否会被冻哭还未可知!
3、拉尼娜对我国有什么影响?
拉尼娜的直接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我国今年出现的一系列极端天气,都跟拉尼娜现象有关。
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的大寒潮;3月份北方遭遇的三次强沙尘暴;5、6月份强对流天气造成的龙卷风、大暴雨和冰雹天气;7月中旬北方出现的连续强降雨,尤其河南郑州出现的罕见强暴雨;9、10月份又出现了全国范围的高温天气。
以上这些极端的气候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都跟拉尼娜有关系,而且极端气候不仅仅出现在我国地区,而是全球范围的。比如欧洲发生了灾难性洪水以及罕见高温热浪,格陵兰岛最高点出现首次降雨等等。
在全球极端气候频发的大背景下,拉尼娜现象很可能会造成我国今年冬天出现极端气候,这是拉尼娜的直接影响。
除此之外,拉尼娜还会造成一系列的间接影响。拉尼娜出现的时候,受影响最大的地区其实是南美,那里的降水会量会大幅度减少。南美降雨少对我国能有什么影响呢?
这跟我国进口的农作物有关,我国的玉米和大豆虽然也大面积种植,但还是离不开进口,除了从美国进口这两种农作物以外,南美也是我国玉米和大豆的主要进口地区。比如2020年9月份,我国进口的980万吨大豆,其中74%来自巴西。
当发生拉尼娜现象时,南美农民就会调整种植品种,大豆和玉米的产量就会受到影响。根据统计显示,从1995年到2020年间,11次拉尼娜现象中,玉米产量出现了10次下降,大豆出现了9次产量下降。
比如去年拉尼娜现象发生之初,阿根廷在8月份就减少了1/4的玉米种植面积,巴西的大豆种植面积也减少了1/3。
大豆在我国主要有两个用途,一是用来榨油,二是榨油后剩下的豆粕用来做饲料。如果发生了拉尼娜现象,南美地区减少了大豆的种植量,我国进口大豆的成本有可能会增加,影响到大豆油以及饲料的成本。
根据数据显示,豆粕饲料的价格上涨10%,养殖成本会增加3%,养殖成本增加了,我们生活中的鸡、鸭、猪、牛、羊等肉类的价格就会提高,最终造成生活成本可能会比往常高一些。
所以说,拉尼娜现象的影响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气候方面的直接影响,很可能会造成我国今年冬天出现一些极端天气;二是间接影响,拉尼娜现象造成南美地区一些农作物减产,最终对人们的生活成本造成一些影响。
4、结语
不管怎样,罕见的双峰拉尼娜已经形成,今年冬天很可能跟以往有所不同,出现极端天气的可能性较大。不过这并不能确定今年一定会是冷冬,会不会成为60年来最冷冬天还不能确定。
拉尼娜现象对气候方面影响最大的地区是南美,南美降水量会大幅度减少,从而影响当地的农作物产量,这对我国进口大豆、玉米等农作物会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
双峰拉尼娜到来,你做好了迎接寒冷冬天的准备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