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查知识网

无韵之离骚是什么意思(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意思)

发布者:何夕远
导读鲁迅称史记为“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那我们就要问了鲁迅为什么这么说?史记的文学成就是公认的,其中哪些篇章,在风格上更像离骚?我认为史记中做名篇不少,恰恰是史记一百三十篇之外的

鲁迅称<史记>为“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那我们就要问了:鲁迅为什么这么说?<史记>的文学成就是公认的,其中哪些篇章,在风格上更像<离骚>?我认为<史记>中做名篇不少,恰恰是<史记>一百三十篇之外的<报任安书>,在气韵上更接近<离骚>。这篇<报任安书>,是<史记>完成后,司马迁写给任安的一封信。任安,字少卿,是汉武帝时京城禁卫军军官,因罪入獄。他曾写信给司马迁,指责司马迁在武帝身边任事,却不去“推贤进士”。<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的回信。有人说这篇文章并沒有送给任安,其时任安已下狱,西汉时写字要刻在木条竹片上的,自古狱不通风,无法想象,司马迁在竹简上刻好那几千字,着人扛进监獄。但司马迁一看过任安的信,心中立刻涌起狂潮,一泻千里的写了这篇不朽的佳作。那呼天喊地,大气磅薄的感情,正与<离骚>合拍。

文学史上沒有两篇文章如此相似,如此同气相求,如此同样的慷概悲歌。<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说“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曲邪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这与司马迁发愤著书的动机是一致的,两篇作品的篇幅也差不多,<离骚>可能更长一点。这首长诗的艺术影响是巨大的:“其衣被词人,非一代也,故才高者学其鸿裁,中巧者猎其艳辞,吟讽者衔其山川,童蒙者拾其香草。”(<文心雕龙-辩骚)。<离骚>是屈原忧愁幽思,长歌当哭之作,诗中那燃烧的痛苦,愤怒的长号,绚丽的想象,辉煌的意境,慷慨激昂的诉说,波澜起伏的情绪,千迴百转的意念,激动人心的剖白,犹如汩罗江上的万古悲风,呼啸着,咆哮着,感染着读者。<报任安书>的章法,也是大量使用了排比句,气势雄伟,警句迭出。运用排比句的地方有七、八处之多,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汹涌而来,又汹涌而去。其文气之充沛,与<离骚>何其相似。司马迁与屈原一样,都是“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一腔怨怒之气发泻在文章里。所以鲁迅称<史记>为“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

<史记>以诗意的笔调,描写了许多悲剧人物:饿死首阳山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终生周游列国席不暇暖的孔子;对秦国富国强兵做出重大贡献,秦孝公死后走投无路的商鞅,<刺客列传>中多次刺杀赵襄子不成,最后伏剑而死的豫让;易水河畔高唱“风箫箫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荆轲:他那“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的勇气,令人肃然,真是“虽千万人吾往矣!”还有“连百万之兵,战必胜,攻必克”的西汉开国元勋韩信令人惋惜的下场;西楚霸王项羽兵败乌江,“此天亡我,非战之罪”的长叹;汉高祖刘邦“威加海内兮归故乡”,高歌<大风歌>,“泪数行下”的伤感,无不感人至深,令人“恩接千载,神游万仞。”令人直欲拍案高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后世会给这些历史人场不同的评价,但慷慨悲壮,则是他们命运的共同点,司马迁的描述令人拍案赞叹。

司马迁的<史记>,是他女儿保存下来,过了几十年,由他外甥女献给朝廷,才流传后世的。不知屈原沉江,诗稿是怎样流传下来的。这么长的诗篇,不可能一挥而就。大概屈原当时,身边就有许多学生,是他们把<离骚>保存下来了。千年之后,鲁迅用精辟的语言,以诗评书,以书评诗。这种文学评论方法言简意赅,极其高明。顺便说,鲁迅的文章,也有可与古人相比者,他的<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嘻笑怒骂,幽默辛辣。很像他喜爱的魏晋文章,就是嵇康那篇著名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一一这是题外的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