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格初一入学考试,在班上排20多名,全班有54个学生,这让她给了自己一个比较低的定位,总是觉得这科也不行,那科也不行,觉得在私立学校读的小学基础没有其他同学好,我觉得她能够去客观的看待自己的成绩,并且还分析了一些浅层原因,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并且赞同她的观点,因为孩子毕竟没有参加过小学的趣味数学(其实就是小学奥数)培训班,起步慢是正常的事。
大约是初一新学期开学一个月后,一个周五的下午,我接她回家,在车上,她问我:“爸爸,我们班很多同学都参加了数学课外培训班,我要不要也报一个啊?”其实这个事,我是知道的,因为家长群中,有的家长就发出过倡议,大家组团报课外班,我心中也没有一个准数,我反问她:“你想报么?”她有些犹豫说:“就是怕不参加课外班,成绩差距会拉大。”我透过反光镜,看了看她,我清晰记得当时的感受——孩子很疲倦,一周的学习可能很紧张,周五的时间于她是一种放松,而补习班的时间在周五或周日的晚上,我没有再继续这个话题,因为确实没有一个妥善的考虑,一时之间无法表态。
之后的两天,我仔细的思考了这个事,然后周日送她去学校的时候,和她谈了我的观点,大意是:我觉得你一周有八节数学课,如果能抓住课堂的时间,认真听课效果绝对是最好的,课外补习班如果是补的学过的知识,你可以通过做习题,更正错题获得同样的效果,如果补习班上的是超前课程,也许就会影响你之后在学校听课的兴趣,那样等于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她看着我笑,一脸轻松的说:“那就不上吧”。我忽然明白了一个道理,原来孩子的心中也有这个结,内心是抗拒上补习班的,但又担心不上补习班会输给其他同学,她没办法给自己一个合理的解释,所以在这个问题上纠结起来,而我给她的建议,既符合她的预期,又给了她一个理由,心结一解,人就变得轻松了。
直到现在,我利用周末的时间,给她讲解错题,我从没有在网上搜索过解题方法,自己都是一个个题目去做,然后和她讲解思路,因为初中的数学我还能对付,但高中呢?大学呢?这个时候授之以渔才是最重要的,开始帮助她建立数理逻辑,比知道一两个题目的答案意义要重要得多。这也是为什么不去搜索解题答案的原因,具体解题方法是其次,怎么能想到解题方法才是关键所在。
格格没有参加任何数学培训班,也没有超前学习,因此在课堂上她听得是比较认真的,学校老师也说她上课很专心,作业也只能自己独立完成(孩子诚实非常重要,这个问题我单独再写),所以成了她们班的一个另类,作业得分一般般,没有参加补习班,但每次考试成绩却都还不错,这个学期,连续四周的数学周测试都稳定在前两名。
家长对课外补习班的预期不要太高
去年10月,我的一个朋友,小孩也刚进初中,为上补习班的事专门和我交流,希望我能给点建议,我认为这个事没有定论,如果小孩精力充足,家长又缺乏辅导能力,上一两个必要的补习班是可以的,但预期不要太高,逻辑就是,一周小孩有几十节课,如果这么多堂课学习都跟不上,靠一两节周末的补习班能搞定么?如果孩子的自律性比较高,学习能力比较强,完全可以让孩子自己去决定上不上,更加让孩子具备自我完善的能力,人一旦具备自我完善的能力,就会不断的鞭策自己前进。
再退一步来讲,家长又认真的思考过补习班的意义么?是对孩子有用?还是为了求得自己内心的安慰呢?从人的心理分析,所有的人都对属于自己的财产最为负责,孩子也是如此,如果你寄往于让别人把你孩子教育成才,是不是有点反逻辑呢?至少我认为是。
有的补习班上了比不上还要糟糕
这个绝不是危言耸听,而是亲历之事。格格问我,语文该怎么能提高成绩,我说写作文,写作文是提高语文成绩的最好方法。从初一每周我给她布置一篇作文,到现在每周至少两篇,她已经写满了一个厚本子,第二本也写了三分之一(有机会我把照片传上来),每篇我们都进行仔细的讲解和剖析,初一的时候,我们定了一个目标,就是训练作文结构、中心升华、表意准确等,把10分作文得分稳定在8分(入学考试只有可怜的6分),这个目标在初一下学期结束前就完全实现了,初二开始我们定了第二个目标,就是训练细节描写,写出真情实感,构造作品的画面感、美感,努力向9分攀登,目前还在努力中。
初二一期,格格和我说了个事,她说她们班有几个同学参加了作文培训班,作文成绩突飞猛进,得了几次9分,她却进步得很艰难,觉得有些懊恼,问我这是为什么?真心来讲,我是不太相信的,文学方面只有不断的锤炼才能获得收获,我就让她把年级里展示的优秀作文带回来给我看看,我连续看了好几次的优秀作文展示,也问了一些搞过作文培训的人,大概知道了这个“速成”方法,有些补习班会为不同的孩子准备十多篇作文,每节课让她们近乎是背诵的方式去记下来,然后考试的时候去套,以最短的时间取得最大的进步。
对于这种方式的补习班,我并不想过多评价,但是对于家长,我认为应该要对自己的孩子负责,这样的方式换取的进步,只会让孩子迷失在功利教育中,让孩子失去学习的能力,只会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