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查知识网

学困生转化措施及方法(学困生转化存在问题及措施)

发布者:金熙林
导读我是小倪,点击上方关注,每天为您分享教育类知识。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生活水平的要求提高,一部分家庭的父母会为了生计奔波,而忽视了孩子的教育。这些孩子会因为无人管教而错过最佳教育期,也就导致了孩子在学

我是小倪,点击上方关注,每天为您分享教育类知识。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生活水平的要求提高,一部分家庭的父母会为了生计奔波,而忽视了孩子的教育。

这些孩子会因为无人管教而错过最佳教育期,也就导致了孩子在学校出现学习成绩不好,学习不积极,厌学,逃课,等不良行为习惯。

  • 那学困生形成的原因有哪些呢?

1.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庭环境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着主要的引导作用。我们常说妈妈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而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这部分爱缺失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爸爸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会是孩子模仿的榜样,能为孩子撑起一片天。如果孩子是单亲或者有一个不称职的父亲,那么孩子可能因为受不到保护而胆小怕事,不愿克服困难。

有的家庭虽然爸爸妈妈都在,但是总有解决不完的家庭矛盾。或者有家庭暴力的存在,这会给孩子的童年造成一生都不能抚平的阴影。

2.沉迷于网络游戏

如今网络信息飞速发展,WIFI或流量可以说轻轻松松为你搭建通往从未触及的世界之桥梁。

有部分家长会因为溺爱孩子,孩子想要手机就给孩子手机,想要玩游戏就让孩子玩。殊不知你对孩子的放纵会毁掉你的孩子。

有的孩子会利用中午吃饭时间和生活费去网吧玩游戏,宁愿饿着肚子也不愿空虚了自己的“精神世界”。

3.交友圈的影响

网络的发达使得交友的方式变广,很多学生在网上结识不良社会人员,在聊天的过程中有意无意像尚未成年的学生渗透不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思想。

在学校中存在的不良风气会滋养学生蔑视学校主流文化,从而使得一部分团体“拉帮结对”。

朋友势必重要,但一定要分清哪些人可交,哪些人不可交。

4.模仿效应

学生在自己有限的渠道内涉取到的信息会使自己建立模仿效应。

比如:在班级内看到某学生不交作业老师也不管,该学生觉得这种行为不会得到惩罚。那么他在下次可能会也会效仿不交作业这个行动。

所以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履行作为学生的职责。

5.父母对孩子期望过高

有些父母因为自己年轻时吃了苦,觉得一定要让自己的孩子好好读书,将来出人头地。他们会为孩子报辅导班,买各种复习资料。

当考试成绩不理想时,父母会觉得我花那么多钱给你报辅导班买复习资料,你念个这成绩对得起谁?紧接着就是一味地责骂,批评。

孩子会因为各种压力出现厌学情绪,甚至逃课、辍学等。

  • 对于学困生的转化,我们要采取哪些措施?

1.家长要为孩子的成长站好第一岗

家庭和谐为孩子身心健康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家庭和睦,孩子在充满爱的家庭成长,他的未来一定不会太差。

家长要多与孩子沟通,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在出现问题时,不是一味地责骂,而是与孩子共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家长也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尝试和孩子做朋友,相互交换心声,相互尊重。

2.教师要多关爱孩子

教师要多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性格特征,生活习惯等,因材施教。

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多关心学生,尊重学生,多与学生交流,对于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有针对性地分层教学。

我们班里有个学困生,在和她相处的一年时间里,我每周都会找她聊天,起初她并不怎么喜欢说话,但是经过一年的相处,她愿意和我沟通并且喜欢上我的课。

现在她对待学习的态度也有了大大的转变。

同时我也会在课堂中多关注她,变天时叮嘱她加衣。虽然老师做的这些都是一些小举动,但是爱真的会照进学生的生活。

3.学校要实行全面发展教育

实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口号已经喊了很长时间,但是依然有学校拿着有关全面发展教育的文件只讨论成绩和升学率的问题。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本书,学校要多开展活动,多方位培养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激发学生认识新事物的兴趣,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毅力,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学生也会在活动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帮助学生找到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

4.社会不要对学困生另眼相看

今年春节期间,我偶尔听到隔壁村广播该村学生的分数以及对该学生的奖励。当然这对获得奖励的学生不是什么坏事,但是会使得周围的人讨论某某学生学习成绩好。

当然也会讨论谁家孩子学习不好,这会使得村民给成绩不好的学生下定论。比如:谁家孩子念不成书,谁家孩子是坏孩子等等。

这种舆论压力会给学困生造成心理压力,也会误导学困生认为自己就是别人口中的那样。

社会要尊重每一个个体,不带有色眼睛对待不同的个体

  • 一个孩子的成长与家庭、学校、社会都有关系,在培养下一代时,我们要多点耐心,爱心,关心,引导学生找到自己的闪光点,相信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

多鼓励学生,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要有孩子的成长与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的意识。

作者:小倪,90后教师,专注分享教育类知识,希望可以为更多的孩子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