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先读一篇文章,题目叫做:《当记忆流经奥斯维辛》。据说这篇文章是某年的高考作文。以前做惯了考生,现在请大家做一次考官,评判一下这篇作文。
当记忆流经奥斯维辛
奥斯维辛集中营
当历史的年轮压过奥斯维辛,听到的是男人的怒吼与女人的尖叫,看到的是母亲的哭泣与孩子的惊恐。而今,奥斯维辛的天空湛蓝而且透明,一排排高耸的建筑直插云霄,似要打破这里的宁静。
难道时间已将历史风化,坚忍的犹太民族已似“一笑泯恩仇”。没有!不但犹太人没有忘记那曾经的苦难,德国人民也没有忘记。每当犹太人纪念日那天,德国总理总是跪在营前,默默悔过。男儿跪地惊天动地,何况总理,而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没有忘记。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任时间长河滚滚不息,他们没有忘记。犹太人没有忘记,因为他们知道知耻而后勇,于是在诺贝尔奖面前,他们经常是胜利者。德国人没有忘记,因为他们把昨日的罪过当作今日的教训,防止明日的错误。全世界的人民都不会忘记,因为和平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渴望。
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谁都不想让奥斯维辛的哥特式建筑真正打破世界的宁静,但这也不会影响到我们记忆中的伤痕,它只会作为我们的一个和平的标志,以示警钟长鸣。现在犹太民族早已得到了公正的对待,但他们也未曾将自己的历史忘掉,即使那是一段令人不堪回首的记忆。
古人云“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行。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佩乎塞苍溟”。犹太人正是凭着这一股浩然之气,将心中的愤怒转化为一股复兴民族的决心。不要以为不声不语的他们已将历史忘却,时间永远不会使有些记忆风化,就像叶延滨永远不会将荒野无灯的感触忘记一样,奥斯维辛也永不会将屈辱的历史遗忘,即使时间不断轮回。
那天,奥斯维辛警钟长鸣;那天,犹太人民饱含热泪;那天,记忆流经这和平的世界;那天,和平在向那极端的功利者和道貌岸然的战争者宣判。胜利的钟声会在和平者的心中响彻。
时间永远不会将奥斯维辛风化在记忆底层!
[出处为《品读精品文摘》编委会编:《中学生精品文摘1》,延吉:延边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55-256页。]
作文读完了,您觉得这篇文章好,那么好在什么地方?如果不好,那么缺点是什么?
我请了两组考官,一组由大中学生组成,一组由大学老师组成。他们的评分和评语将于下一篇公布。
要不,您先说两句?邀请您客串一下考官,给这篇作文打个分?(0-10)
据说,这是某年某省的高考满分作文。我看到感觉匪夷所思,这些年一直用来做课上的教学材料。
本着“严肃+娱乐”的精神,我邀请了两组评委来给这篇文章打分,而不是像高考作文一样只有两个评阅人。
- 第一组包括中学生、大一、大二、大四学生各一名。
- 第二组包括四名教师,分别来自耶鲁大学、中山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中山大学。第二组里面包含一位曾经的高考作文评阅人(身份保密)。
我们看看第一组得分和评价:
第一组的平均分高达9.5分。评价里充斥着溢美之词。这完全符合我的预期。
第二组是什么情况呢?请看下表。
为什么两组的评价差别这么大?教授们都给了差评,话也说得难听。尽管两组评委的选取没有代表性,但是差别并非偶然。这背后实际上反映了不同的写作方式。
第一组评委反映了比较传统的写作方式。而第二组的评委普遍受过科学写作训练,对传统写作方式有充分的反思。
中国的基础教育比较注重文采和抒情,但弱于说理和论证。现代的科学写作风格,则要求一切以证据为基础,讲求语言的清晰而非绚丽,讲求逻辑的周延而非随便发挥,追求说服力而不是充沛的情感。
为什么写了十几年作文,学生和评委们认为的最高水平就是“记忆流经体”?明天我将推送一篇文章,分析中学作文写作的讨论。敬请期待。
以上内容出自:刘军强,2020,《写作是门手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第24-25页。本书7月中旬上市,敬请期待。
关于卷毛教授:刘军强,现为中山大学教授。生于耕读之家,依次受业于南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哈佛大学;当过县长,做过院长(均为副职),因长相憨厚、衣着朴素,屡屡被人喊为师傅;久之心安理得,遂“好为人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