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封制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政治制度。起始于商朝,完善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崩溃于战国,秦以后多个朝代沿用。
分封制即古代汉语中的“封建”(封邦建国)的原始含义。我们以西周时期为例来了解分封制。
一、分封的背景、目的和主持者
公元前1046年,西周建立。商朝所实行的内外服制度不适应新的形势的需要,为了巩固周王朝的统治,加强对东方广大区域的管控,周武王、周成王(周公辅政)时期大力推行分封制。即“封邦建国,以藩屏周”。
商朝的内外服制度
二、分的内容、封的对象和主要诸侯国
对象主要有三类:首先是王族,即武王的子弟们好,例如要燕、鲁、卫、晋等;其次是功臣,如姜子牙,封在齐国;再次是先代的贵族,如商纣王的儿子微子启封在宋国,黄帝、尧、舜、禹的后代也各有封国。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给以上这些人,封他们到各地当诸侯,建立诸侯国。
西周初年主要诸侯国
三、受封诸侯的权力和义务
权力: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再行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权力。
义务:诸侯必须服从王命、承担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等义务。
四、影响或作用
积极:稳定了统治秩序,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打破了夏商的部落国家和方国联盟状态,国家政权由松散走向紧密,是一种制度创新。
消极:随着实力的消长,诸侯国间出现了割据混战的局面,周天子权威逐渐削弱。
分封制示意图
五、特点
1.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2.分封对象多元化,以王族为主;
3.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王族封地多在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
4.通过明确周王与诸侯的权力义务,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纵向联系;
5.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国家政治权力,加强了诸侯国之间的横向联系。
六、瓦解与崩溃
诸侯国本身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随着春秋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诸侯国实力增强,周天子权威逐渐削弱,“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局面被“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取代,出现了春秋争霸的现象。
战国时期,权力进一步下移,变成了“礼乐征伐自卿大夫出”,韩赵魏“三家分晋”、“田氏代齐”显示诸侯国逐渐被卿大夫掌握。之后,各国纷纷开展变法,“废分封,行郡县”,剥夺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分封制最终崩溃。
春秋初期的诸侯国
七、维护工具
礼乐制度:西周初年由周公制定,就是对统治阶级日常的政治、社会活动,例如祭祀、结婚、丧葬等制定一些规则和仪式,并配有特定的音乐,不同等级的贵族要行不同的礼仪。
比如,用鼎制度:一般是鼎与簋并用,鼎用奇数,簋用偶数,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卿大夫五鼎四簋,元士(士)三鼎二簋。
再比如,乐队人数:天子八佾(横八人为一佾,纵八列即八佾共64人),诸侯六佾48人,卿大夫四佾32人。
孔子主张恢复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所以对“八佾舞于庭”的现象强烈反对,发出来“是可忍,孰不可忍。”的愤怒之声,认为这是一种僭越行为,等同于造反谋逆。
西周三制之间的关系示意图
八、秦朝以后的延续
秦统一后,推行中央集权制度,但分封制并未从历史上消失。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实行郡国并行制,西晋武帝司马炎和明太祖朱元璋大搞分封制,结果都出了问题:七国之乱、八王之乱、靖难之役,说明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成为时代潮流的情况下,继续实行分封制是不合时宜的。西晋的八王之乱更是导致西晋走向灭亡的重要因素。
(武夷山鹰写于2021年8月28日,码字不易,创作尤难,如果对您有帮助,欢迎点赞评论转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