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查知识网

教学反思怎么写 范文

发布者:高原
导读随着初中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中学科幻小说的教学也在缓慢起步。七年级部编语文教材将刘慈欣的短篇科幻小说《带上她的眼睛》选入,为科幻文学作品在教学领域的探讨搭建了基础。作为初中语文老师,我也开始



随着初中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中学科幻小说的教学也在缓慢起步。七年级部编语文教材将刘慈欣的短篇科幻小说《带上她的眼睛》选入,为科幻文学作品在教学领域的探讨搭建了基础。作为初中语文老师,我也开始关注科幻文学作品,着手设计《带上她的眼睛》这篇科幻小说的教学方案。

一稿:无法脱离的“小说”框架

一开始设计这堂课,脑海里强化的是“小说”两个字,而忽略了“科幻”,三个关键词“人物”“情节”“环境”就很难突破。上课过程按部就班,学生梳理、概括情节、写批注,探究文本中“我”的思想变化和小姑娘的性格特征、精神品质。学生学写读后感,感受小说的精神内核。最后问题来了,所有的小说都可以这样去处理,那这篇科幻小说的意义在哪里?

二稿:突出科幻小说的特质

带着第一次设计后留下的巨大问号,我逐渐感悟科幻小说的过人之处在于它超乎想象,但却能够逻辑自洽。只有在科幻小说那个逻辑自洽的世界里,人才能被置于一种极端的境地里去看人性所散发出的一切,这是与一般小说完全区别开的。我脱离了原先围绕“小说三要素”的框架。这一次课堂注重了科幻小说想象奇特,逻辑自洽的构思特点,和刘慈欣小说作品中洋溢的英雄主义的人文情怀。但却没有让学生读到科幻的灵魂。我不希望科幻小说的这一页,就随着课堂的结束,在学生的脑海里翻过去了。科幻小说的灵魂在哪里?我该如何借助这一课让学生读到科幻来自灵魂的魅力?

三稿:让学生读到科幻小说来自灵魂的魅力

二稿已四平八稳,再改,路在何方?我注意到这篇科幻小说的写作时间——1999年。

1999年就有了这样的科幻小说是相当令人震撼的。但对学生而言,“传感眼镜”“落日六号”没那么神奇,科学的幻想不过如此。如何才能让学生领会到科幻小说来自灵魂的想象的张力。

我给学生投影了两张图(2003年中国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船神州五号发射时的控制中心,2016年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发射时的控制中心)让学生寻找两张图的不同点。这两幅图的区别非常大,2003年在中国最前沿科技的集结地——控制中心。照片上只能看到前排放着几台计算机,后排研究人员的面前放着茶杯、文稿。而在2016年的控制中心,每人面前都摆放着笔记本电脑。2003年的截图是录播的精彩回放电视截图,2016年的截图是直播的手机截图,有WIFI信号。

学生寻找后,投影设置问题:结合这篇小说,你有什么感触?(学生联系到小说写于1999年,那时候最先进的科技水平不过如此,而刘慈欣的小说里已有“传感眼镜”“落日六号”等科学的幻想,而且写得就像是真正的技术已经实现一样。)由学生联系文本谈感触出发,引出科幻小说另一个令人震撼的魅力点——对未来的预言,让人读完后仰望星空,不禁叹服科幻的魅力。

未来已来,只是尚未流行。仰望星空,教育本来就是必须前瞻性的,我们培养的是未来社会的公民。如果我们还总是用当下,用过去教孩子,那么他们该如何适应未来的生活?但是未来的生活经验我们都无从得知,更别说教给孩子了。那如何让孩子们在未来没有经验参考的情况下有效地解决问题?当我们的大脑思考到这些问题时,科幻作品教学的最深远、最重要的意义便出现了。大量曾经在科幻文学作品中的想象已经成为现实。对于当下日新月异的每一天来说,科幻文学作品的阅读,能够留给孩子更多的是想象力的教育。这种教育不是说启发孩子天马行空式的空想乱想,而是理性的想象,基于现实科学基础的想象,适应未来发展需求的想象。

而当前,我们可以去脚踏实地做的,是利用我们的语文课程,给自己的语文课更多的形式、更多的容量,围绕科幻文学作品进行作品精读、专题阅读、项目学习、STEAM等课程形式的尝试。如果作为语文老师,带领孩子们阅读科幻文学作品能够为孩子的想象力与创新力的爆发埋下有活力的种子,那么,我们的教学便有了真正的意义。

(中国科普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