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查知识网

如何提高自己的注意力的方法

发布者:高熙东
导读有没有发现随着社交媒体的发达,我们越来越难以集中注意力,动不动就打开手记,划一划WX,划一划DY。好一些的不主动看,但消息来了也会秒回。基本可以说,手机长在手上了。大量外部信息涌入的负效应就是注意力越

有没有发现随着社交媒体的发达,我们越来越难以集中注意力,动不动就打开手记,划一划WX,划一划DY。好一些的不主动看,但消息来了也会秒回。基本可以说,手机长在手上了。

大量外部信息涌入的负效应就是注意力越来越不集中,难以长时间集中,导致完成复杂工作时候一直走神,产出下降。

自检一下:不停上网、刷手机、看电邮,根本停不下来?在会山会海中不停切换?不断被孩子、伴侣打断?有类似症状的就往下看。

有一本书《深度工作》给出了相应策略,那就是养成深度工作的习惯。所谓深度工作,在无干扰的状态下专注进行的职业活动,使个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这种能力能够创造新价值,提升技能,而且难以复制。

相对于深度工作的是浮浅工作:对认知要求不高的事务性工作,往往在受到干扰的情况下开展。此类工作通常不会为世界创造太多新价值,且容易复制。

深度工作的体验从心理学角度就是心流体验,简单来说,就是沉浸在一件事里面,完全停不下来。而工作本身比休闲时光更容易带来心流,因为其内在目标、反馈规则和挑战,鼓励参与者积极投入专注其中。

这里区别工作和上班。广义工作是为自己喜欢且有特定目标的事项投入精力,得到成果,不论是不是上班时候从事的工作。比如利用闲暇时间写小说,也算是这里所说的工作。


那么怎么才能深度工作,获得心流体验呢?有兴趣的朋友,我们一起来练习:

一, 建立自己的深入工作哲学

不少作家会找一个独立的住所进行创作,避开干扰。也许这对一般人来说太极端了。完全不顾社交媒体,也不大现实。考虑到当今社会信息爆炸,也许我们可以考虑固定时间进行深度工作,固定时间应答社交媒体。

心理学家荣格的例子可以借鉴:工作时段他的心理诊所异常忙碌,休息时段他是苏黎世咖啡屋文化的积极参与者。在固定时段只做一件事,并在两件事之间按时切换,也能满足两种不同需求。

《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大卫·布鲁克斯总结到:伟大的创造性的头脑如艺术家般思考,却如会计一般工作。可见,深度工作是严谨的、规律化的。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不行的。

二, 拥抱无聊:抵挡住注意力转移到令人分心的活动上的诱惑

人总有要休息的时间,但这时候又不想睡,怎么办?是不是会诉诸于一些杀时间的事儿,比如刷某音短视频?

作者的建议是,宁愿放空,忍受无聊,也不要做。不要去做高刺激、低价值的活动。因为一旦选择啥时间利器,用不了多久,大脑利用碎片时间的方式就被重编排了,然后越来越难以适应或从事低刺激、高价值的活动了。

在当代,这样的训练是苦行,然而长远看来,规划使用网络的时段是有益的,我们能重获注意力自主权。如果做不到,就想想,为什么智能手机开山鼻祖乔布斯每天只让孩子玩半小时平板?

三, 远离社交媒体

依然是难以做到,对不对?

作者建议:仅保留关键少数。比如你最高频度使用的是WX,其他不过是消遣,那就离开其他的。纳瓦尔也说过,看推特对自己提高认知,进行深度思考毫无益处,但写推特却发展了写作能力。由此看出,成功人士自控力是非常好的。

作者还建议:利用网络进行协作,但不要用于消遣。结合第二条,把无聊的时间还给思考,限定消遣的时间。

难做到,但是可以练习;亦可以自省,离开了某个平台,有没有失去什么有价值的?如果没失去,又解放了时间,何乐不为?

四, 摒弃浮浅

如果做到上面三点,观察自己的浮浅工作,分析其产出,对任务进行优先级排序。需要大量专业技能的可能是深度工作,而很快上手,可简单重复的多半不是。

纳瓦尔宝典里也建议,给自己的时间定个合理的价格。如果定价高,必然是需要大量专业技能工作。低于这个定价的工作,可以找其他人来做,或设置自动化操作。典型的例子是对一些流程性的问题设置邮件自动回复。


以上就是解决注意力不集中的一个策略和四个准则,不仅适合工作,也适合不少生活场合。深度工作并不容易,需要持续练习,也许开始会让我们感到不适,但坚持下来,终会看到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