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查知识网

什么的人际沟通能力(怎么描述自己的沟通协调能力)

发布者:刘楠东
导读1岁多的孩子用玩具猛敲你的头,在你表现出很疼的样子后,他仍咯咯笑,毫无悔意。也许你很难想象这个孩子长大以后会是一个能关心别人、有同情心的人。5岁的孩子穿着短斗篷,戴着礼帽,要求房间里每个人都停下手头的

1岁多的孩子用玩具猛敲你的头,在你表现出很疼的样子后,他仍咯咯笑,毫无悔意。也许你很难想象这个孩子长大以后会是一个能关心别人、有同情心的人。5岁的孩子穿着短斗篷,戴着礼帽,要求房间里每个人都停下手头的事,坐下来观看他的即兴魔术表演,而且表演起来没完没了,甚至表演不结束就不让人去洗手间。他的自我中心也可能会让你怀疑他长大后能否考虑他人的感受。

我们认识一个叫凯文的16岁男孩,他基本不以自我为中心,体贴又富有同情心。但凯文也只是个普通的青少年,也像大多数青少年一样,有时会自私、冲动或刻薄。不过总体来说,他能关心他人,考虑他人的感受。

例如,在爸爸的生日那天,凯文没有如约跟朋友们出去玩,而是陪爸爸过生日;他会经常拥抱爷爷奶奶,哪怕是在公共场合;在公共汽车上,他会主动给需要座位的人让座。大家经常称赞他是个“小暖男”。

这个例子是不是不符合人们对青春期的孩子不友好、自恋、自私的刻板印象?你或许会认为凯文天生就是个富有同情心的孩子,其实不是。

凯文小时候几乎从不考虑别人的感受和想法,到快上初中时还是如此,他的父母为此很担心。凯文的妹妹却天生就善于关心他人,善于共情,以至于父母不得不经常提醒她不要过于舍己为人,应该多维护自己的利益。但凯文显然需要培养为他人着想的能力。他总认为任何和他意见不一致的人都是错的,他总是拿走第一块生日蛋糕,总是把最后一块比萨据为己有。即使把别人惹得伤心气恼,他也满不在乎。而且,他还有点儿爱欺负妹妹和同学。

后来,经过凯文父母多年的引导和以身作则,并运用我们介绍的策略,他们欣喜地看到凯文成为一个具有共情力的少年。可以预见他将来会成为一个能关心他人的成年人,具有很强的人际交往能力,能够深入理解他人。凯文正在形成开放式大脑的第四大基本特质——共情力。通过帮助他形成这种能力,凯文的父母赠予他重要的人生礼物,这将改善他未来的生活品质。

关心他人、有共情力的人更少沮丧、气愤,更少评判他人,尤其是当共情力使他们采取对他人有益的行为方式时。共情是大脑整合良好的表现之一,我们能够感受另一个人的情感,但不会变成他,也不用太认同他。当感觉不到个体的差异化时,共情会令人不堪重负,导致身心疲惫。而我们所说的源自大脑整合的共情能保持自我的差异感,在不丧失重要的差异化特性的前提下保持开放,并与他人建立联结。整合不是混合,不是变得同质。

整合是平衡差异化和联结。共情力越强的人越重视道德,对他们来说,做正确的事情非常重要。如果能将共情力与洞察力结合起来,就会形成第七感。第七感会使孩子们变得更有耐心和接纳性,更能理解他人,人际关系更紧密、更有意义,整体的幸福感更强。就像视力能让我们看到世界一样,第七感能让我们看到自己或他人的内心世界,同时保持差异化的自我认知。

就像视力能让我们看到世界一样,第七感能让我们看到自己或他人的内心世界,同时保持差异化的自我认知。

由于反复的体验会改变大脑,我们有很多方法来培养孩子的第七感、共情和关怀他人的能力。我们可以通过强化大脑中相关的回路,在日常生活的交往中培养这些品质。这些回路涉及大脑的各个部分——下层脑的边缘共振及上层脑皮层的理解与同情。我们可以给孩子提供促进这些脑区生长和发展的机会。

孩子太自私了吗

父母们若在孩子身上看到类似凯文小时候的自私行为都会感到担忧。父母大多希望把孩子培养成关心他人、善良、有同情心的人,当看到孩子表现出自私自利、冷酷无情的性格特点时,难免会发愁。

当父母跟我们说起他们的担忧时,我们会提醒他们,在年幼孩子的大脑中,负责共情的脑区还没有得到充分发展。而且,共情和关心他人的能力就像开放式大脑的其他基本特质一样,是可以习得的。就像凯文一样,孩子们都可以培养出为他人考虑、关心他人的能力。后文中我们会进一步解释,但首先我们想提醒你,不要把孩子现在表现出来的以自我为中心扩大到各个方面,甚至扩大到未来。即不要对孩子看似缺乏共情力的行为反应过于担心。

这可能是因为孩子还没发展到相应的阶段。从儿童发展的角度来看,孩子先考虑自己会提高他们的生存概率。但是来找我们咨询的父母经常会说这样的话:“我觉得我的孩子反社会,她太自恋、太自私了,根本不知道考虑别人。”我们会问:“您孩子多大了?”“三岁。”此时我们会笑一笑,让父母们放心,现在担心孩子长大会反社会还为时过早。我们需要给孩子时间发展共情力。

有时候父母们会发现平时慷慨、富有同情心的孩子变得自私自利了,他们开始担心孩子会变得越来越没有共情力。对于这类情况,我们首先会问父母这是否有可能是孩子发展的一个阶段,孩子可能是在表达他需要什么。我们提醒父母,孩子的大脑和身体在快速改变,这些改变一定会导致行为和观点的改变。我们还会了解是否发生了什么或大或小的过渡性事件,可能对孩子产生影响,比如长牙、感冒、搬家、弟弟或妹妹的出生。此外,身体、认知、运动神经的快速生长也可能会导致其他方面发展的倒退。巨大的变化和令人吃惊的发展让父母们无从招架。

人一生的发展从来都不是可预测的、线性的,更多的时候是“前进两步,退一步”,有时还会颠倒过来或走岔路。这意味着即使我们找到了解决特定阶段性问题的“正确答案”,情况也会改变。因此孩子似乎变得比平时更自私并不能说明他的性格出现了严重缺陷,会导致他成长为一个没有同情心的人。

虽然我们在探讨发展,但我们要提醒父母们注意一个重要的事实:作为父母,你需要关注的是当下。虽然你在培养孩子持续一生的能力,但是你只能做好当下的事情。不要基于孩子现在的表现去烦恼孩子15岁或20岁会变成什么样子。现在和未来之间还会经历很多发展。培养这些开放式大脑的技能是为了现在给予你支持,随着时间的推进,它们会成为未来的技能。

虽然我们是对儿童发展进行过细致研究的专业人士,但有时孩子在几周或几个月里发生的飞跃还是会令我们吃惊。所以,不要担心,任何阶段性问题都不会一直持续,比如自私、睡眠、尿床、发脾气、不会写作业等。你女儿在大学毕业时肯定不会再咬她的朋友,不会没法坐在桌边好好吃饭,也不会无视周围人的感受和意愿。因此,不要去担心和烦恼长达一生的问题,而应该把时间分成小块来思考,比如按学期或季度来分。这就像如果你喜欢一本书,可以从段落、页和章等不同角度去思考一样。给孩子几个月的时间度过人生的这个阶段。你应该明白,只要你爱他、引导他、教育他、陪伴他,他就会顺利度过这个阶段,学会茁壮成长和发展所需的技能。

即使你没有发现孩子有体贴、关爱他人的性格特点,也不要对他们的性格做出宿命式宣判。要提醒自己,孩子在未来的日子会获得很多成长,我们应该集中力量帮助孩子培养能使他成为更有爱心和共情力的人的能力。虽然涉及未来,但是你需要关注的是当下。你现在与孩子进行的互动就是成长发生的地方。

作为父母,你需要关注的是当下。你现在与孩子进行的互动就是成长发生的地方。

记住,行为即沟通。当看到孩子有我们不喜欢的行为时,其实是孩子在告诉我们:“请帮帮我,我需要培养这方面的能力!”

如果你的孩子学不会乘法表,你会让他多练习数学。同样,如果你注意到孩子缺乏共情力,就应该为他提供机会,培养有共情力的开放式大脑。让我们快速了解一下对共情的常见误解。共情不是牺牲自我去取悦他人。有一些类似凯文妹妹的孩子需要父母经常提醒他们维护自己的利益。父母反复告诉他们,可以拒绝别人,可以提出自己的要求。我们不希望把孩子培养成不确定自己想要什么,也不能照顾好自己的讨好者。我们希望他们能感知并关心别人的感受,但不是迎合别人的意见、一味满足别人的要求。

但共情还有很多维度,而不只是了解别人的观点。很多政治家和销售人员对此很在行,他们用这种能力操纵别人。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教授共情时,强调不只是要了解别人有什么感受和他们想要什么,还要培养关心他人的能力。这涉及人与人之间是如何相互联结的。

虽然每个人都是独立且独特的个体,但我们都会影响他人,并受他人的影响。出现在我们生活中的人是我们人生的一部分,而我们也是他们人生的一部分。我们彼此共同组成了“我们”。共情力能让我们认识到每个人都不只是“我”,还是相互联结的“我们”的一部分。对这种联结的全面认识有助于我们形成整合的自我,不仅会使我们能够关怀他人,而且能让我们拥有富有意义和联结的生活。

五维共情力

人们对共情的认识常聚焦于感同身受和关心他人的状况。这就是电影《杀死一只知更鸟》(To Kill a Mockingbird)中阿提克斯·芬奇(Atticus Finch)所说的,除非我们“钻进别人的身体,在别人的身体里到处行走”,否则我们永远也无法真正理解他人。这段话很形象地描述了共情的状态。

我们用“共情钻石图”来展示共情的五个维度,也是我们关心他人、对他人感受做出回应的五种方式。

1. 换位思考:透过他人的眼睛看世界

2. 情绪共鸣:感受他人的情绪

3. 认知共情:从智识方面理解或了解他人的全面体验

4. 慈悲的共情:感受他人的痛苦,并希望减轻他人的痛苦

5. 共情快乐:从他人的幸福、成就和快乐中感受到快乐

共情的五个维度全面解释了感同身受并帮助他人具体指的是什么。当我们为他人服务,成为改变的主导者时,我们就找到了真正的道德感。换言之,共情力能直接促使我们做出符合伦理道德的决定,因为如果我们关心他人,就不太可能对他人撒谎、偷他人的东西或欺负他人。利他的行为同样能利己。当我们反复感受到他人的痛苦,而不采取行动减轻这些痛苦时,我们就会感受到共情疲劳。我们说到鼓励孩子提升共情力时,我们想培养的是共情钻石图的所有维度,包括维护他人利益和提供帮助。我们希望孩子能成为世界中的主动者,这会给他们的生活带来更多快乐。为他人服务其实是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美好的好办法。

提升共情力

我们之所以能让父母充满希望,是因为我们对孩子开放式大脑的培养都是在日常互动中进行的。教养不只发生在我们和孩子进行有意义的严肃对话时,还常常发生在我们和他们玩耍、阅读、争论、开玩笑或出游时。神经可塑性证明任何体验都会或好或坏地塑造大脑,影响孩子成年后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当谈到共情时,父母的说教开始了:“你应该关爱……因为……”这样的说教绝不会像体验那样给孩子留下持久的印象。进行关于共情的对话当然重要,但更有效的是父母的榜样作用。父母如何做到倾听他人、考虑他人的观点、关心他人,尤其是当孩子遇到困难时父母如何理解、关心他们,这些都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共情能力。当孩子看到你关心他人、在意他人的需求时,他们会认为就应该这样做,共情会成为他们自动、默认的处世方式。

但是,发展关心他人的大脑不只是教授共情或以身作则。帮助他人会使孩子感受到满足和快乐,他们也能由此学会共情。不在乎他人会让他们体验到不好的感觉,懊悔自己的决定,这也能使他们更懂得共情。如果童年时本该帮助别人,但没有帮,大多数成年人会记得这种感觉有多糟糕。每当想起来,他们依然会感到后悔。这些时刻都是能培养共情力的机会。我们的目标是塑造孩子的大脑,使他们在深层认知上重视他人,关心他人的感受。

我们想调动孩子相关的神经回路,促使他们能考虑、关心他人。除了把共情教给孩子,为他们做榜样之外,我们还能怎么做?我们可以引导他们的注意力,让他们关注他人的需求。对某种体验或信息反复关注就会激活相应的神经元,加强神经元之间的联结。我们想激活与共情力相关的神经元,促进它们的联结。我们想让孩子的大脑在共情力方面形成SNAG。

记住,注意力在哪儿,与之相关的那些神经元就会放电。哪里的神经元放电,哪里就会形成神经联结,由此形成大脑中的神经网络,继而形成大脑整合。当我们把孩子的注意力吸引到关注他人上时,他们的共情力就开始形成SNAG,因为这种注意模式会使神经元以提升共情力的方式放电并形成神经联结。

这就是凯文的父母在他年幼时所做的事情。他们引导凯文关注他人的感受、想法,教会他顾及其他人的情感,从而强化了他大脑中与共情相关的神经联结,使他成长为一个体贴、有爱心的16岁少年。当他们陪凯文读《老雷斯的故事》时,会问他:“现在老雷斯有什么感受?为什么万斯勒把树都砍了会让他那么生气?”在与凯文一起看电影时,他们会按下暂停键,然后问他:“当老黄狗举止异常时,你觉得特拉维斯为什么会难过?你认为特拉维斯应该怎么做?正确的做法是什么?”通过引导凯文留意人物的情绪和动机,他们帮助凯文跳出自我,认识到书和电影中的人物有着与凯文非常不同的个人考虑和思考。

有了故事的练习,再提到现实中的类似问题就容易多了:“阿齐兹太太今天上课时更容易发火,你觉得她今天上班前可能遇到了什么事?”在日常互动的简单对话中,类似“你觉得阿什利为什么难过”“我们能怎么帮他”等基本问题,为培养第七感、共情力和增加对他人想法的了解搭设了脚手架。

多年来在无数次类似的对话中,凯文的大脑变得越来越整合,他从自私自利的孩子成长为能关心他人、更有道德感的少年。整合的大脑激发了凯文的善良和同情心。

凯文父母引导凯文提升共情力的另一个举措是,让他感受自己的消极情绪。正如我们反复强调的,教养的目的不是让孩子成长为你想要的样子,而是允许他们成长为他们自己。培养拥有共情力大脑的目的是给予孩子更多技能,而不是把他们变成你想让他们成为的人。

我们在前文已经谈过一些过度保护会造成的问题,过度保护会使孩子无法从失望、挫败,甚至失败中吸取教训,增长复原力。被安全气泡膜包裹的孩子的共情力也无法获得充分的发展,因为共情力常常直接源自消极情绪。当凯文的父母允许他感受悲伤、沮丧或失望,而不是在他一出现消极情绪就立即分散他的注意力或帮他解决问题时,他的共情力才能增长。因为他感受到的痛苦挣扎会在他内心开辟出理解他人痛苦的空间。当他陷入痛苦时,他的父母会陪伴他,支持他,但不会否认他的情绪或转移他的注意力。因为他们知道这有教育意义,知道健康地去感受消极情绪很重要。

在他很小的时候,比如在他奶奶离开家时,让他多哭几分钟,而不是马上用饼干转移他的注意力,来让他忽略自己的悲伤。当他长大一些面对更大的失望,比如上中学参加野外考察时被两个朋友疏远,而只能独自坐在大巴上时,培养共情力的做法是倾听他的担忧——他担心学校里每个人都不喜欢他,担心自己会永远没有朋友。在这种时候,一般父母特别想让他马上开心起来,马上提供建议,但凯文的父母没有这样做。他们首先会关爱地倾听,并让他了解痛苦是什么样的感受。他们会这样说:“听起来你好孤单,你担心这次野外考察之后再也没有朋友了。这真的很令人难过。”

在凯文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之后,他的父母会告诉他,感受这些痛苦当然不好玩,但这有助于他理解和关心他人的孤独感和担忧。然后,他们会尝试解决问题,更多地了解情况,但这必须是在凯文体会了自己的情绪之后。

凯文的父母没有立即从消极情绪中解救他,没有让他绕开感受情绪的过程,从而帮助他提升了共情力,帮助他成为关爱他人的少年,未来成为能建立有意义的人际关系的成年人。

共情的科学

近几年,科学家对共情进行了更深入的探究。已有研究证实,人类的大脑天生就具有关爱他人的神经回路。12个月大的学步期幼儿就会试着去安慰难过、痛苦的人。学步儿虽然特别关注自己的需求和意愿,但他们依然会表现出为他人考虑和关心他人的能力,甚至会思考其他人的感受和意图。有一项研究观察记录了研究者和18个月大的孩子之间的互动。当孩子和研究者熟悉后,研究者会假装不小心弄掉一个东西,孩子通常会爬过去帮忙捡起东西。

但是,如果研究者表现为故意扔掉一个东西,孩子能分辨出这是故意的,就不会帮忙捡。可见,18个月大的孩子已经能感觉出来成年人什么时候真正需要帮助。有趣的是,研究者对黑猩猩也做了类似的实验,结果是黑猩猩不太愿意帮忙,即使它们认识研究者,也把研究者视为朋友。黑猩猩并没有表现出学步儿的共情力,学步儿的大脑中显然天生具有共情和合作的神经回路。

研究者还探究了共情来自哪里,以及它在大脑中是如何发展的。例如,有一项研究指出:人类存在情绪自我中心倾向(emotional egocentricity bias),它让我们认为我们对世界的看法一定与其他人的看法类似。我们依此推论,这种自我中心倾向如果达到极致,就会造成各种问题,比如自恋、成见、缺乏耐心、不宽容、刻板以及批评和我们意见不一样的人。当我们认为自己的看法比他人更好、更卓越或者更具真理时,我们就很难尊重他人、关怀他人,这就意味着双方之间很难有令人满意的对话,很难形成有意义的关系。

成长的一部分就是逐渐有能力克服这种天生的、本能的自我中心倾向。幸运的是,我们的大脑中有一个负责连接所有大脑回路的脑区,它能使我们注意到什么时候我们的自我中心特别严重,帮助我们调整思想。这部分大脑叫右侧缘上回,它位于上层脑。作为在整体功能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一个脑区,我们可以看到同时受时间和经历影响的大脑发展如何形成孩子的共情力。

当右侧缘上回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时,人们很有可能把自己的情感和境遇投射到他人身上,就像右侧缘上回还没发育好的孩子一样。但是,就像上层脑的很多其他脑区一样,通过反复关注他人的感受和体验,孩子的右侧缘上回会不断发展成熟。用得越多,就越强大。再次重申,共情力是可以习得的能力,是可以被强化的“情绪肌肉”,是可以发展的脑区。我们思考和练习共情越多,我们的共情力就会变得越强。

一项研究有力地证明了这个观点。该项研究的研究者鼓励中学老师更有共情力地对待学生,看这会产生什么影响。美国学校的辍学率一直在上升,教育研究者想找出其中的原因。有些研究者认为原因在于零容忍的惩罚性处分制度;有些研究者认为原因在于学生缺乏自控力;还有些研究者聚焦于教室过于拥挤,老师缺乏培训。

这项研究从不同的方向进行探究。研究者让来自美国加州的五所中学的老师完成两个在线模块训练,中间间隔几个月。训练先要求老师思考学生行为不端的原因,比如青少年所处环境的社会动态,青少年的身体和大脑中发生的生物学改变、激素改变等;再让老师们了解相关研究并倾听一些学生们的故事,这些研究和故事都是证明学术成功与安全、尊重、关怀的教育环境有关的。在线模块强调当学生感到被老师关心和重视时,他们的情绪和行为会得到改善。

你大概能猜到结果:与控制组相比,要求老师考虑学生感受的实验组的辍学率大大下降。参加这种“共情训练”的老师所带学生的辍学率只是原来的一半。由此可见,共情力在解决实际问题上有巨大作用,尤其是当该问题涉及与停学率相关的消极后果时,比如长期失业,甚至刑事犯罪。

所以,当我们说共情力对人们的生活具有潜在的巨大影响时,我们是认真的。大量研究证明了关心和共情的作用所影响的不只是孩子,也包括成年人。例如,研究发现,如果医生表现出“临床共情”,病人就会觉得更受尊重,对治疗会更满意。甚至有一项研究结果显示,如果医生诊治时使用的言语中充满了理解和关怀,患普通感冒的病人的免疫系统就会变强,康复得更快。除此之外,医生的诊断也会更准确,总体医疗效果都会有明显改善,医疗投诉也会减少;而且医生对工作的满意度更高,幸福感更强。

多个领域的类似研究证实了关心他人具有积极作用,共情力能减少孩子的攻击性和行为问题,加强家庭和婚姻关系的稳定性,减少性侵事件和家庭暴力。科学证实了我们在自己的生活以及孩子的生活中看到的情况:关心他人,了解他人,能产生各种各样的积极结果,能使我们感到生活更有意义。

可见,共情力的作用就是:通过共情创造出整合的生活体验;通过共情,我们既保持了个体差异化,又能与他人建立联结。我们和他人分享内心的主观感受,于是两个独立的个体成了共同体“我们”的一部分。我们是社会人,共情力是创造整合的生活的有力工具,它很简单,但非常重要。

你能做什么:提升共情力的开放式大脑策略

开放式大脑策略7:激活共情雷达

帮助孩子学会关心他人的最佳方法之一是,激活他们大脑中的社会参与系统,使他们能够透过共情和关心他人的眼睛来看待事情。我们把这种方法称为“激活共情雷达”。

活跃的共情雷达能帮助孩子接收他人的想法,他们就能注意到语言和非语言的信号。这有点像情绪读心术。这意味着,孩子能意识到什么时候自己话太多,什么时候别人的心情不好,或者要尽量做个有礼貌、好相处的人。这还意味着,孩子知道发现别人心情不好时,要更小心、更敏感,避免惹恼他们。当情绪雷达被激活,孩子会更留心、更愿意了解别人的心理状态。由此,他们可以更好地感受当时的情境,可以让氛围更欢乐,或者以某种方式减轻别人的痛苦,同时保持适度的利己。

能帮助孩子培养共情力、激活他们共情雷达的方法很多。就像我们在第4章中谈到的,你可以通过激发好奇心来重新定义情境,帮助孩子变得更善于发现,提出不同的问题。

当一位同学情绪失控,气愤地从操场上跑开时,孩子的第一反应是问:“他发什么神经?”但你可以激发孩子的好奇心,通过提不同的问题,帮助他们重新定义整个情境:“我在想他为什么会有那样的反应呢?”

我们可以帮助孩子重新定义情境,这样他们不会马上愤怒地进行指责和评判,而是会以好奇、接纳和友善的心态提出问题。重新定义情境的特点是提出角度完全不同的问题,这种简单的做法会为孩子,也为他们生活中的其他人创造出完全不同的体验。

角色扮演就是一种重新定义情境的实用方法。

你10岁的儿子非常生气,因为他的同学乔什像往常一样,又在手球比赛中作弊。你听过无数次这样的抱怨了,你决定来点新创意,和儿子进行角色扮演。你告诉他:“现在我演你,你演乔什。”然后,你用儿子口吻说道:“乔什,你玩手球时作弊。你明知道不能连续两次击球,却故意这么做,然后说有一个球出界了,其实在界内。”

扮演乔什的儿子很可能除了说“不是这样”之外,不知道该怎么回应。为了让儿子更深入地思考,你可以问他,他认为乔什为什么经常不遵守规则。你儿子可能会依然扮演乔什说:“我从来没有赢过,所以有时候我会作弊。”或许他会想到他了解的乔什父母。乔什爸爸经常引用文斯·隆巴迪(Vince Lombardi)的话——“赢不是一切,是唯一”,这造成乔什好胜心过强,没法接受失败。

你可能要给孩子很多次指导和推动,才能让他产生这样的认识。不过,你的扮演不一定要非常逼真。帮助孩子采取乔什的视角,你就是为他提供练习情绪读心术的机会,使他可以认识到乔什的行为背后可能是有原因的。这会让孩子变得更懂体谅,未来变得更宽容。

有时,让孩子的共情雷达更敏感的最好方法是把他们的注意力吸引到受害者或其他局外人需要帮助和支持的情境上。发生在校园里的典型例子是某个孩子被欺负。你可以假设一个情境或者运用你孩子知道的某个校园霸凌事件。大多数孩子都很容易对受害者产生同情。这时,你用一个简单的问题就可以达到引导的目的:“你认为他为什么总被欺负?”你可以引导孩子讨论在受到威胁或欺凌时,最好的回应是什么。这同样适用于孩子被嘲笑、冷落或排挤等类似情况。引导孩子思考处于某个立场时的感受,能帮助他更好地使用共情雷达。

共情力的提升同样可以通过你和孩子的日常互动来实现。你可以和孩子进行关于共情的比较严肃的对话。但是,通常你只需要利用日常情境,不断给孩子提供为他人考虑的机会。例如,我们认识一位经常照看孙子孙女的奶奶。每天晚上睡觉前,她会与孙子孙女一起进行“祝愿平安祥和”的仪式。他们一起说:“愿我的朋友卡金卡平安,今天在学校里她看起来很难过。”或者说:“愿那些没有干净水可以用的人平安。”和孩子一起头脑风暴,想一想有多少人为他们的晚餐付出了劳动。这是促使孩子学会关心他人的另一个好方法。关心他人的感受能够开启微调共情雷达的新机会。

生日和其他节日同样是引导孩子考虑他人需求的机会。我们注意到现在的生日聚会有一种趋势,尤其是对于大孩子而言,那就是不给过生日的孩子送礼物,而只送贺卡。这种趋势当然没什么不对,但这无法像送礼物那样给孩子提供提升共情力的机会。若是送礼物,孩子不得不考虑朋友想要或喜欢什么样的礼物,这同样适用于送祖父母、叔叔舅舅或姑姑姨妈礼物时。而比起给别人买礼物,自己去给自己买礼物和让每个人在贺卡上签名就简单多了。你应该让孩子挑选礼物,然后用彩纸和胶水亲手制作贺卡,这样他们不得不思考如何能让他人开心。这会有效提高共情雷达的敏感性。

开放式大脑策略8:丰富共情语言

培养共情力的另一种方法是教给孩子表达关心的语言。即使孩子具有共情力,对他人能感同身受,也常常不会表达他们的共情。所以,我们需要教给孩子更多的共情语言。

有时,是让孩子了解有效情绪沟通的基本原理,比如当某人很伤心时,先不要提供建议,而要先倾听。有时,是教给孩子经过实践检验的方法,比如从“我”说起,主要说“我”的感受,不要说你对“我”做了什么。“你没有把蜡笔放回去,这让我很生气”比“你总是弄丢蜡笔”更有效。

道歉的情况与之类似。当你的女儿不小心把弟弟推进泳池后,说“对不起”也能表达歉意,但教她说一说弟弟的感受就能更好地表达关切。比如这样说:“我原本以为这会很好玩,但现在我知道你在落水前没机会吸气时,一定很害怕。我不应该这样做。”帮助她丰富共情的语言不仅有助于让她的言辞里蕴含更多关怀,而且能SNAG她的大脑,提升共情力。

我们能够教给孩子的最重要的共情技能之一是,当有人感到痛苦时,我们如何表达爱。我们希望帮助孩子留意别人什么时候感到痛苦,并告诉他们如何表达关切。对于年幼孩子的期望目标只不过是能说一说自己类似的经历,表达同情。这里有一个非常好玩的例子。蒂娜三岁的儿子叫本,他有个朋友叫安德鲁。安德鲁跟本说,他的狗最近死了。为了表达同情,本说他的两条鱼最近也死了。说完本沉默了一会儿,显然在努力回忆他和妈妈把死鱼扔进马桶,用水冲走的细节。然后他问安德鲁:“你家真的有那么大的能冲走狗的马桶吗?”

我们能够教给孩子的最重要的共情技能之一是,当有人感到痛苦时,我们如何表达爱。

最棒的是,孩子愿意说一说和别人类似的经历来表达同情。随着长大,他们会想要提供有意义的帮助。他们的第一反应通常和我们类似:为感到痛苦的人提供建议,如“你应该如何如何”;或者试图减轻他人的痛苦,帮助他们看到好的一面,如“至少你还有另外一条狗”。这些善意的回应说明孩子会关心他人,我们应该表扬他们的善意。但是,教授共情不能只教提供建议或发现他人好的一面,还要教他们如何倾听、陪伴和分享情感。我们想教给他们这样的话:“那一定非常令人痛苦”“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但对发生的事情感到很难过”。

在教给孩子共情语言时,我们一定要避免对孩子期望过高。即使是成年人,在心烦意乱时也很难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情感。通过练习,年幼的孩子也能运用基本的共情沟通技能。当孩子学会了基本的共情语言,他们就为更深层的人际关系做好了准备,为成年后拥有更丰富、更有意义的人际关系搭设了脚手架。

开放式大脑策略9:扩大关心圈

当谈到培养关心他人的开放式大脑,我们通常想到的是教孩子关心他们身边的人——家人、朋友、同学等。但是真正的共情超越了只是关心我们身边的人和我们爱的人。培养关心他人的开放式大脑旨在扩大“关心圈”,增加对超出直接接触范围的人的关心。

我们可以用各种方法扩大孩子的关心圈。这些方法主要归结为让孩子接触他人的内心世界——让他们意识到自己可能注意到或没注意到的事情。当你所住的地区遭遇热浪来袭时,和孩子说一说无家可归的人会多么口渴,多少人会因为没有空调而受罪。然后一起思考他们是什么样的人,你们能提供什么帮助。或者,在下雪时,引导孩子想一想哪些邻居需要人帮忙清理人行道或不方便去商店买东西。如果我们能引导孩子意识到周围人的需求,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很乐意帮忙。

参加志愿活动和社区服务是让孩子了解他人的困难的好方法。如果你担心孩子在自己的小天地里长大,不了解人间疾苦,那可以带他去福利院、养老院或医院看看,一起去做志愿者。但一定要注意孩子的年龄和发展阶段,不要超出他们的能力承受范围。让孩子了解和关心他人痛苦的最佳方式之一就是让他们亲眼看到。一旦意识形成,它就会自动生长、发光。

你还可以带孩子接触与你社会背景完全不同的人,由此扩大孩子的关心圈。可以参加某些体育活动或其他活动,使孩子能接触来自各种社区的孩子,这样孩子就会认识各种不同背景的人。美国大多数城市都有比较独立的国际社区。带孩子去那里的餐馆、图书馆或教堂,认识那里的人。不要带着旅游者猎奇的心理,而应该以开放的心态学习、了解其他人为人处世的方法。

对于如何扩大孩子的关心圈,不存在唯一的标准答案。关键在于寻找机会,让孩子接触更多人的观点和需求——包括他们认识的人和没有你的提示就不会想到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