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请看一个范例:课堂“低温现象”的成因与应对策略
论文写作是中小学教师应该具备的职业技能之一。它对于探索教育教学规律,交流工作经验,推动教育研究和教学改革,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那么如何写好教育论文?
一是论文一定要源于对真实的问题的思考与研究,是因为自己的教育实践中遇到了真实的问题,自己进行了真实的思考,才能写出高质量的论文;二是从问题出发,结合案例进行思考,以事实说话去论证,思考多深,就写多深,所用的论据都是自己生活中的鲜活事例;三是论文的结构要清晰:一般来说,可以是“问题——思考——实践——结论”的结构顺序,也就是要回答好四个问题,即是什么触发了你的思考?你是怎样思考的?如何在实践中验证自己的思考?最后得出怎样的启示?。
下面分享一个小论文:
【案例分享】课堂“低温现象”的成因与应对策略
在平时的随堂听课调研中,经常会发现有些课堂气氛比较沉闷,学生缺乏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态度消极而被动,课堂气氛严肃、冷清,这样沉闷的“低温课堂”对学生和老师都是倍受煎熬的。如何才能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自主地、快乐地学习呢?本文从教学模式及策略的角度分析“低温课堂”的成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一、“低温课堂”出现的原因
就我的实践与观察,以为出现课堂“低温现象”的原因主要有四:
一是教学观念陈旧。教师心中没有学生,课堂教学以自我为中心,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采取“灌输”式教学,不给学生时间去思考、去探讨……学生没有交流表达的机会、没有发表意见的场所,学生的学习变成了一种枯燥无味的活动,被动刻板地学习。不和学生交流,没有师生互动的教学,课堂肯定是一潭死水。
二是教师讲授太多。教学过程中把学生看做听众,学生只是被动地听,教师以为既然是新授的知识,学生是不懂的,教师一味地讲,没有学生参与,造成学生没有自主学习的机会,时间长了学生不肯动脑,造成课堂气氛沉闷。
三是教学艺术欠缺。教师照本宣科,缺少令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景,缺乏对学生进行启迪、诱导;整个课堂缺少生气,形式单调,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是在升学考试的压力下支撑着学习,于是厌学情绪大增,课堂气氛沉闷加剧。
四是评价缺乏激励。教师对学生要求很高,当学生说不出答案又启而不发时,总是用批评、责备、训斥的方法压抑学生的情绪,这样有意无意的损害了学生积极性,导致他们失去学习兴趣,导致课堂“低温现象”的出现。
二、避免课堂“低温现象”的策略
对如何应对“低温课堂”现象,我们通过课堂调研并进行认真研究,一致认为:通过“自学、合作、展示与点拔”互动的策略,可以让课堂活动起来、学生动起来、温度热起来。为此,我们必须重新给师生在课堂上的角色定位:教师是组织者,筹划者,引导者、调控者;学生是探究者、体验者、合作者、表演者。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对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法、模式、组织形式进行理念提升和经验总结,形成了 “135高效幸福课堂”的教学新模式。即,一案(导学案)三环(自学、互动、反馈)五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展示质疑、精讲点拔、训练评测)。 “135高效幸福课堂”模式以倡导学生自学、强化合作学习、减少传授模仿、增加师生互动为特点,如果能有效落实,就可以解决课堂的“低温现象”。
激励、引导、自主、合作、交流、互动,是“135高效幸福课堂”的基本过程或基本特征。激励、引导是教的特征,自主、合作是学的特征,而整个课堂的教学过程的特征是交流、互动。
1.教,是激励与引导
激励,就是时刻关注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学习的动力,使学生保持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
引导,就是通过学案导引和教师的精讲点拔,引导学生自学、质疑、求异、创新。我们要在学案中精心设计问题和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学,引导学生进入问题情境,在问题情境中观察、思考、选择、判断,从而提高学习的目的性、针对性,提高学习的效率。
“激励”总是与“引导”相互联系在一起。“引导”之前必须要有“激励”,“激励”之中包含着“引导”,从而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引导学生主动、自觉地学习,而不是依赖、盲从。因此,在“135高效幸福课堂”中的“引导”,是师生双方主动参与并与激励紧密联系的活动过程。
2.学,是自主与合作
在“135高效幸福课堂”中,“自主”与“合作”是“学”的特点。
自主,就是指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在教师必要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掌握技能、发展心智。“自主”是让学生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和生动活泼的思维活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有充分思考、想象和表达的时间和空间;
合作,就是互助性的学习。互助就是基于学习小组的建立和小组内外的互动、合作、交往,学生教学生、学生帮学生、学生影响学生、学生评价学生、学生检查学生。“合作交流”作为现代教学中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是提高课堂主体参与效率、拓宽学生情感交流渠道的重要方法。
自主与合作总是联系在一起的。自主与合作密不可分,相互促进,相互渗透。“自主”是基础,是关键;“合作”是共进,是拓展。没有“自主”的“合作”是盲目的“合作”;没有“合作”的“自主”是肤浅的“自主”。在教学中自主与合作相互渗透、相辅相成,就能既发挥学生个体作用又发挥群体效应。合作要以独立思考为基础,要因材施教。有的内容需要自主探索而不需要合作,不同的学习内容有不同的合作方式和合作时机,如当学习活动中产生不同意见时、研究结果多样时、独立思考困难时、解决策略不同时、需要分工操作时等等,这些都是合作学习的好时机。
3.教与学的过程,是交流与互动
“135高效幸福课堂”的教学过程的特征是“交流”与“互动“。
交流和互动,是多向交往的一种学习形态,在教学情境中,教学主体之间发生的互相作用方式,是教学主体之间进行信息与行为交换的过程,是教学场的核心特征。互动使教学中的人际关系不再呈现为简单的“主体——客体”关系,而是具有一定相依性的“人——人”关系,是学生获得主体地位的途径。
交流互动,使个体学生的行为成为教学活动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由于互动,学生个体的主体参与被纳入到教学的动态化系统中,这有利于避免个体参与的游离或孤立。在互动的教学中,个体的主动参与就是集体行为的一部分,是互动把个体的行为集体化了。互动,凸显了学生主动参与的交往性、合作性与发展性,其发展性是核心。因此,互动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让学生主动积发展的载体。
通过几年的实践,我们的课堂教学发生了突破性变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越来越高,合作与互动意识明显增强,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落实。形成了自主、互动和积极的课堂文化,带给学生更多的是欢乐、幸福以及对世界的乐观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