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11日讯,天气渐暖,桃花正盛。昨天,平谷第20届国际桃花音乐节正式拉开帷幕。国际、桃花、音乐,从名字看,这是一个充满国际元素的流行文化节日,但回望20年前,“桃花节”还只是一个为卖桃而举办的农业节庆活动。20年来,从集体卖大桃到以花为媒打响旅游牌,再到用音乐节打造生态乐谷,“平谷桃花节”见证了一个传统农业大区转型成为首都生态涵养区的蜕变。
王玉梅摄
为卖大桃 村里办起桃花节
平谷产桃,平谷区曾在2002年荣获上海基尼斯“世界栽培大桃面积最大区”称号,总面积达22万亩,但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平谷的桃林并不多。“最早的那五六亩桃树,还是60年代果林研究所在我们村东头种的实验田。”今年63岁的王兴臣是平谷大华山镇后北宫村支部书记,他现在还能记得当年村里人看大桃时羡慕的表情,“个头大,卖相好,那都是作为国礼送给外宾的。”
1984年成了后北宫村重要的转折点。王兴臣说,1984年之前村里是集体经济,全村以种粮食为主,只拿出了几百亩地效仿果林研究所种上了桃树。1984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平谷推开,各家各户纷纷引进桃树苗,全村桃树面积一下子翻了几十倍,截至目前,全村的桃林面积达到了7000多亩。
如何卖出更多的桃,成了果农们最迫切的愿望。“当时我们就想办一场跟庙会一样热闹的活动,让外面的人知道我们的大桃。”1992年,“第一届大华山桃花节”就这样出炉了。王兴臣记得,第一届桃花节为期10天,村口挂着大红横幅,搭起了舞台,每天有文艺团队来演出,震天的锣鼓声引得本村和外村人聚在村口。一辆辆大轿车开进村,有挂着相机、拿着画板的摄影师、书画家,还有围着乡亲问这问那的记者们。“在90年代初,平谷还没有哪个村能搞出这么大动静,所以一下子就轰动了。”王兴臣说,那几天因为人太多,把村路都给堵了,交警不得不进行交通管制,路过的都得绕道走。
到了当年秋天,桃花节就见到了成效。后北宫村的桃出名了,桃贩子们蜂拥而至,“以前都是本地人骑自行车、三轮车来收桃。那年秋天,桃贩都是开着大货车来,揣着大把的现金,一收就是上万斤。桃花节让果农们乐开花了,坐在地头就把桃卖了。”
招商引资 桃花约上烟花
大华山桃花节办了4年,出于交通、安全等原因在1996年停办。然而,作为宣传平谷大桃的平台,桃花节这个概念并没有被放弃。两年后的1998年,当时的平谷县政府联合旅游局和湖南浏阳的一家烟花厂,办起了“平谷国际桃花烟花节”。这是第一届由政府主办的桃花节,1998年也被确定为平谷桃花节的元年。
“当时桃花节的主会场在金海湖,主推的理念就是白天看桃花,晚上看烟花,但最主要的目的,其实是招商引资。”现任平谷区旅游委副主任徐震涛当年在旅游局工作,他告诉记者,经贸洽谈成为那些年桃花节的重点内容,“为啥当时叫国际桃花节,就是为了吸引国际上的项目能来咱平谷落地。”徐震涛说,那些年,每年都有百余个签约项目,旺旺食品、韩资汽车配件企业、千喜鹤食品等大型企业陆续落户平谷。
有大项目落地,平谷的经济实力逐渐壮大起来,平谷桃花节的知名度也越打越响。1999年,平谷区大桃种植面积已发展到12万亩,春天形成了大面积桃花海,进入2000年以后,这里成了北京城和周边地区人们休闲赏花的主要去处,每到桃花节期间,平谷大桃产区的沿路都挤满了来看花的人。徐震涛说,到了2004年,因为多种原因,桃花节不再引入烟花,更名为“平谷国际桃花节”,主打旅游项目,野外宿营、自驾车穿越花海、桃花海集体婚礼等特色活动让游客有更多的互动和体验。
以花为媒 带火了农家院
来平谷看花游玩的人多了,对当地旅游接待能力就提出了考验。村里人意识到,是时候发展民俗旅游了,王辛庄镇太后村的刘二平就是其中一位。“我们村条件不好,种不了桃,看着邻村大桃丰收的时候,真是羡慕。”2003年,当时只有30岁的刘二平从单位辞职,不甘心闲赋在家的她请出会做饭的老妈,开起了“二平农家院”,为城里来的游客做饭。
一开始,来赏桃花的游客很少有人知道太后村,农家院里的客人少得可怜,有时候来上三五个人,有时候甚至一天不开张。但刘二平不服输,她把农家院的招牌做得大大的,让老妈把饭菜做得新鲜可口,“就算准备了两桌菜,当天只来一桌客人,我也不会把剩菜给第二天的客人。”刘二平凭着诚信经营,让农家酱肉、红蘑炖鸡、香椿炒鸡蛋、野菜团子等农家美食有了回头客。
刘二平的农家院一干就是15年。如今的二平农家院已经可以同时接待一两百人,刘二平还聘请了十几位本村人帮忙,成了村里效益最好的农家院之一。从每年春暖花开一直到11月中旬入冬,几乎每天都有四面八方来的客人到她的农家院吃饭。客流稳定了,刘二平也不再只是土生土长的农民了,她开始用经营者的思维去考虑如何让农家院更好地发展,比如增加什么新菜品,怎么让客人能有更多的消费项目等等。刘二平自己的生活也因此发生了变化,现如今她在平谷城区买了房,每天开着自己的汽车到太后村来打理农家院,日子也越过越红火。
桃花+音乐 音乐休闲公园明年亮相
平谷桃花节怎么又带上了“音乐”?这要从平谷东高村一个叫刘云东的年轻人说起。平谷区乐谷管委会常务副主任王小彤告诉记者,这位叫刘云东的年轻人本来是个木匠,上世纪80年代接触到了提琴制作,就把技术带回了平谷,兴办了乐器厂,带动当地小提琴的生产。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东高村成了远近闻名的小提琴村,在2010年,全世界生产的练习用小提琴当中,有三分之一来自东高村。正是有了这样的基础,平谷区提出要打造成为音乐产业聚集的“中国乐谷”。
到了2011年,音乐元素被引入桃花节,“平谷国际桃花节”也更名为“平谷国际桃花音乐节”,平谷通过招标,找来了专业演出公司合作,举办首届国际流行音乐季。几年来,艾薇儿、汪峰、许巍等国内外知名歌手都曾经登上过平谷国际桃花音乐节的舞台。2011年至今,已有70多万观众参与过音乐节的现场演出。
从一开始的卖桃攒人气,到后来的以花为媒打响旅游品牌,2011年以来,平谷通过桃花这个平台,打造以音乐为特色的文创生态平谷。王小彤介绍,“中国乐谷”将被打造成为一个以“音乐+”为理念的休闲小镇,22万亩桃园就是乐谷的生态环境支撑,小镇内部将成为集合演出演艺、版权交易、乐器制造、培训等为一体的音乐创意产业聚集区。“今年就将在东高村附近开建一个音乐休闲公园。”王小彤透露,这个公园内既有可容纳1.5万人的大型演出场所,还有若干个小型演艺厅,既可以实现户外演出,也可以常驻室内演出,计划2019年底将与公众见面,2020年还将成为世界休闲大会的分会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