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查知识网

帝国审查员(审查人员岗位职责)

发布者:丁俊
导读作者|夹大师来源|夹馍星球+1986年,在中国很多城市的书店和街摊,出现了一本书,引起无数人驻足翻阅。它有一个极为震撼的名字,《丑陋的中国人》。作者柏杨。这本书于头一年在中国台湾出版,成为轰动一时的

作者|夹大师

来源|夹馍星球


1986年,在中国很多城市的书店和街摊,出现了一本书,引起无数人驻足翻阅。


它有一个极为震撼的名字,《丑陋的中国人》。作者:柏杨。


这本书于头一年在中国台湾出版,成为轰动一时的文化事件,6个月内再版七次。书中对中国人的分析,实在离经叛道,又直击灵魂,如当头棒喝。


比如:脏、乱、吵。窝里斗。死不认错。中国文化就像一个酱缸,发酸发臭。


大陆的出版社见有利而图,纷纷引进出版,花城出版社的首版,一个月内就被征订了280万本,文化界由此兴起了一阵“柏杨热”,持续多年。


但是,西北大学法律系的一位教授——孙皓晖,听了这些观点很不舒服,认为中华文明的本质不是如此。


他动了一个念头,想为中华文明正源:“我不期然产生了制造深水炸弹的想法,觉得要算总账算老账。”


所做的事,就是研究“中国第一个统一王朝”秦朝的历史,写出了一套共6部11卷、500多万字的小说《大秦帝国》,展现中国人的阳刚、血气精神。


△ 全套《大秦帝国》,可作为镇家之宝

2009年开始,由这部小说改编的电视剧相继上映——《大秦帝国:裂变》《大秦帝国:纵横》《大秦帝国:崛起》,因其大国之争的剧情和雄伟的气魄,被称为:


中国版《权力的游戏》。


目前,前两部在豆瓣的评分均为9.3分,第三部为8.5分,都称得上经典。


2020年12月1日,这个系列的“终结篇”开播,名字变成了《大秦赋》。一开始还受到广泛称赞,反响不输前几部,但随着剧情发展,口碑急转直下,豆瓣评分从9分,一路跌到了6分。


《大秦赋》配不上《大秦帝国》的续集,成为网上热议的焦点。


其实,两个细节已显现出该剧的纠结:片头字幕没有出现“根据孙皓晖同名小说改编”的字样;但宣传海报上,又标注着“《大秦帝国》系列收官之作”。


从小说写作到电视剧拍摄,《大秦帝国》的创作是一个漫长又复杂的故事。


期间,历史观的争议、版权的纠纷、有关部门的审查、投资方的利益......各种力量纠缠一起,冲突,妥协,恩怨之深不亚于一部战国史。


誓要纠正柏杨“文化酱缸论”的孙皓晖,可能没有想到,他也没有避开酱缸的处境,而他自己,也何尝不是其中的一部分。



为写作《大秦帝国》,孙皓晖用了16年时间,这是经常见诸报道的故事。作家在书写传奇的同时,自己也变成了传奇。


投入一件事的动力,往往来源于兴趣。孙皓晖自小就对秦有感情,他1949年出生于陕西咸阳市三原县西阳镇,那正是秦国故地,向正东走30公里,就是秦国原来的都城栎阳(今西安阎良区)。


秦朝时修建的郑国渠,就从他们村流过。1930年关中大旱,在郑国渠遗址的基础上,修建了服务于今天的泾惠渠。


当地人生活有个特点,哪怕是没文化,日子穷得叮当响,但家里也收拾得干净整齐,正是对秦风的一种传承。


1973年,孙皓晖考上陕西师范大学。读书期间,遇上批林批孔运动,他与人联合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过一篇文章《<女儿经>批注》,认为这本书是“浸透孔孟之道的害人精。”


△ 孙皓晖发表的文章


后来他写《大秦帝国》,极力推崇法家,对儒家有贬低倾向,引起不少人的质疑,或许就与这时候的学习和思想有关。


毕业后,孙皓晖去了咸阳地委宣传部任理论教员。


1980年代初,改革开放后万象更新,年轻人对建设国家充满热情,喜欢写文章指点江山。


比如,西北大学历史系一位王姓毕业生,曾和三位朋友联合起来给中央写了一份报告,分析国家的经济动向,被称为“四君子”。


孙皓晖也干了类似的事,他与人合写的一篇关于法制建设的论文,在北京引起反响,包括北大在内的好几个学校,争着要他去读研或工作。


最终,他选了家门口的西北政法学院,当了老师。


1988年,中央电视台制作的6集纪录片《河殇》播出,对中华传统的“黄土文明”进行了批判,认为其导致了保守、愚昧和落后。


这些争议性的话题,在知识分子中间广泛传播和讨论。1992年,孙皓晖到北京参加学术活动, 发现各个行业的一些名人,还在信奉“文化酱缸论”“黄色文明落后论”。


他很反感,决定纠正这种观念。


正好,当时他写了一本书《金色的农业帝国——中国古代经济法治史》,长达80多万字,虽然没能出版,但借此对中国历史进行了一个系统的梳理,并从中得到一个认识:


秦帝国的一系列改革和所沉淀下来的文化要素,为中华文明进行了奠基。


他决定从秦史入手来做这件事,但又不想写成学术著作,那只能给知识分子看,没法向老百姓普及,影响力有限。


最好的形式,就是电视。1992年有部历史剧《唐明皇》,就普及了唐朝的文化。


△ 1992版电视剧《唐明皇》,女演员都是绝色


所以,《大秦帝国》最早是一部电视文学剧本。


1993年春天,孙皓晖开始动笔。当时他44岁,已调到西北大学,担任法律系的教学科研副主任,也是经济法学的学术带头人,但他选择走出舒适圈,去挑战另一种人生。


1995年,《大秦帝国》第一卷剧本写完,引起了陕西省委宣传部的重视,决定给他放两年假,把这个事情做完。


两年后,剧本是写完了,但他已对秦朝历史有了很深的感情,想接着写成小说。单位不可能一直让他休假,所以他又做出一个决定,辞去教授职务。


为专心写作,1998年,他带着妻子去了海南,在海口一个小区隐居起来,远离熟人圈的琐事,南方气候又适宜,适合搞创作。


早上11点起床,开始工作,一直写到晚上。有时候一天能写万字,有时候只有几百字,但一直持续着。他认为写长篇小说,不害怕慢,最害怕中断:


“日拱一卒,不期速成。”


写作要查阅大量的资料,比如《水经注》《齐民要术》等,要知道老秦人当时种什么、吃什么......没有团队或助手帮忙,完全由他一个人研究。


这有些像路遥写《平凡的世界》,把好几年的《人民日报》翻了一遍。写大部头小说是个体力活,而陕西人耐得住苦,所以才能干成大事。


写作过程中,孙皓晖也学会了使用电脑,最早的DOS系统。整部作品完成,用坏了4台电脑,键盘上的字基本都给磨模糊了。


2008年春天,终于写完《大秦帝国》最后一部的最后一个字。


此时他已年近花甲。从海岛回到西北,世事沧桑,又无怨无悔。


△ 孙皓晖


书出版后,很快盗版横行,负责宣传的编辑想写一封《告读者书》,陈述他写作过程中的艰辛,希望能感动读者去支持正版。


但孙皓晖没有同意,他认为苦只是一种主观感受,他写作16年,感觉是充实,对苦甘之如饴。


“一旦工作,我就平静而深沉,一切都是为了自己的精神世界。”



2001年,《大秦帝国》第一部由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


一个陕西人,写的又是陕西这块土地上的历史,为什么没有让本省的出版社来出版呢?还是得佩服人家河南人有眼光。


河南文艺出版社的前身是黄河文艺出版社,1985年开始出版二月河的《康熙大帝:夺宫》,到“落霞三部曲”完成,名声大噪,成为长篇历史小说出版的重镇。


早在1997年之前,出版社听说孙皓晖在写《大秦帝国》的剧本,就前去联系他,让他改写成历史小说,写一部,给出一部。这与孙皓晖自己的想法不谋而合,双方开始了合作。


1999年,出版社将“大秦帝国”选题,成功申报新闻出版署“十五”规划重点项目。


第一部出版时,也遇到过摩擦。有位老编辑,思想比较保守,想删掉书中燕国把长城修筑到平壤的部分。孙皓晖认为这是历史事实,删了反而显得畏畏缩缩。经协商后,最后就没删。


此后的出版,一直很尊重作者。2008年4月,全国图书博览会在郑州举行,为了趁这个时候将整套完成的《大秦帝国》投放市场,出版社提前一次性支付给孙皓晖200万元版税。


《大秦帝国》的故事起始于公元前362年,秦献公中箭去世、孝公继位,中途历经商鞅变法、张仪破合纵、白起鏖战中原、吕不韦新政、嬴政统一全国,到公元前207年项羽火烧咸阳为止,前后共155年的历史。


这是中国的大变革时期,孙皓晖重在表现那个时代昂扬争胜的精神,称其为“大争之世”。


书中一句“赳赳老秦,共赴国难”的口号,反复提及,充满激情,感染了众多读者。


△ 孙皓晖字迹


作为学者型作家,他想以写“正史”的态度来写小说,建构起了自己的一套历史观,因此也推翻了一些历史观。


他号称要超越《史记》,纠正司马迁的一些说法。比如,《史记》说商鞅是因为造反而遭车裂,孙皓晖认为商鞅的死,是与世族斗争的牺牲品,他是为了护法而死。


所以,书在推出后,难免引发了很多争议。


《序言》的第一句“大秦帝国是中国文明的正源”,就遭到质疑。有人认为这是一个常识性的错误:炎黄文明才是中国文明的源头,夏商周三代发展了炎黄文明,形成“华夏文明”。


秦朝只是“后浪”,哪能以其为“正源”?


也有人批评他在书中把秦始皇描绘成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形象,是在为专制统治辩解,否认秦朝暴政的历史事实。


来自陕北的文学评论家李建军,直接称 :“这篇小说最严重的问题,正在所谓的历史观念和价值理念上。”


其实,对于秦始皇的看法,一直存在争议。因为“焚书坑儒”的原因,秦始皇在知识分子眼中,通常是个反面形象。


就在《大秦帝国》第一部出版的2001年,另一位陕西人张艺谋开拍《英雄》,带领中国电影走上了产业化道路,但这部片遭到知识界的普遍批评,说他美化了嬴政的形象。


△ 张艺谋《英雄》


而孙皓晖不这么看,他认为“暴秦”形象,是后世的儒家为了政治需要给确立的,把秦的一些正面形象和意义给抹杀了。


他也不认为秦国是亡于暴政——秦始皇没有把商鞅的战时法制转为和平时期的法制,凭个人威望治国,一旦自己去世,帝国也就坍塌了。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秦始皇有不同的地位。1973年,毛泽东写过一首诗《七律•读〈封建论〉呈郭老》: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件要商量。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


孙皓晖也认为秦国的制度影响到了后代的中国,是有功绩的:


“秦国的灭亡,是一个建筑师的死亡,但秦所建立的文明大厦留下来了。”


2011年,他在《文学报》发表了整整三版的长文《历史主义是理清中国文明史的根基——就<大秦帝国>创作理念答十年批评群》,回应这套书出版十年来的批评。


他强调,秦帝国是中华文明的正源,因为以他的尺度,中华文明首先是“统一”文明,而秦帝国统一中国,除了疆域上的统一,还在于文明的统一,从那之后,中国古典文明真正成型。


争来辩去,没有定论,也不可能有定论,历史是需要反思的,而不是选择一方去站队。


孙皓晖之所以总被评论界当作靶子,与他的写作出发点有关,明明写的是虚构形式的小说,却想往正史普及方面靠,自然容易招黑。


2008年4月25日,在河南南阳师范学院,举办了一场名为“秦清对话”的巅峰论坛,两大历史作家二月河和孙皓晖对话,也被称为“朝阳与落霞的论战”。


△ 二月河老爷子已于2018年去世


在论坛上,孙皓晖称自己的小说,基本事件和主干没有虚构,虚构的只是历史的连接点。


还是二月河比较聪明,他有一句话:“我写的是小说,不希望读者当历史来读。”


既然一开始就写的是剧本,注定是要拍成电视剧。这一次,陕西人获得了主动权。


主导者名叫焦阳,西安人,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曾在西安一家研究机构上班,1994年下海经商,把港台电视剧引入到内地的地方电视台播出,赚得第一桶金。


1996年,开始参与投资制作电视剧,出品过《红粉家事》《铁齿铜牙纪晓岚》《布衣天子》等剧。2004年,创办了陕西国风影业投资有限公司。


2005年,他看到了孙皓晖的剧本《商鞅变法》,感受是:“太感人了。我觉得整个的六卷本小说跟那个剧本比起来还是分量差的。”


他买下版权,开始拉投资、找团队,踏上了改编之路,计划要在10年之内拍摄5部电视剧。


显然,这是一个大工程,没有魄力者,是没法掌控的。


第一部名为《大秦帝国:裂变》,导演黄健中,比孙皓晖大8岁,是中国“第四代”导演,担任过改革开放后第一部“爆款电影”《小花》的副导演,捧红了唐国强和刘晓庆。


他的代表作是1991年的《过年》,集结了一群“戏精”,李保田、赵丽蓉、六小龄童、葛优......以黑色幽默的风格展现了中国大家庭的酸甜苦辣,获得了百花奖最佳影片。


△ 《过年》阵容


九十年代中期后,中国电影市场陷入低谷,很多导演转型拍电视剧,黄健中也是其中之一。他的风格偏正统严肃,2003年,执导李亚鹏版的《笑傲江湖》,愣是把一部武侠剧拍出了历史正剧的味道。


他也很喜欢孙皓晖的剧本,边看边做笔记,说:我从影四十九年,真正一部作品让我连着十几天心潮澎湃,这是第一次。


他对孙皓晖的评价很高:“老孙对那个时代的研究,对史料的研究,完全变成很个人的,情感性的东西。他就像一口丰富的油井,喷出来的力度都很大。”


2006年,《大秦帝国:裂变》正式开拍,黄健中给这部剧的风格定位是:


大气、爽气、正气。


战争场面采用欧洲古典战争片的方式来拍,恢弘庄严。剧中的第一个镜头,就是一场战争结束后的场面,灵感来自于达芬奇的一句话:观察洪水时,不要看它到来时,而是看它退去后的破坏性。


△ 黄健中在片场指导


整部剧拍了15个月,2008年制作完成,计划上央视一套播出。但等了很长时间,一直没有结果。


一个说法是当时正逢北京奥运会,央视报道任务重,不好排片;一个说法是当时古装剧扎堆,央视安排不过来。


真正的问题还是审查,《大秦帝国》涉及到儒法之争,其大力弘扬法家的主题,受到一些遵从儒家的人反对,不适合在央视平台播。


没办法,焦阳只好先把版权先卖给了日本、中国台湾地区等市场。在日本,还剪成了8.6小时的上下篇电影,在影院上映,很受欢迎。


直到2009年12月18日,《大秦帝国:裂变》终于得以在陕西、河北、河南、福建四家省级卫视开播。


这些都不是一线卫视台,因为大台思想保守,不愿惹事,对历史剧市场也不看好。小台为了求口碑,才愿意接手。


本来51集的内容,播出时减到了48集:删除了关于墨家的一些戏份,因为把墨家塑造成了侠客;也删除了诸子百家辩论的一些戏,因为否定了孟子的思想。


△ 《大秦帝国:裂变》人物关系图


整部剧正气凛然,高屋建瓴,当时,有个中央台的编剧对孙皓晖说,你这个戏肯定没人看,因为没有搞成阴谋戏。


但这恰恰是孙皓晖极力反对的,他一直崇尚阳谋,曾给投资方说,如果你们搞成阴谋戏,我收回剧本。


开播后,这部剧吸引了大批的粉丝,网络点播率,曾超过同期大火的《蜗居》。在迅雷下载排行榜上,两个多月位居榜首。


《大秦帝国:裂变》的台词采用文言文和白话文相结合方式,大家既能听得懂,又能感受到古文的魅力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媒体评论:台词华丽堪莎士比亚14行诗。


作为法学教授,孙皓晖对法家代表人物商鞅爱得深沉,在剧中塑造了一个“极心无二虑,尽公不顾私”的完美商君形象。


△ 王志飞扮演的商鞅


正是商鞅的变法,让秦国从积弱积贫中一步步崛起,强力东出,最终统一了中国。所以,本质上,是商鞅为中华文明奠定了第一块巨大的基石。


而商鞅能变法成功,最重要的是秦孝公的鼎力支持。剧中两人的情感,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君臣关系和君臣之情,有人还写文章分析两人有同性倾向。


饰演商鞅的演员王志飞,也因此剧大火,儒雅的气质迷倒无数女性,他还有了一个别名:鞅君。



第一部的播出遇到挫折,影响到了续集的筹备工作。直到2010年7月,第二部才在广电总局立项,剧名为《大秦帝国:破交》(后来改成“纵横”)。


此时,西安曲江新区管委会看到了这个文化品牌的潜力,联合焦阳的国风影业和陕西电视台,共同组建了西安曲江大秦帝国影业投资有限公司,专门干这件事。


主创人员也发生了大变化,黄健中退出了拍摄,他给媒体的理由是:“我现在手头的事情很多,忙不过来。”他当时在拍汉朝大剧《大风歌》。


接替的导演是西安电影制片厂的丁黑,他最有名的作品是2003年的海岩剧《玉观音》,捧红了孙俪,(后来两人又合作了《那年花开月正圆》)。


△ 丁黑指导孙俪拍戏


编剧也不再是孙皓晖,换成了张建伟——也是位名编剧,之前参与创作了经典历史剧《走向共和》。


导演和编剧的“大换血”,也与审查有关。孙皓晖说:“第一部拍摄时我们就经历了许多次重大的讨论、修改,来自各个领域的作战太激烈了,这些都对剧的创新形成了压力。”


看来,第二部势必得重选一条路。


一个调整是,除了大国之间的角逐外,增加感情戏(宫内戏)的分量,以软化第一部的严肃色彩。说白了,就是防止观众当成正史去额外解读。


丁黑采用了通俗方式来讲故事,走的是生活流路线,人物的言行像现代人。他自己也说:“有点像‘百家讲坛’版的大秦帝国。”


剧中,富大龙饰演的秦惠文王,有一股狂狷气,像个“流氓”。因吕秀才成名的喻恩泰,饰演名士张仪,延续的也是谐星路线。而宁静饰演的芈八子,也不同于第一部中高圆圆的白雪那般沉静完美。


△ 富大龙与宁静


也有好的变化,就是纠正了原著中一些历史的错误,比如把小说中混为同一时期的苏秦和张仪两人分开,让苏秦回归到了比张仪更晚的历史时期。


经过了改造,再加上前一部的口碑,2013年9月,第二部成功登陆央视一套黄金档播出。


因为风格变化,失去了那种正向严肃的庄重感,很多人不适应。尤其是富大龙所饰演的秦惠文王,所遭到的批评,和今天张鲁一遇到的一模一样。


他也发微博回忆了当年的事:


“我当年塑造和秦一、小说不同的惠文王被无数网友诟病,导致分数降到7字头,幸亏没有智能手机,规模不至如今天惨烈,坚强如我,心也一度沉至谷底......”


2015年的时候,《大秦帝国:纵横》在豆瓣有5000多人标记看过,评分7.5分,同期《大秦帝国:裂变》是9.0分。所以,当时的观众对第二部是很失望的。


但五年过去,两部都涨到了9.3分。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后来的历史剧拍的太不正经,观众回看老剧,出现“厚古薄今”心态,评分逆时上升。


尤其是在2018年《芈月传》播出后,嘈声一片,观众一对比,发现《大秦帝国:纵横》俨然是精品,纷纷给出高分。


有豆瓣网友评价:“和芈月传比起来,大秦帝国对历史大背景的把握,拍摄的精细程度,对历史人物的描写,简直比芈月传高了1000个武媚娘传奇。”


更多的观众逐渐开始喜欢富大龙的表演,“许多人觉得该剧不如《裂变》,我倒觉得各有千秋风骨,富大龙的蛇精病霸道鬼畜帝王攻演得真乃绝色!”


第三部《大秦帝国:崛起》,是在2011年第二部拍完后,紧跟着就开拍的,用的都是丁黑的创作班底,当时预计于2015年播出。


但就在等待过审的时候,又发生了变故:在第三部中饰演重要角色白起的演员王学兵,因吸毒被抓,成了污点艺人,没法上戏了。


△ 王学兵版的白起,只留下几张剧照。


没办法,只有采取“抠图”的技术来处理。请来演员邢佳栋替代,先在绿幕下表演,再由后期通过特技把邢佳栋加到原有的画面上。


白起在剧中有239分钟的戏,为了替代这239分钟,花了14个月。


直到2017年2月才得以播出,同样是央视一套。口碑相对前两部有降低,但依然有很多人喜欢。有人拿其和《琅琊榜》相比,认为这才是良心剧。


一步没赶上,步步赶不上。第四部《大秦帝国:东出》,本来在2015年已经立项,因为第三部的耽搁,一直未能开拍,等到2017年,事情又发生了变故。


这一年,孙皓晖与焦阳签订的版权合同到期,他不满意第二部和第三部的改编,认为没有尊重原著,增加的宫廷情感戏,也跟原著的价值观不符合,决定收回版权。


“第2、3部与《大秦帝国》原著的故事重复率不足10%。这已经是独立作品了,可以自行取名,不需要再用《大秦帝国》这个名字去给社会造成误解。”


他起诉西安曲江大秦帝国影业立即停止拍摄以《大秦帝国之东出》为剧名的影视剧作品。


2018年,双方对簿公堂,最终法院判定,孙皓晖胜诉。


这就是《大秦帝国》第四部改名《大秦赋》的真正原因。



对于制片人焦阳来说,不能因为没有了版权,就不拍《大秦帝国》这个故事了,这同样也是他的人生理想,项目还得继续往下走。


反正第二、三部也没有按照原著拍,有没有原著并不重要,自己照样能写剧本。


第四部的主创人员也再次发生变化,导演不再是丁黑,而是第一部《裂变》的联合导演延艺。领衔编剧李梦,参与过第二部《纵横》的剧本。


△ 总制片人焦阳(前)在片场


倒是演员群体,在几部之间经常串戏。比如第一部中饰演嬴驷的演员刘乃艺,在《大秦赋》中饰演赵国平原君;第一部中饰演庞涓的尤勇智,饰演秦将军王翦。


该剧2018年开拍,2019年4月杀青,2020年底登陆央视八套,过程还算顺利。


整部剧78集,几乎相当于前面两部剧的容量,因此也导致剧情拖沓,很多人吐槽:都40多集了嫪毐之乱还没结束,嬴政还没亲政,注水严重,偏离轨道主题。


本来应该重点展现秦国与六国之间的关系,现在却着重写宫中内乱,主次不分。


演员的选择也是问题,张鲁一饰演的嬴政,未能得到全面认可。他扮演年轻时的嬴政,故作少年的样子,看起来很尴尬。


《大秦赋》也正是在嬴政出场后,口碑开始崩盘。13岁的嬴政,竟然跟吕不韦说,如果真是他的儿子,愿意跟他浪迹天涯,一点不像有见识的少年之君说的话,被吐槽像“琼瑶剧”。


△ 张鲁一的嬴政扮相


联合导演顾其铭,在豆瓣发表了一篇文章《大秦,终章,幕后》,介绍了拍摄背后的艰辛,“创作难、拍摄难、审查严、发行难是事实。”


因为没有参照物,对于秦始皇的评价也总是处于争议和矛盾之中,“我们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但是观众并不买账,有人在文章下留言说:


“导演,我是真的很感谢您,谢谢您没有厚着脸皮,在电视剧名前面加上‘大秦帝国之’这几个字!”


对这部剧,孙皓晖倒是没有发表什么言论,毕竟双方已经从法律上解决了问题。


他现在操心的,应该是自己能不能重拍《大秦帝国》的事情。


2017年3月25日,在观察者网举办的一场论坛上,孙皓晖批评了第二、三部不尊重原著,同时宣布要重拍《大秦帝国》。


△ 孙皓晖参加活动


与他合作的是慈文传媒集团,这是一家资深影视制作公司,成立于1999年,出品过《花千骨》《楚乔传》等热门剧。


2017年11月30日,慈文传媒宣布与孙皓晖的团队共同出资1.4亿元,成立海南大秦帝国影视传媒有限公司,重拍《大秦帝国》。


孙皓晖以《大秦帝国》六部电视剧本的著作权,作价4280万元出资,占注册资本的30%。对于剧本来说,算是天价。


之所以把公司设在海南,因为《大秦帝国》就是在这里创作的,海南省也想借这个IP来打造本省的文化品牌。


当时公司宣布,先拍摄《大秦帝国之铁血文明》,100集,2019年底与观众见面。


但是在那之后,再没有听到项目进展的消息。


国产电视剧市场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古装剧虽然一直是主流,但受大家欢迎的是架空剧、穿越剧、玄幻剧,真正的严肃正剧,已经好多年没有出爆品了。


正剧的创作要求遵循历史基本轨迹,剧本需要多方面审批,相当于带着镣铐跳舞。相比之下,架空剧不受束缚,创作自由,大家也看得热闹。


在豆瓣网,《大秦帝国》各部的标记观看人数是4万多人,而《军事联盟》的标记人数超过10万,《琅琊榜》更是近50万。


△ 观众更喜欢《琅琊榜》这种“阴谋剧”


所以说,《大秦帝国》虽然有口碑,但热度与影响力并不高。在当下的娱乐文化市场,如果没有热度(流量),就没有经济效益。


慈文传媒没能启动《大秦帝国》的拍摄,显然考虑到环境和经济效益问题。


但孙皓晖,已经是年过古稀的老人了,不知何时才能看到自己心目中的帝国面貌。


回到第一部《大秦帝国:裂变》的创作,孙皓晖的剧本提供了故事基础、黄健中的功力保证了影像质量、焦阳的雄心赋予了后勤保障,才成就了广受好评的经典。


在那之后,焦阳抛弃了孙皓晖的剧本,再未重现同样的气度,而孙皓晖在更换投资方后,也难有进展。


这是一个两败俱伤的局面。


一个为作品耗费16年心血,一个为系列剧投入15年投资运作,他们都是干事者,是陕西这片土地上的人才,尽管结局并不完美。


作家想守住作品的原貌,制作方想实现经济利益,审核方要考虑社会影响——一部影视剧的完成,往往是在各方面的角力中向前走的。


创业初始,前途未卜,还能拧成一股绳冲击,当有了成绩,想法也就多了,分道者比比皆是,也说不上谁对谁错。


自秦代两千两百多年来,社会和科技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人和人性,从来没有变。


还是柏杨说得有道理:


“在中国要创造一个奇迹很容易,一下子就会现出使人惊异的成绩。但是要保持这个奇迹,中国人却缺少这种能力。”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