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对小学生的基础逻辑训练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然而,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培养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压制了小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进而导致学习效果不佳。新课改的推行体现了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重视。因此,应该重视培养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的能力,积极推进小学数学教学模式改革。
影响当前小学生数学解题能力的因素
知识水平不足。扎实的知识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小学虽然都开设有数学课程,但部分学生学习不认真,数学知识掌握不牢固,缺乏完整的数学知识系统,不能将一些基础知识串联起来,进而灵活运用,导致其无法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传统教育模式的弊端。我国的传统教育模式一向以教师作为课堂的中心,单方面向学生灌输数学理论知识,很少训练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这样的授课模式很难让学生参与其中,尤其是数学这类逻辑性质偏强的科目,相对较难且枯燥,小学生好奇的天性得不到满足,难以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加强小学生数学解题能力的措施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改变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加强师生课堂交流,加强实际操作等。
改革传统教育方法。传统的教学模式以“一言堂”的教学方式为主,学生作为被动接受的一方,学习兴趣不高,思维难以得到真正的训练,教学效率与效益均较低。小学数学教师应清楚学生才是课堂上的主角,教师主要是组织者、指引者。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在教授学生数学知识的同时,努力培养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教授新知识时,抓住小学生好胜、爱模仿的心理特征,可以在授课途中穿插“抢答”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锻炼其反应能力。例如,在讲授乘法的意义时,教师可以设置几道相同加数连加的口算题,让学生在课堂上抢答。解题时,可采用角色互换的方式,让学生充当讲师,根据自己对问题的理解,上台给同学们分享,从而加深知识印象,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借助日常生活培养数学思维。小学数学知识难度较低,日常生活中经常运用一些基础数学知识。结合小学数学的知识水平与小学生简单的生活经历,适当设置数学问题,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例如,在讲小数乘除法时,可以鼓励家长带孩子去超市购物,看到物价标签,请求孩子的帮助,让孩子去计算“1.2元一斤的蔬菜买2斤会花费多少”,抓住小学生想帮忙的心理,刺激其去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培养其解决问题的信心。此外,教师可依据小学生的数学知识水平与生活经历,合理设置开放性的数学问题。此举既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例如,爸爸生日时买了一个蛋糕,平均分为3份,请问爸爸的那份生日蛋糕占总的几分之几?爸爸作为寿星如果要多分得蛋糕,应该怎么分配?鼓励学生借助日常生活信息,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其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增加师生互动环节。正如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言:“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探求真知的欲望。”数学学习的魅力之一在于有时一题可以多解,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解法,学生应充分调动大脑进行发散思维,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课堂上应增加与学生的交流互动,让学生有思考的时间与空间,这样的教学效果通常比单一讲授式教学更好。例如,在讲三角形、长方形时,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画一个长方形,向学生提问“如何将其划分为4个相同的三角形”,请学生大胆想象,发散思维,激发其探索与学习的欲望,不断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