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帮孩子抵制抑郁,家长可以怎么做?
日前,教育部发布了《关于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第3839号(教育类344号)提案答复的函》,明确提出,将把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对测评结果异常的学生给予重点关注。事实上,在青岛,不少学校在预防和干预孩子抑郁情绪方面的工作已经做在了前面。而面对抑郁症,家长们也千万不能掉以轻心,因为有抑郁情绪的孩子并不鲜见。
教育部:多渠道推进青少年抑郁症防治
在答复函中,教育部提到,国家已经制定了《健康中国行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方案(2019—2022年)》等政策文件,对青少年预防抑郁症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并且将多渠道推进青少年抑郁症防治工作,比如:在试点地区,卫生健康、宣传等部门加强协作,采用多种宣传手段,利用影视、媒体等多种渠道,广泛开展抑郁症科普知识宣传;充分发挥专家队伍作用,深入学校、企业、社区、机关等,开展抑郁症相关公益讲座;要求学校向学生提供咨询检测点的分布和联系方式等信息,引导学生主动寻求咨询检测服务等。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教育部明确提出,要建立全过程青少年抑郁症防治服务、评估体系。各类体检中心在体检项目中纳入情绪状态评估,供体检人员选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结合实际工作开展重点人群心理健康评估。精神专科医院结合各类主题日、传统节日宣传活动等,组织开展抑郁症筛查。各高中及高等院校均设置心理辅导(咨询)室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配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评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对测评结果异常的学生给予重点关注。
岛城学校防抑郁走在前列
近年来,中小学群体心理健康状态一直是家、校、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如何让孩子们在校园当中心向阳光、自在生长,是摆在不少学校相关负责人和干部教师案头的重点工作。
在青岛宁安路小学,依托全员育人导师制,每名学生都拥有自己的育人导师,并且经常能与导师进行一对一、面对面交流,导师们发挥着重要的思想引导、心理疏导作用。据学校德育主任熊戍彤介绍,在学校刚刚举行的“成长不烦恼”交流活动中,导师们就摸清了新学期孩子们面临了哪些困难需要帮助,而学校的专职心理老师则利用沙盘游戏来一一化解。通过这一有效模式,孩子们心里的小疙瘩在变成心理问题之前就已经得到疏解和抚慰。
在青岛五十九中,心理咨询室的大门随时向学生和家长敞开。作为青岛市家庭教育讲师团首席专家、咨询室的“主理人”,学校的心理老师于明东经验丰富,学生们总能在他那里为自己的心理困惑找到想要的答案。借助学校提供的心理测验、调查问卷、心理热线,家长们也可以深入了解孩子的心理状态。
在青岛五十八中,心理成长指导中心主任王克伟是深受学生喜爱的“大朋友”。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种亡羊补牢模式相比,王克伟和同事们更愿意致力于做好心理健康“防未病”工作,防患于未然。在五十八中,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学生的必修课。在课堂上,心理老师把人际交往技巧、如何适应高中生活、怎样正确看待成绩等学生关注的话题,“掰开了揉碎了”分析给学生们听。在课堂外,学生们则随时可以向心理老师求助进行个体咨询,有针对性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
孩子有这些表现是在求助
在有的家长眼中,抑郁是成年人才会遭遇的问题。事实上,据“中国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全国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流行率为17.5%,其中重性抑郁障碍占2.0%。青岛市立医院身心疾病科主任王克告诉记者,如今门诊上因为抑郁情绪而就诊的孩子并不鲜见,但是令人痛心的是,孩子已经出现抑郁情绪了,家长还不知道,甚至在孩子提出要看心理门诊时,家长还要指责孩子“矫情”。
王克提醒,当家长发现孩子变得容易发脾气、动不动就哭、忽然不爱说话、不想接触人、吃不下、睡不着、经常感觉身体不舒服但是查不出具体病因、生活态度消极、对什么都不感兴趣、时常说“没意思”之类的话等情况时,家长们就要提高警惕了,这往往是一种抑郁情绪的预警,是孩子无意当中发出的求助信号,家长们应该尽快想办法帮助孩子。
王克伟老师认为,家长是孩子最好的后援团,应该对孩子进行充分的安慰和鼓励,在一起爬山、运动、逛街等看似平常却真诚有效的陪伴中,让他们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支持,这是支撑孩子走出阴霾的最可靠的力量。 观海新闻/青岛晚报 记者 张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