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工作人员在天津市烈士陵园为革命烈士纪念碑献花。天津市烈士陵园供图
新华社天津4月5日电(记者李鲲、孙凡越、宋瑞)“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A drizzling rain falls like tears on the Mourning Day.)……
翻看中国翻译家许渊冲翻译的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意大利籍教师乐小悦直言:“我想起了一首关于万灵节的意大利诗,意大利人也用雨来表达悲伤的感觉。”
乐小悦说,中意两国的文化都非常重视对祖先的纪念,读完这首诗她忽然感到有点难过,想回到意大利去祭拜她的祖先。
“万灵节、万圣节等西方节日与清明节有相似之处,都有祭奠的意味,但西方的节日有浓郁的宗教色彩,而清明节则体现了中国传统的伦理思想,以及对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世代传承。”研究英美文学与文化的天津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副教授马涛说。
这是4月4日在天津拍摄的玉兰花。新华社记者 孙凡越 摄
清明节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中唯一的一个节日,距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多种属性叠加和悠久的历史传承,让中国清明节有了极为丰富的内涵。
这一点从古诗《清明》数不胜数的英文翻译版本可见一斑。有人将其翻译为“扫墓节”(Tomb-sweeping Day),也有人根据“节气”的特点将其翻译为“清朗的日子”(The Pure Brightness Day),还有人为了便于外国人理解将其译为西方的“万灵节”(All Souls’Day),许渊冲则将其翻译为“悼念亡人的节日”(The Mourning Day)。
在马涛看来,不同的翻译展现了中国清明节的不同侧面,不仅有扫墓、祭拜的忧郁悲伤之情,还具有明媚的色彩,和春天、希望联系在一起。
4月2日,工作人员在天津市烈士陵园为革命烈士纪念碑献花。天津市烈士陵园供图
25岁的也门籍留学生阿姆兰·阿罕默德在天津大学药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就读,他对中国清明节的最初印象,也源自杜牧的《清明》。
“诗人描写了一个阴雨的村庄,又捕捉到哀悼者的凄凉,但最后一句,‘牧童遥指杏花村’(A cowherd points to a cot amid apricot flowers.),却通过放牛娃的出现转而生动活泼,诗文整体很优美,这让我感到震撼。”已在中国生活3年的阿姆兰说。
因为一句诗,他对清明这个独特的中国节日产生了兴趣,阅读了更多清明诗词,特别是读了程颢的“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It is a fine day the Pure Brightness Day. You may enjoy yourself outside but do not forget to go back.),阿姆兰了解到,在清明节,中国人还会去踏青,“现在我也常在这个时间和朋友一起享受户外活动。”
中国有多个民族过清明节,不仅是扫墓,踏青、植树、祭奠先人始终是这个节日的三大主题活动。
生活在云南的纳西族就是过清明节的民族之一,在其传统的“祭天”文化影响下,纳西族人民在清明节也会举行各种活动,致敬天地祖先,感恩亲友,热爱生活。
这一点也被西方诗词记录了下来。美国诗人埃兹拉·庞德在其代表作《诗章》中,运用景物、神话和仪式的多重意象,详细描述了纳西族的祭天仪式,让中西方文明展开对话。
“受纳西族文化影响,庞德在诗歌中表达他对亲朋亡故的情绪反应时,不是陷入恐惧,而是寻求一种欢乐且庄重的形式向亡灵致敬。故人永远活在我们的记忆中,这样看来,人们对逝去便不再恐惧哀伤,而是在庄重的缅怀中带有一种对新生活的积极向往。”马涛说。
2019年4月5日,外国游客身着汉服在北京市柳荫公园柳文化节上合影留念。新华社记者 李欣 摄
中国清明节到底有多少重含义?仔细品读中国清明诗歌,总能从不同的词句中汲取不同的力量。
来自萨摩亚的天津大学留学生柯万·卡梅伦刚到中国时并不理解清明节。“为什么一个悼念故去亲人的节日会有积极向上之感?”
读了王禹偁《清明》中的“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I asked my neighbor for new-made fire last night. Lighting my lamp at dawn, I may read by its light.),柯万决定珍惜眼前人,珍惜当下时光,抓紧学习。
读了高翥《清明日对酒》里的“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Enjoy your wine and get intoxicated as long as you have your days, not a single drop you could taste after your life in the graves.),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交流学院德国籍留学生阿拉里克·索林格对生死有了更深入的看法:“生与死,我们并不需要刻意关注,但要让自己生活的每一天都做到最好,向着自己内心的梦想奋斗。”
马涛认为,清明节等中国传统节日承载着诸多中国文化,随着中西方交流的日益深入,更多的中国古诗词需要被翻译成西方文字。翻译时不能只表达浅层含义,全面生动地再现中国元素,是中国人应有的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