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查知识网

描写秋天的文章有哪些(描写秋天的文章摘抄)

发布者:张俊明
导读天凉下来的南方夜晚像极了北方家里这个时候的感觉,不过北方比这里长得多。小时候秋天总是记忆里最长、最舒服的时节,站在最早的老房子天井里跟父母一起刷牙,蟋蟀就像现在窗外的那样轻轻而有节奏地响着,像是它们在


天凉下来的南方夜晚像极了北方家里这个时候的感觉,不过北方比这里长得多。

小时候秋天总是记忆里最长、最舒服的时节,站在最早的老房子天井里跟父母一起刷牙,蟋蟀就像现在窗外的那样轻轻而有节奏地响着,像是它们在这种声音里无限延长地做着许多梦。抬头天上到处是星星,嗓子眼里的牙膏辣喉咙。他俩在一旁还一个劲关注着、盯着看,有点紧张地嘱咐:“别咽啊。别咽下去!”

那大概是99年一个初秋的夜晚。

第二个关于秋夜的回忆是初中学《社戏》,那刚好是秋天开学,课文和时令很搭配,就像后来《祝福》是在年底学的。那册苏教版的语文教材封面是淡绿色的,插画也得当地在精致与粗疏之间。当时的要求是背诵全文,真是个好办法。一遍遍从熟读到背诵的时候,不自觉就会琢磨体会里边的遣词造句,怎么简单凝练,语言和情感之间的距离如何控制得当,诸如此类。加上鲁迅的那些散文都是很浅明却毫不寡淡的,这种语言本身就适合在凉意流淌的秋夜读,算得上享受。

而在一个不到十五岁的少年心里,这些正在崩坏或已经消失的美好恬淡乡村生活,里面一切的种种:童趣、苦难、失败、欢欣、期望、遗憾、人情冷暖、风俗变易、其间普通而亲切的人们身上变化和不变的地方……何以至此?这些都与自己身边的经验:家庭、故土的自然和社会有种微妙的共振。毕竟那时的我也在自己的经验里有了模糊而相似的感知,里面多少有些幽微明灭的意思,这好像也是一种写作风格初次种下的印象。

那个时候与父母谈论起鲁迅的这些文字,虽然他们不会对里面的思想有多么深刻的把握,却同样有经验的种子在他们心中的文本和他们的心灵之间应和生长。如今我这么写不是没道理的,因为父母谈论起鲁迅文章里一些句子时的表情和理解足够了。那就像是,他们也从自己幼年的经验里找到了与鲁迅的自然环境和人物之间的对应。

绍兴还没有去过,但胶东的城镇和乡下,那些面目模糊或面目全非的人们,都在鲁迅的文章里。

今晚在翻看周建人口述的《鲁迅故家的败落》,里面亲族之间的关系、家中庭院的摆设和布局,甚至是谈起某位亲戚或熟人的口吻,都让人想起小时候听到长辈谈论某人的语气、自己看到的那些事物,比如谁有什么传奇经历,谁过于颟顸,谁过于鲁莽,谁力大无比,谁又荒唐得出奇,谁则是心地好、会做事,等等。我幼年长大的那个庭院如今也成了一座荒弃的百草园,我熟悉的那些性格各异的亲人故旧也在故土与异乡越来越远的间隔之间蒙上了一层挥之不去的微尘或面纱。而所有这一切,周氏兄弟总能写出一种笼罩着的感觉,既冷酷又同情,一切人和事在这笔下也变得像缩微景观,既现实又充满寓意。如今我不知道自己在这远与近的间隔之间还会继续盘桓多久,但毫无疑问我也是这场漫长变迁的亿万无数个因果之一。这层层的交叠错位、连接、打乱和隔离还会永远继续下去,直到我们都无法再相互理解任何一个彼此。

这个时候我倒觉得鲁迅的温暖了,他像是个有见识又不避讳、不隐藏的长辈,又像是一个暮年依然迷茫的自己。此后,他就即是我自己,也是我的父辈,于是在我和我的父辈间仿佛重建了某种联结。

秋夜也是个过渡,白昼和深夜、夏天和冬天的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