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岁那一年
这是一封问答式的信。从一个电话进入,18岁的安德烈踢球归来,他已经可以自己安排一切事物。电话里,他向妈妈提了一个问题,不知道自己将来要做什么,他问“MM,你18岁的时候知道什么?”
整个一封信都围绕这个主题来写。
妈妈并没有直接回答安德烈,而是先从去年夏天他们在西安一家餐馆看见的那个16岁打工女孩说起。那个可怜的孩子,她只有16岁,她每月挣200元,还要寄钱回家养父母,她能知道什么?又不知道什么?这样,用安德烈的亲眼所见,引申到妈妈18岁时候的生活现状和社会。那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小渔村,那是一个是非黑白颠倒不明的社会,妈妈那时能知道什么?以反问式再次回答安德烈,进一步强化问题。
随后一个转折,告诉安德烈,那个小渔村虽然“愚昧无知”,没有给妈妈知识点,但给了她一种能力,悲悯同情的能力,造就了妈妈日后面对权利的傲慢、欲望的嚣张和时代的虚假时,仍旧得以穿透,看见文明的核心关怀所在。
其实,妈妈只是想告诉安德烈,无论现代生活多么优渥,要看得见自身的残缺,看见生活的美,要有正义,要有正确的价值观。
读后感:父母与孩子交流时,不要用说教式,可以先给孩子抛出问题,让孩子主动提出问题,再围绕这个问题,以孩子最熟悉的事情或人物代入,循序渐进一步一步将问题解答,并输入你想要告诉孩子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