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查知识网

小学语文教研课题内容(小学语文研究课题)

发布者:陈龙
导读//该课题成果报告荣获四川省人民政府优秀成果奖。有改动。阅读完本文大约需要20分钟,建议转发收藏。//“农村初中‘目标·问题·互动’教学策略研究”系四川省20**年教育科研资助金项目的重点课题。我校为

//该课题成果报告荣获四川省人民政府优秀成果奖。有改动。阅读完本文大约需要20分钟,建议转发收藏。//

“农村初中‘目标·问题·互动’教学策略研究”系四川省20**年教育科研资助金项目的重点课题。我校为实现“坚持内涵发展,快速提升质量,彰显办学特色”的办学目标,立足实际需求,聚焦课堂教学,于20**年4月启动该课题的申报工作。同年7月,经省专家组评审,由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审批立项、四川省教育厅(川教函[20**]446号文件)正式批准下达。经过充分准备,今天隆重开题。在此,我代表**中学课题组及全体教职工向参加开题会议的各位领导、专家及同仁表示热忱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一、问题的提出

本课题尝试以“目标——问题——互动”为逻辑主线对互动教学方式与策略展开研究,这是因为我校教师在互动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方向不明、驱动不力、方法不当、效率不高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我校互动教学的有效推进和教学质量的快速提升。因此,让我们循着这条逻辑主线逆流而上,去探寻本课题提出的现实背景。

(一)我校互动教学现状

**中学创建于1985年,经历届教职工的共同努力,积淀了较为深厚的人文底蕴,办学效益和教学质量在区域内能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但由于地处偏远,我们的管理理念和教师教学方式较之日益变化的教育形势还显得相对滞后,课堂教学仍存在着困扰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的诸多因素。

1.互动教学未成常态。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新课改理念认为,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都是具有主动性的个体,两者的兼容、互动和协调发展,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双方潜在的主动性、主体性和差异性,使学生的学习更具有综合性、探究性和挑战性。这样,有助于让学生形成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然而,我校互动教学却存在以下不足。从教师层面看,以书本为本位,以教师为本位,以教案为本位。单一的教学方式严重束缚了学生自由的交流、积极的探究和身心和谐地发展。缺乏目标引领、问题驱动的形式化的教学互动未能从根本上提高教学效率。从学生层面看,我校生源复杂,质量参差不齐,留守儿童较多,综合素质不高。在课堂教学中,稍有不慎就很难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能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课堂互动自然收效甚微。从管理层面看,我校虽大力倡导互动教学,但对课堂教学的互动方式和策略关注不够,尚未形成深度关注围绕教学目标实施互动教学的考评机制和考核常规。

2.教学互动形式简单。 我校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普遍采用教师个体与学生群体、教师个体与学生个体的互动,而教师与学习小组、 学生个体与个体、 学生群体与个体、 学生群体与群体等多向主体互动较为缺乏。

3.教学互动内容单一。绝大多数情况下,课堂互动仅以知识落实和能力训练为主要目标,却往往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视为辅助性目标。因而,课堂教学缺乏心灵的沟通、情感的交流,心智的关注,精神的哺育。单一的互动内容使我校教师 在课堂教学中很难达成全面育人的教学目标。

4.教学互动缺乏深度。目前,我校课堂互动大多限于浅表层次,缺少深度的探究、思维的“碰撞”,“矛盾”的激化、情绪的“推动”,课堂缺乏张力,课堂生态不能呈现应有的活力。

可以看出,我校许多教师在实施互动教学过程中,往往不能达到内容和形式的恰当统一,有时甚至只能算徒具形式的。我们分析这种“失真”的互动课堂,就不难探究出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那就是缺乏激活课堂互动的内在动力。

小学语文教研课题内容(小学语文研究课题)

(二)用教学问题驱动教学互动

要想唤醒学生的互动意识,激活学生的互动状态,达到互动教学应有的效果,就有必要将教学内容转化为教学问题,让教学过程成为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互动过程。

1.合理设置教学问题

(1)注重问题的信度。要将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问题化 ,就要求教师所设置的教学问题必须是“真”问题。所谓“真”问题,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合作才能解决的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的问题。它既要有鲜明的科学性 ,又要体现较高的准确度 ,即要有“信度”。

(2)设计问题的坡度。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和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 ,合理地设计出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已知到未知的前后关联的一个个、一组组问题 ,才能使教师的提问达到预期的目的。

(3)把握问题的难度。教师设计问题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认真考量 。提出的问题太过浅显 ,不容易激发学生兴趣 ,不能反映思维深度 ; 提出的问题太过超前、偏难、偏深又会使学生不知所云,难以形成思维的力度。因此,尽量使每一个问题既能让学生“跳一跳 ”又能让他摘到“桃子 ” ,使他们体会到智力活动的愉悦和成功带来的满足 。

(4)找准问题的角度。提问的角度不同 ,激发学生思考的效果也不会相同。教师设置问题时 ,应从不同角度力求新颖 ,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

2.从问题设置到问题解决

科学合理的问题设计仅仅是一个良好的开端,要让设计的问题变为课堂教学中解决问题的过程,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设问注重生活化。生活是知识的源泉 ,因此课堂设问要密切联系实际 ,把书本知识跟生活实际、自然现象紧密联系起来 ,并运用科学理论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这样才能使一些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充满生活气息 ,学生才能在贴近生活的现实体验中获得较完整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

(2)提问注重启发性。启发式提问,主要是给学生指出思考问题的角度、方向和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通过启发提问 ,启发学生的联想 ,活跃学生的思维。

(3)释疑注重探究性。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不仅与问题设计密切相关,更与问题的解决密切相连。注重探究的释疑过程,更能让学生养成积极思考、善于思考的习惯,更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小学语文教研课题内容(小学语文研究课题)

(三)用教学目标统摄教学问题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核心与灵魂,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去设计,去实施,去考评;换言之,包括以问题驱动课堂互动在内的一切教学策略都必须在教学目标的统领之下实施。

1. 确立教学目标的依据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的确立是非常关键的一环,它在教学活动中处于核心位置,既是教学的出发点又是教学的落脚点。

既然如此,确立教学目标的依据有哪些?

首先是课程标准。课程标准规定了学科教学的目的、任务、内容及基本要求,它是编写教材、开展教学、评价教学的依据,必然地,它也就成了制订教学目标的依据:一方面,我们编制的所有目标不应当“超标”;另一方面,全部目标的合成,也不能低于标准的总体要求。

其次是学生实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脱离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是没有任何实用价值的。我们在确立教学目标时,必须充分考虑学生年龄结构的特点、认知能力的差异和学习能力的强弱。既要重视整体需求,又要考虑个体差别;既要重视班级总体学习目标,又考虑学生个体发展目标。

再次是教学内容。不同学科、不同教材具有不同的特点,同样,不同的教学内容也会有不同的教学要求。要吃透教材,把握编者意图,按照编者思路去设计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去定位教学目标。

2.确立教学目标的原则

科学性原则。依据课程标准,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知识学习和能力训练,制定出科学的教学目标,从而避免盲目性。

整体性原则。依据教学内容,从学科教学的整体要求出发,力求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使学科教学整体目标保持一致,从而避免随意性。

准确性原则。教师必须依据学生实际,确立适度、恰当、精准的教学目标。既要有全体学生都能达到的普通性目标,又要有优生能做到的发展性目标。

可测性原则。教学目标要简明、具体、易操作、易检测,充分考虑教学目标实现及教学效果达成的可检测性,做到指向明确、层级分明、要求具体。

3.我校教师确立教学目标时存在的问题

(1)教学目标意识不强。教学设计时注重教学流程,忽略对教学目标的反复推敲和准确定位;课堂教学时重视每个教学环节任务的落实,忽略教学目标的核心地位;课堂互动时注重互动策略运用,忽略教学目标引领作用以致互动环节脱离教学目标;教学评价时常常停留在教学方法、课堂结构、教学手段的层面上,往往忽略教学方式选择、教学环节设置、教学手段运用的指向性是否明确(即教学目标是否科学、合理、明确)。调查表明,我校教师中,教学目标意识强,能熟练运用课标、能深入钻研教材、能及时掌握学情、能准确定位教学目标的不到11%;教学目标明确,能运用课标、能熟悉教材、能重视学情并较能准确定位教学目标的占13%;有目标意识,能钻研课标、能熟悉教材、能考虑学情因素的占16%;目标意识模糊,但能了解课标、较能熟悉教材、较能掌握学情的占41%;目标意识淡漠,未能充分解读课标、教材不熟悉、学情调查不到位的占19%。从以上调查不难看出,我校重视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目标、能准确定位教学目标的教师不到一半,因此,形成课堂结构松散、教学活动随意、师生互动浅表化、教学效率不高、质量提升不快的现象就不足为奇了。

(2)教学目标不全面。许多教师确立的教学目标,不能反映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不能体现学生多元发展的需要。视野狭窄,指向单一,只重视知识目标,忽略学生操作、能力、情感、态度、意识、精神等方面的培养目标。

(3)教学目标不具体。教师确立教学目标时,缺乏对课标、教材、学生深入研究和了解,不能根据当下教学实际细化总体目标,呈现模糊性,缺乏操作性。

(4)教学目标无重点。部分教师确立教学目标时,虽能做到明确具体,但由于对现阶段教学目标的重点把握不准,以致患得患失,面面俱到,缺乏重点。

(5)教学目标难易失度。教师确立教学目标时,设定的难易程度应取决于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目标太高,学生经过努力达不到,会使学生产生畏学心理,丧失信心;目标过低,学生的学习毫无压力,起不到激励作用。我校部分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对所教班级学生群体学习水平缺乏应有的了解和科学的分析,凭主观臆断,导致难易失衡,影响教学效果。

(6)教学目标缺乏可检测性。部分教师确立教学目标时,不能清楚地意识到它们将用于编制检测项目,以致教学目标笼统、含糊、冗长、不符合要求,缺乏可测性(笔试、口试、动作测验、心理测验等)。

(7)教学目标缺乏延展性。一方面,由于有的教师不明白统一的教学目标所规定的只是所有学生应达到的统一要求,因而确立教学目标时未能区别不同水平的学生;另一方面,由于不明确教学还应有一些隐式目标或预期目标(教案设计时可用“愿意……”“乐于……”“能坚持……”等词语表述的便为隐式目标),因而设定教学目标时缺乏灵活性和延展性。

(8)教学目标缺乏延续性。如果说教学目标的延展性是教师确立教学目标时立足对学生思维空间的拓展,那么教学目标延续性就是在教学目标确立时注重整体性、序列性和前后关联性。我们知道,每个阶段的教学目标都是课程目标的组成部分,为了保证课程目标的最终实现,各阶段目标前后的勾连是十分必要的。这就要求教师对各阶段教学目标进行分析和设计,对各类教学目标进行综合统筹。然而,不少教师确立教学目标时,未充分重视教学目标的这种延续性,以致课堂教学显得盲目随意,课堂效率和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小学语文教研课题内容(小学语文研究课题)

二、课题的界定

(一)关键词的界定

1.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师在教学时为使学生达到相应学习水平,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教材内容、学生学习能力等情况制定的可供检测的教与学的标准。它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既包括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要求,也包括学习思考、解决问题以及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

2.“问题”教学:问题教学即问题教学法,就是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线索并把这一线索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首先围绕教学目标提出问题或激励学生发现问题,并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参与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全班交流、师生对话,以求理解问题、讨论问题、分析问题,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3.互动教学:互动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促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多向交流,在彼此包容、倾听、接纳的基础上,通过不同观点碰撞交融以激发教学双方主动性,从而达到更佳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为达到课堂教学有效互动的目的,就应建立一套与之相适应的互动教学策略,即在互动教学过程中,为完成特定的目标,依据教学的主客观条件,在教学活动程序、互动教学形式、互动教学方法和互动教学媒体等方面总体考虑的教学策略。

4.“目标·问题·互动”教学策略:所谓“目标·问题·互动”教学策略,即是指以教学目标为引领、教学问题为驱动、教学互动为手段的教学策略。该教学策略力图解决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师生怎样“动”、师生靠什么“动”以及师生向什么方向“动”等一系列问题。

(二)研究的目标

1.解决教学“为了谁”这一核心问题。牢固树立目标意识,引导教师严格遵循“教师怎样教,学生怎样学,师生怎样动”必须服从教学目标这个总的原则。

2.科学、准确、合理制定教学目标,探索优化教学目标的运用策略。

3.探索教学目标引领下的以问题驱动为手段的课堂互动方式和互动策略。

(三)研究内容

1.引导教师深入领会课标,钻研教材,分析学情,增强实施互动教学的针对性。

2.教学目标问题化。教学问题要能反映教学目标,问题设置要简单、明了。

3.以教学目标引领包括课堂互动在内的教学策略,使互动教学更有目的性和实效性。

4.探索“目标·问题·互动”教学策略及互动课堂模式。

小学语文教研课题内容(小学语文研究课题)

三、研究设计

(一)探明“目标·问题·互动”教学策略涉及的基本理念

1.以“生本”理念为核心理念。首先,要求教师有“对象”意识,要在教学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教学思想。其次,要求教师有“全人”概念,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或某一学科的发展。

2.以素质教育为首要目标。要牢固树立这样一个意识,素质教育效率的高低不是取决于教学内容的多少,而是决定于单位时间内学生学习效果的优劣。

(二)探讨“目标·问题·互动”教学策略引领下的课堂互动方式

1.从互动主体看,一是人本之间的互动(包括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互动),二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包括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2.从参与对象看,课前应以“师——师”和“生——本”互动为主,课中应以“师——生”和“生——生”互动为主,课后应以“生——本”互动和“师——生”互动为主。

3.从活动呈现方式看,有动态互动、静态互动、显性互动和内隐互动。

4.从教学互动的活动空间看,有课内互动和课外互动。

5.从活动时间看,有即时互动、继时互动和超前互动。

6.从互动效果看,有无效互动、低效互动、有效互动、高效互动。

7.从具体手段看,“生——本”互动有阅读理解、感知感悟、查找资料等,“生——生”互动有交流、讨论、辩论、竞赛、评价等,“师——生”互动有点拨、反馈、检测、作业、评阅、评价等。

(三)探究“目标·问题·互动”教学策略引领下互动课堂基本特征

1.探究“目标·问题·互动”教学策略引领下课堂形态、课堂结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应具备的特点。

2.探究“目标·问题·互动”教学策略引领下的互动课堂在教师、学生、文本、教学资源、教学辅助手段等方面必备的要素,以及以“生——本”互动为主要形式的前置学习、以“生——生”互动为主要形式的小组合作和全班交流、以“师——生”互动为主要形式的教师点拨的互动课堂的基本环节。

3.探究互动课堂在新课改“知识技能、方法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上应达到的效果。

4.探究互动课堂教与学的多边互动具体呈现方式,如阅读理解、查阅资料、讨论交流、小组竞赛、评价反馈、抢答辩论、师生合作、同伴互助等。

5.探究互动方式的选择与学情、教情、学科、课型、内容以及教师教学风格之间存在的内在关联。

6.探究不同学情、教情、学科、课型、内容及教师不同教学风格背景下,教师启动课堂互动的最佳方案。

7.探究在“目标·问题·互动”教学策略引领下实施互动教学时,教师对学生参与状态、参与度、参与面及研讨核心问题的广度、深度、精度、检测方式应进行的调控机制。

小学语文教研课题内容(小学语文研究课题)

(四)探索“目标·问题·互动”教学策略引领下互动课堂基本环节

1.展示教学目标。上课伊始,教师就应展示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目标,这是教学活动的着眼点和出发点。

2.出示教学问题。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设置教学问题,并在互动教学开始时予以展示,这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下一阶段的教学互动奠定坚实的基础。

3.教师巧妙启动。学生的“动”是以教师的启动为先导。在课堂互动开始时,教师应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或提纲挈领地向学生展示学习目标,或提供阅读材料,或对学生提出相关要求,或建立学生高效的互动组织形式,为互动课堂教学与学生思维拓展创造有利条件。

4.学生自主探究。任何学科的教学都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呈阶梯状推进的教学计划。课堂互动更应如此,教师提出学习要求后,可首先安排学生自主学习,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为下一环节的“教”“学”互动奠定坚实基础。

5.开展小组合作。在学生自主探究并获取初步感知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学习活动。学习小组讨论和汇报自主学习情况的时间应控制在相应时间内。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巡视和参与,有效发挥主导作用,既不能包办代替,又不能放任自流。这种学生自学和生生互动的模式,能够促进学生间形成团结协作、相互赶超的良好氛围。

6.进行全班交流。教师是组际交流的策划者和组织者,在组际交流、讨论、释疑过程中,教师应掌控好学生的讨论方向,紧扣教学目标,突出本课内容重难点,强化能力训练。

7.开展师生对话。课堂互动的最高境界,是师生站在“相似”的思维原点上,以平等的身份交流探讨,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达到求得真知的境界,实现共同成长的目标。

8.进行互动评价。互动教学中,离不开多边互动之后的课堂评价。教师对学生个体或学习小组的动因激发、互动状态、互动涉及的人数与涵盖面、互动目标达成等情况,都应建立相应的评价机制和评价量标,这样才能让课堂互动规范化、常态化。

(五)探析“目标·问题·互动”教学策略与其他教学策略的关系

其中包括课堂互动与课堂活动的关系,课堂互动与学生主体的关系,课堂互动与教师主导作用的关系,课堂互动与教学评价的关系,课堂互动与教学预设及生成的关系,教学互动与构建和谐课堂的关系等。

(六) 探求“目标·问题·互动”教学的优化策略

1.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为先导,以问题为核心,以问题为主线;教学内容问题化,问题设计情境化,情境创设生活化;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梳理问题、剖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牢牢记住一句话:问题是课堂互动的动力之源。

2.指导自主学习。学生互动欲望的触发,全因他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感触、有所收获,并由此产生强烈的表达欲望、交流欲望、自我展示的欲望。因此,自主学习是课堂互动的基础。

3.关注动态生成。在互动教学实践中,往往有超常的灵感、瞬间的顿悟、惊人地发现、鲜活的思想在某个不经意的时间节点上迸发,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预设的基础上,敏锐感知、充分重视、科学引导课堂互动中的动态生成,把它当做最可宝贵的教学资源,而不是漠视它,抛弃它,扼杀它。

4.注重评价激励。公平、合理、适时、精准的课堂评价是激励学生不断参与互动过程、不断提升互动效果的手段,互动教学中科学评价机制的建立是互动课堂赖以长期推进的关键。

(七)探寻“目标·问题·互动”教学策略研究的创新点

1.以教学目标为引领。在教学目标引领下开展课堂教学互动策略研究,解决教学互动的指向问题,增强教学互动的目的性和方向性。

2.以教学问题为驱动。将教学内容问题化,以问题激发学生思维,激活学生状态,激励多边互动,增强教学互动的内在驱动力。

3.以教学互动为手段。从实用性和实效性出发,追求教学目标引领下的互动的真实性。让教学互动成为既有形式又有内容、既有学生外在状态又有学生内在收益、既有教师课前预设又有学生随机生成的真实互动。

小学语文教研课题内容(小学语文研究课题)

四、研究对象、方法

(一)研究对象

1.参研对象:**中学全体教师。

2.实施对象:**中学所有班级、所有学科。

3.关注对象:与本课题有关的所有课堂教学现象。

(二)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过程即研究,这是本课题实施的主要方法。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边实践,边探索,边检验,边完善,边归纳,边总结,把研究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最终形成一套较为科学实用的课堂教学互动策略体系。

2.调查法:不仅调查课题实施之初各学科教学现状、课堂互动情况、师生认知度及其它制约因素,还要对研究过程中及课题实施后“教”与“学”的状况进行详细的跟踪调查。

3.个案研究法:要求研究者主要从本学科出发,针对某一课例、某一教学阶段或者是某一学生的某个发展阶段进行个案研究,最终提炼出能体现共性的结论。

4.经验总结法:全面总结本课题实施过程中的经验,提炼理论成果和技术成果,推进教学目标引领下的互动教学。

五、研究周期与步骤

(一)预研阶段(20**年6月-20**年1月)

1.开展调研。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课例分析以及课堂教学随机抽查等形式,对课堂教学现状作详细调查,积累调查信息,撰写成调研报告。

2.准备工作。精心挑选与组建研究队伍,收集资料、整理并编撰成册,加强教师培训、强化理论学习,明确研究思路。

3.申报立项。撰写研究方案,制定研究计划,填报相关表册,在领导、专家指导下完成申报立项工作。

4.撰写开题报告,拟定实施计划,聘请专家指导。

5.举办开题会议。

(二)研究阶段(20**年2月-20**年12月)

1.全面实施课题计划。

2.设立子课题,建立子课题研究小组。

3.定期召开课题会议,总结前一阶段工作,布置后一阶段任务。

4.参研人员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落实课题要求,运用互动策略,构建互动课堂,改进教学方式,改变课堂形态,探索互动课堂基本模式。

5.定期进行课题总结,撰写案例分析,交流经验,整体推进。

6.进行个案研究与行动研究,完成中期实验报告,以教学论文的形式呈现课题研究的初步成果。

7.聘请专家到校指导,确保课题有序推进,顺利完成课题研究任务。

(三)总结阶段(20**年1月—20**年7月)

进行研究结论的最终论证(结题),组织专家鉴定会,全面推出研究成果,并做好一定范围内的推广普及工作。

小学语文教研课题内容(小学语文研究课题)

六、预期成果

(一)成果内容

1.认识成果

(1)形成科学的教学观。进一步明确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教学核心目标这一宗旨,让一切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策略服务于教学目标。

(2)形成科学的互动观。目标引领是教学互动的核心价值取向,问题驱动是教学互动的动力之源。

(3)探索互动教学基本原则。这些原则包括目标引领,问题驱动,情境创设,全员参与,全程可控,激励评价等。

2.操作成果

(1)科学制订教学目标。在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实践时,按照科学性、整体性、序列性、准确性等原则,制定科学合理、准确明了的教学目标。

(2)形成在“目标·问题·互动”教学策略统领下的互动课堂的操作策略。

(二)成果形式

1.《农村初中“目标·问题·互动”教学策略研究报告》。

2.《**县**中学教师案例集》或音像资料。

3.《**县**中学教师论文集》。

(三)研究效益

1.在教学目标引领下,在指向明确、过程真实的教学互动背景中,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互动的主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思辨能力,激活学生探究状态,培养学生综合学习的能力。

2.提高教师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和在教学目标引领下开展互动教学的能力,让广大教师在本课题研究中改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讲求课堂效率、提高执教能力。

3.改进学校教学管理。通过本课题研究,推动我校建立良好的教学决策和教学管理机制。第一,加强制度建设。比照“目标·问题·互动”教学策略的要求,认真梳理现行教学管理制度,通过增、删、并、改等方式,形成一套较为规范、便于操作、精细实用的管理制度。第二,整合从互动教学实践中得出的互动策略,用于学校管理,建立学校管理的互动机制,然后反观教学,进一步提升我校实施互动教学的水平。

4.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在互动教学过程中,交给学生充分自由的思考与活动空间,在多边互动中拓宽视野、获得知识、培养能力、丰富体验,让学生主动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学习技能和情感世界,从而全面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

小学语文教研课题内容(小学语文研究课题)

七、保证措施

(一)组织保证

1.课题指导组:

组 长:***(研究员、**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四川省教科所科研管理室主任)

副组长:**(四川省特级教师、四川省教科所科研管理室副主任)

成 员:***……

2.课题领导组:

组 长 **(校长)。负责全面工作,协调内外关系,落实经费保障,确保课题实施。

副组长 ***(分管教学副校长)。召集课题会议,分配研究任务,督查研究过程,负责课题实施中“互动课堂教学”教学实践部分的相关工作和开题、结题及大型课题研讨活动。

***(教科室主任)。收集、整理、汇编课题实施过程中的相关资料,编印学习材料,负责申报立项,制订实施方案,落实研究计划,起草开题报告。安排、检查各教研组、学科组研究活动,完成课题年报,总结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

成 员 ***…… 年级组长 教研组长 学科组长

3.课题实施组 :

语文组 ***(语文教研组长)***……

数学组 *** (数学教研组长)***……

英语组 ***(英语教研组长)***……

理化生组 ***(理化生教研组长)***……

政史地组 ***(政史地教研组长)***……

艺体组 ***(艺体教研组长)***……

(二)经费保证

学校将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及时投入相应数额的资金,保证课题研究顺利实施。

(三)措施保证

1.成立机构,组建队伍,分工协作,从人员组织上确保课题实施。

2.加强学习,开展培训,锻炼队伍,从研究能力上提供有力保证。

3.增补条例,完善制度,落实考核,从激励机制上推动课题研究。

4.搜集素材,整理资料,制定方案,从课题计划上明确阶段任务。

5.专家指导,外出考察,内部交流,从研究层次上提高实施效果。

6.问卷调查,师生访谈,课堂调研,从教学实践中提炼研究成果。

7.定期汇报,全程监控,有序实施,从研究程序上规范研究行为。

(四)制度保证

进一步完善《**中学教育科研条例》、《**中学课题研究管理办法》,将课题研究纳入教师教育科研考核,与评优评先晋职晋级挂钩。实行定期汇报交流制度,两周举行一次课题研讨会,组织课题组成员对课题实施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交流探讨,提出改进意见;每周举行一次教研组、学科组活动,专题研讨本课题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情况。


参考文献:

《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1993年)

《义务教育法》 2006年

《教育理论与实践》杂志2011年第五期

《全球教育展望》2010年第十期

《现代中小学教育》2011年第六期

《教育参考》2012年第四期

《现代中小学教育》2011年03期

《教师》2009第15期

东北师范大学何婧 2003 年《“自习自研、师生互动”教学策略在物理教学中的实践研究》,硕士毕业论文。

内蒙古师范大学张桂芹 2004《 初中地理“双体互动”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福建师范大学黄锦亮 ,2003《初中英语互动教学模式》。

《人民教育》(2013年第20期-24期)

《才智》(2012年第3期)

来源∣剑阁县教育科学研究室

编审∣教研内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