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个帖子,劈面就说:教育大变革的时代将要来临,不过很长一段时间将是体现在学术方面的。具体看看,该帖提出一个框架(因为尚未有实际模型出现,所以只能先提出一个设想):教育将进入这样一个时代,人们会选择自己的教育,简单说就是百家争鸣。
如果人人都可以选择自己的教育,那么,定制教育的时代就来临了。
在定制教育时代,语文教学会怎么样呢?根据人们的需求,学习语文,届时的目的可能有:1、考试使用;2、提高自身修养;3、个人兴趣爱好;4、工作或生活需要。如此一来,语文教学也将面临不同程度的分工,因为想要一个人同时满足人们不同的需求,几乎是不可能的(而现在,多数教师都被迫在以一人之力来满足多人的不同需求)。所以,分工和细化,将是定制教育时代,语文教学的必然趋势。以上面的设想模型进行展开,那么,语文教学工作者将分为:1、应试型;2、学术型;3、文友型;4、生活型。这几类工作者具体做些什么,目前还不得而知。从大范围来说,则可以初步预测一下。
1、考试型语文教育工作者。这类语文教师,面对的需求群体,主要是以参加考试为目标的各种“学霸”。从这个角度来讲,考试型工作者,和目前的语文教师的职能是非常接近的。关键是面对的需求群体,基本是以考试为目标的。这就在教学的过程中,让语文教师在考虑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如何鼓舞学生的士气方面,减轻了许多负担。因为受众,本身就是一群(注意,不是一班里面有十几个。而是整个一班都是这样的学生)学习狂热者,他们以通过努力学习,在考试中获得竞争优势,作为自己的目标。所以,当这样一群人被整合起来后,班级的学习目标清晰而又专一。教师也省却不少“督促学生努力刻苦”方面的时间精力,而可以将主要精力放在常规教学、研究考试动向、测试讲评、应试技巧培训等方面上。因为目标单一,所以更容易集中精力去做,并在实际教学中积累大量的经验。
2、学术型语文教育工作者。这类语文教师,面对的需求群体,应该是小众,是一群可以无视高考制度,而同样有未来前程的群体。这类人对语文学习,更看重其能给自身修养方面带来的裨益。从这个角度来讲,学术型工作者,更类似于像《百家讲坛》中的易中天、王立群等人,是要用自己长期的学术与修养积累,来对受众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就要求,学术型语文教育工作者,本身要有极高的学术造诣、国学修养、思想高度。这类教师,属于稀有资源。如古时的王守仁,现代的陶行知(注意,陶行知主张“生活即教育”,可见他不是一个应试型教育家)。这是一批输出思想的人。而在定制教育时代,这类教师,会成为众里难觅的社会资源。
3、文友型语文教育工作者。这类语文教师,面的的需求群体,同样是小众,同样是不用把学习当做改变自己未来生活的途径的群体。这类人学习语文,目标更简单,纯粹出于个人爱好。因此,文友型语文教育工作者,就不是侧重于“教”,而是侧重于“交流”和“以文会友”了。这种学习氛围,不像教室或课堂,而像魏晋风骨的诗社、竹林七贤的欢宴。这样的教育,无论对教师,还是学生,都是天然快乐的——因为大家都喜欢。没有人做自己喜欢的事,反而愁眉苦脸的。那是什么氛围呢?大约是于是之在《幼学记事》里描述的:刚刚还在厕所边的炉子上烤冷馒头当晚饭;一转身就和教授一起读“菩提树”、“夜莺”之类的诗,而且“教授教得兴奋,学生听得入迷”。当然,对该类型的语文教师,要求也很高。首先,工作者得是一个热爱语文、乐于分享、擅长沟通、喜欢倾听、长于表达的人;其次,情感丰富,而且不拿捏;另外,就是个人要有很深的语文积淀。这类教师,会让人体会到语文的无穷乐趣,并且只做这一件事。
4、生活型语文教育工作者。这类语文教师,面的的需求群体,是因为职业或生活需要,来进行语文学习的人。比如:改行做文秘的、有意当职业作家的。这类人学习语文,就是职业需要,是很实际的生活工具。所以,生活型语文教育工作者,极有可能是兼职来做教育的。也就是说,除了做教师,他还同时又其他谋生的手段或职业(都以语文作为工具的)。该类型的语文教师,知道如何把语文作为工具,在社会上谋生。他会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或资质,教育学生怎么学习职业化的语文知识(或推荐学生去适合自己的教师处学习)。这样,学业结束,不是以毕业证作为终结。而是以开始一份以语文作为工具来谋生的职业,来作为开端。这种教育,相当现实。但再社会上,存在着确实的需求。
目前来说,这个设想模型还是很粗糙。因为,没有人知道,如果定制教育时代真的来临,会出现哪些具体的社会现象以及教育分工。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语文教育的细化和分工,是必然趋势。或许,强调“术业有专攻”,是未来教育的一种进步吧。而语文教育工作者,是否曾在心里,设想过自己未来相应的对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