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民间方言俗语趣谈二十九篇
“狗皮出毛”“包狗皮”“狗不认骨”等
释义:关于和狗关联的俗语较多:包狗皮;狗皮出毛;狗不认骨;狗头不载肉;跟猫食肉,跟狗食沃;等等。过去,人们认为狗是下贱的动物,和狗为伍多为不齿的行为,常用于贬义。
乌伤茶庄
关于“狗”俗语的小故事
提起狗文化,有网友提到小时候听奶奶讲到"包狗皮"的事,不甚明白,让老衲讲讲出处。
关于包狗皮的典故,过去小孩顽皮不听话,大人就拿这个"包狗皮″吓唬:侬个囝囝再不听话,小心陌生人拐了包狗皮……
这是一个悲惨的民间传说:
王家有小王小二,某日离村出去瞎玩,被人贩子盯上,用糖果诱拐了他。
尔后人贩子残忍地活剥了一条母狗狗的皮,把它披粘到王小二身上,永远也揭不下来了……
人贩子转手拐卖到走江湖的马戏团。
每天象训猴一样调教他:小狗学人话,学各种讨巧,搏人眼球。
王家痛失幼子,四处打探王小二的下落行踪无果。有一天,村里来了马戏团:一只猴子一只小狗,随着锣鼓点跳高翘,钻火圈,各种游戏引得围观人群阵阵喝彩:更炫的一幕惊呆了:小狗居然双腿直立端个盘子会讲人话:耍猴的,卖艺的,各位大爷,大叔,大婶行行好,有钱的施个钱场,没钱的捧个人场……”
那稚嫩的童音,让王家夫妇听起来纷外熟悉,这,这不是俺家小二的声音吗?
当小狗狗走到王家夫妇面前,也认出了自己的双亲父母:竟双腿跪下,两眼滚落下泪珠,喊一声:"爹,娘啊……”
场子半晌沉静,当围观群众明白真相:王小二被包狗皮的惨况,全场愤怒了!鞋子,石头,棍捧一齐砸向马戏团老板……
跑江湖的黑心人落荒而逃,王家父子得以重逢喜极而泣。
可这个狗皮牢牢粘在小二身上,又怎样让他变为人形呢?
本文作者季诚御,笔名野鹤
雅趣乌伤
【头条作者简介】:笔名痞支,实名支登成,浙江义乌支氏苗裔,布衣一枚。好文史,《支氏渊源》一书作者;诗书涂鸦,醉茶撩花,乌伤茶庄创始人。本头条作者分类板块标题如:支氏/诗文/旅游/感悟/茶道/文史/生活花絮等等,请亲友爱粉按喜好阅读。头条内容均为作者原创,缘是天意,份在人为,欢迎读者跟帖互动,别忘了点赞,关注哦!谢谢
张岱说:“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痴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
所以魏晋人特别追求“兴趣之美”。
关注“痞支”
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