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看清宫戏,无论大官小官胸前都挂着一块补丁,上面绣着禽兽——好像历代官员的衣服上都有,所以才有了“衣冠禽兽”的说法。而清朝皇帝和王公大臣胸前还多了一些零碎——一种叫朝珠或者佛珠的东西,不禁让人想起一句歇后语:老虎挂念珠,假慈悲。
现在看很多辫子戏,不管官大官小,胸前都挂着一串朝珠,不管是七品八品九品,只要能坐轿子,身上就叮铃啷当地挂着一串朝珠,而事实上他们是没有资格做挂念珠的老虎的——他们只能装一装大尾巴狼,因为清朝规定,这些人是不配挂朝珠的,就像阿Q不配姓赵一样。所以我们别被辫子戏骗了:很多清朝官员根本就没资格“老虎挂念珠假慈悲”。
清朝礼制规定:凡朝珠,王公以下,文职五品、武职四品以上及翰詹、科道、侍卫,公主、福晋以下,五品官命妇以上均得用。以杂宝及诸香为之。礼部主事,太常寺博士、典簿、读祝官、赞礼郎,鸿胪寺鸣赞,光禄寺署正、署丞、典簿,国子监监丞、博士、助教、学正、学录,除在坛庙执事及殿廷侍仪准用,其平时燕处及在公署,仍不得用。
即使是得到了主子的格外开恩,一些不够品级的官员可以在祭祀的时候戴朝珠,但是装完大尾巴狼就得摘下来,平时是不允许戴的,否则就是僭越,是要被剥去官服甚至砍掉脑袋的。
回到正题,咱们还是来说说他们为什么要戴朝珠。清朝戴朝珠,这要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说起。
大家知道,大明辽东总兵李成梁家奴出身的努尔哈赤,曾经是以穿大明武将官服为荣的,所谓的“十三副遗甲”,其实也是明军制式装备。而到了皇太极改“金(史称后金)”为“清”,在崇德二年,也就是1637年,下了一道命令,而清朝官员穿马褂戴朝珠,就来自于皇太极这道很打祖宗脸的命令。
皇太极在命令中说:当年金熙宗完颜亶和海陵王完颜亮开始改穿汉人衣冠是不对的(后金号称是金人后裔,皇太极这话等于打祖宗的脸),现在咱们这些从林子里挖人参采榛子打黑瞎子傻狍子的人,都靠骑射吃饭,穿峨冠博带的汉服不方便。再说咱们已经建立大清了,如果还穿着汉人衣服,显得不伦不类,所以以后只要是去打仗、打猎,一定要恢复金国时期的装束,平常的日子,爱穿啥穿啥——这个规矩子孙后代不允许更改(使后世子孙勿轻变弃祖制)。
其实所谓的“剃发易服”,也是孙之獬等人的“二八月乱穿衣”,因为包括爱新觉罗家在内的清人也不知道自己该穿啥样的衣服算正统,直到乾隆三十七年,三通馆还在抱怨他们的“史料”“于辽、金、元各代冠服之制,叙载未能明晰。”而且乾隆也承认:辽、金、元三朝衣冠,只有一开始是遵循了本来的骑射习俗,后来也都改成了用汉唐样式。这样逐渐演变了若干年因革次第,原非出於一时),就越改越不像话了(一再世辄改衣冠,尽去其纯朴素风)。
最后乾隆手下的一帮马屁精才制定了严格的朝服制度,这其中就包括朝珠的形制和数量,其中皇帝的朝珠才可以用东珠一百零八颗,大殿的时候用佛头、记念、背云、大小坠杂饰,祀天以青金石为饰,祀地珠用蜜珀,朝日用珊瑚,夕月用绿松石,如果大臣们戴错了朝珠,轻则当场训斥降职罚俸,重则免官斩首诛灭九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