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查知识网

用有如有如有如有如造句(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

发布者:陈原
导读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出自《道德经》第十五章,意思是,他纯朴厚道啊,好像没有经过加工的原料;他旷远豁达啊,好像深幽的山谷;他浑厚宽容,好像不清的浊水。曾仕强先生解读“敦兮其若朴,渊兮其若

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出自《道德经》第十五章,意思是,他纯朴厚道啊,好像没有经过加工的原料;他旷远豁达啊,好像深幽的山谷;他浑厚宽容,好像不清的浊水。

曾仕强先生解读

“敦兮其若朴,渊兮其若谷”。这两句话是讲玄。“敦”,是敦厚。“朴”,是没有经过雕刻的原木。凡是没有经过人工改造的素材,都叫朴。我们说这个人很朴素,就是说他是“素材”,今天叫素人,素人就是没有社会经验的人。“敦兮其若朴”,好像从来没有见过世面那么朴素。

渊兮其若谷”,“渊”,是很深的意思。“其若谷”,好像空旷的山谷。这个渊够深,够大,够广,容得下万物。我们常常讲某人虚怀若谷,就是说这个人的胸怀像谷一样宽广,可以容纳所有的事情。其实,我们做人不能太计较小的事情,讲过就算了,不要老放在心里头变成疙瘩,这就叫玄。

“混兮其若浊”,这句话是讲通。“混”,是混而为一的意思。因为混而为一,所以不可捉摸。不可捉摸,就是浊。那怎么办呢?水越摇越浊,越急越没有办法,越可能徒劳无功。所以,你的心先静下来,水也跟着安静下来,这是有感应的,自然就澄清了。

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

傅佩荣先生解读

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醇厚实在啊,有如未经雕琢的木头;空旷开阔啊,有如幽静的山谷;混同一切啊,有如浑浊的河水。

敦兮其若朴,你要“醇厚实在,有如未经雕琢的木头”。老子多次使用“朴”这个字,就是树木砍下来之后成为木头了,但是你还没有决定怎么去利用它:做桌子椅子呢?还是雕刻成为特定的东西呢?代表它有无限的可能性。代表老子重视纯朴的状态,不需要刻意表现任何特色的。

旷兮其若谷,空旷开阔啊,有如幽静的山谷。“山谷”出现了。我们记得“谷神不死,是谓玄牝”,老子对于幽静的山谷也非常欣赏。

所以这两句提到了原始的木头和幽静的山谷这两方面,代表你要保持自然的、最初的状态。

混兮其若浊,“混同一切,有如浑浊的河水”。黄河是浑浊的,里面什么都有,分辨不出来什么是什么,一切都混在一起。《老子》里面出现了“混而为一”,“混兮其若浊”,“有物混成”,这是老子对于“道”的一种描述。

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

南怀瑾先生解读

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浑兮其若浊。

“敦兮其若朴”,一个修道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也要非常厚道老实,朴实不夸。像一块石头,虽然里面藏有一块上好宝玉,或者金刚钻一类的东西,但没有敲开以前,别人不晓得里面竟有无价之宝。表面看来,只是一个很粗陋的石块。或者有如一块沾满灰泥,其貌不扬的木头,殊不知把它外层的杂物一拨开来,便是一块可供雕刻的上等楠木,乃至更高贵、更难得的沉香木。若是不拨开来看,根本无法一窥究竟。

旷兮其若谷”,则是比喻思想的豁达、空灵。修道有成的人,脑子是非常清明空灵的。如同山谷一样,空空洞洞,到山谷里一叫,就有回声,反应很灵敏。为什么一个有智慧的人反应会那么灵敏?因为他的心境永远保持在空灵无着之中。

心境不空的人,便如庄子所说:“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整个心都被蓬茅塞死了,等于现在骂人的话:“你的脑子是水泥做的,怎么那样不通窍。”整天迷迷糊糊,莫名其妙,岂不糟糕!心中不应被蓬茅堵住,而应海阔天空,空旷得纤尘不染。道家讲“清虚”,佛家讲“空”,空到极点,清虚到极点,这时候的智慧自然高远,反应也就灵敏。

浑兮其若浊。其实,有道的人是不容易看出来的。老子在上面已说过:“和其光,同其尘。”表面上给人看起来像个“混公”,大混蛋一个,“浑兮其若浊”,昏头昏脑,浑浑噩噩,好像什么都不懂。因为真正有道之士,用不着刻意表示自己有道,自己以为了不起。用不着装模作样,故作姿态。本来就很平凡,平凡到混混浊浊,没人识得。这是修道的一个阶段。

一个修道有成的人,是难以用语言文字去界定他,从哪一方面来讲,都没有障碍。像个虚体的圆球,没有轮廓,却是面面俱到,相互涵摄。彻底而言,即是佛家所言“圆融无碍”。成了道的人,自然圆满融会,贯通一切,四通八达,了无障碍。而其外相正是“混兮其若浊”,和我们这个混浊的世界上一群浑浑噩噩的人们,并无两样。

《道德经》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