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查知识网

韦博文(广州市韦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发布者:金龙远
导读引语冻僵文字的消息今兹,正在键盘敲打驰骋。倏然,接到前辈、老师,以及我省知名艺术大家,笔者的老朋友韦博文先生逝世的讣告,有些惊呆……随之,心乱起来,似乎有寒流袭来,思维冻


韦博文(广州市韦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西部黄河·人物故事会系列)


引语:冻僵文字的消息

今兹,正在键盘敲打驰骋。倏然,接到前辈、老师,以及我省知名艺术大家,笔者的老朋友韦博文先生逝世的讣告,有些惊呆……随之,心乱起来,似乎有寒流袭来,思维冻僵了,键盘被冰封,原本欢快的敲打声乍然熄却了……本想亲自前往吊唁,但没赶上顺车。于是,决定写一些文字来纪念先生。先生乃陇上油画大家,油画属于西洋舶来之艺术,深层的理念,笔者不甚懂,然,先生的油画大作,笔者却能读懂……

有一副《雪墒》的画,笔者印象深刻。先生用大团大团的色彩在堆砌一种意境:大片厚重的雪,包围、围裹着一堆枯黄的、竖立着的玉米杆儿,靖远人将其叫做:包谷杆子。天空灰蒙蒙的,周边没有人,也没有动物,只有一辆破架子车……

韦博文(广州市韦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韦博文画作:《雪墒》


这样的画面,却给人传导来很强的画外音。即,雪滋育了庄稼,庄稼又滋养着人和动物,乃至这个世界的繁旖……总之,画外的故事,足够你遐想无限……先生类似的画作还有很多。这就是大艺术家给人的启悟,画作所产生的精神力量吧……

先生在用浓重的色块描述这个世界,尤其饱含着其对西部黄河文化,边塞文化,西部人生的理解、信息,等等。笔者亦然,先生与笔者创作的题材取向高度一致,只是,我所用的武器是一支秃笔罢了……

回顾过去,笔者曾与先生多有交集、互动,先生的文采斐然,文字著述也甚多,且有深度。下面,笔者悉心搜集了一组与韦博文先生交集、互动的小故事,于此推出,以飨读者。也算是对先生的一种最好的纪念吧……


韦博文故事之一:靖远筏子客洮河上救画家命

韦博文先生,生于1943年,靖远平堡人。系中美协会员,甘肃省第三届美协副主席,兰州画院前院长。为靖远籍有声望之大艺术家也。其画风西部风格浓郁,黄河文化色彩鲜明。韦院长亦系黄河文化热心传播者也。不过,他所用武器,乃油画之笔也……

韦院长曾言,兰州画院著名油画家余国纲先生,浙江宁波人,毕业于华东高等艺专,师从刘海粟。1953年扎根甘肃,为我省颇有影响力之大画家。

余国纲先生的父亲是旧时中国银行的副经理,家庭出身优渥,他能生活在西北实属不易。

话说,1958年,余国纲先生在洮河采风、写生,不慎掉进洮河急流的冰凌中,时值严寒酷冬,情势危急……忽有一筏子客将筏子置入河中施救……余国纲先生于此幸运得救。问之救命恩人,乃是靖远筏子客也,遂顿首敬谢不敏。

原来,筏子客系靖远而来修洮河的民工,曾在黄河上驾筏驰驱,水性颇好,是故,敢于下水救人。否则,画家命休也。

修洮河,1958年是甘肃一项大工程,曾影响到千家万户,甚至很多艺术家……由于太超越当时科技实力,不切实际,单凭热情,以及人力,蛮干之,不久黯然下马。徒劳民伤财耳。后世论此,蠢举也。

余国纲先生,由于系靖远人救其命,故,此后一生非常感激、敬重靖远人!

笔者曾私下问之韦院长:此民工谁也?可考否?韦院长答:否!

笔者遂甚憾之。笔者近年志趣,在于搜集方域内奇闻异趣故事,以及传奇人物事迹,即不得之民工其详,遂作罢。

韦博文(广州市韦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1989年韦博文在乌金峡大浪险滩写生)


韦博文故事之二:陈家拜筏子客救大画家命

韦博文院长所述,靖远筏子客曾在洮河救过大画家余国纲先生之命一事,笔者一直萦绕于心,经笔者不断孜孜求索与挖掘,近日,终于揭晓了这一谜底……读下面一则小故事,即知之。

——题记

1958年修洮河,糜滩陈家拜去了二十几人,皆为筏子客,名之曰:皮筏组。组长是陈旭。皮筏组的主要任务是在洮河上,为两岸各工地运送生活用品,诸如面粉、蔬菜、馒头等等。间或,因工程需要摆渡相关人员往来洮河之上。或者,运送一些工程工具,等等。陈家拜皮筏组的成员,记得名字的有:陈孝、陈振武、陈振伦、陈振先、陈振银……等,由于皮筏组的工作卓有成效,为洮河大会战作出突出贡献,工程指挥部特意为之颁发旌旗一面,通令嘉奖。当年,整个皮筏组20几个成员曾簇拥着这面旌旗在洮河岸边留影……其中位居前面最中间举着旌旗的小伙子,就是陈振同老师的胞兄——陈振银先生。

韦博文(广州市韦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当年陈家拜筏子客获旌旗合影照,此为局部。当时参与合影者有20多人。左为组长陈旭,中为陈振银,右为陈孝。旌旗内容,已不可知。大概为“先锋模范”之类。

笔者曾亲自采访皮筏组目前唯一存世者陈振银老先生,今年86岁,以及皮筏组组长陈旭的儿子,78岁的陈振鹏先生,他们都证实,陈家拜皮筏组在整个洮河上具有唯一性。除此,绝无第二个类似组织存在。故,当年救那位大画家命的筏子客,就是陈家拜人无疑。只是年代久远,20几个筏子客当中,究竟是谁碰巧施救,已不可确考。在筏子客看来,洮河乃平缓小河也,从这样的河流上救一个人上岸,小事一桩也,不值得夸耀……如此一来,救人英雄,以致埋没姓名。

韦博文(广州市韦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陈振银(右)、陈振同兄弟合影于陈家拜老宅



韦博文故事之三:平堡禁大烟与第一次跑汽车

韦博文先生言:1949年春,靖远种烟又起高潮,临洮专员何世英来平堡禁烟(乡志有简介)。我记得在渡口一辆吉普车从船上开下来,小学生们夹道欢迎。这是平堡大路上第一次跑汽车,很新鲜。何专员在城隍庙戏台发表了禁烟讲话,随即家家户户将烟苗全破了,复种上小麦,结果,夏天麦田里,麦子长得欢,星星点点的各色大烟也长得欢。麦子里掺杂着无数的大烟骨朵,却是独特的一景……此情此景,须警钟长鸣!

1949年,我当时六七岁,孩子们玩耍时,用麦芒在大烟的光滑骨朵上划开一道印痕,白色烟浆就渗出来了……这一印象极为深刻,至今难忘。

韦博文(广州市韦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韦博文故事之四:靖远罗家湾苦水河桥梁1958落成纪事

韦博文言:1958年,靖远罗家湾苦水河公路大桥落成典礼,为当时靖远大事件。靖远一中曾组织学生参观之,当年作为学生的他,曾亲眼目睹过河心打柱浇筑桥墩的施工过程。另外,靖远苦水河大桥1958年建成,彻底结束了人畜车辆蹚碱水污泥过河的困境。参观时,听讲解员说,此桥建设共投资十六万元……靖远人口当时十六万,平均每人一元,时人以为此乃天文数字也。故,印象很深。

笔者查阅康熙版《靖远卫志》,第23页有这样的记载:苦水河桥,在卫北三里。明正统三年(1438),都指挥房贵建。后废……这段历史确切资料表明,早在距今582年前,靖远段祖厉河上就有过桥梁。系由房贵主持所建。不过,按照在“卫北三里”的位置判断,当时的桥,不在现在的位置,而在城池西北方位……当年,苦水河绕城,呈现出弧形,围裹靖虏卫城而过。靖虏卫城所谓三面环水,即此谓也……而且,此桥,绝对为简易木桥。苦水河时发大洪水,即毁之。

据此,今人当清楚,明正统年间苦水河桥,与1958年苦水河桥,风马牛不相及……无论位置、规模,皆如此也。

韦博文(广州市韦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韦博文故事之五:笔者与韦院长关于“北湾澄地”话题的互动故事

1.斯人已去,风范长存。去年国庆期间,笔者辛苦整理撰写的一篇较有分量的文章《靖远民国时期“北湾澄地工程”与“北湾分地风波”述略》一文推出,此文的撰写,有受韦院长嘱托的成分。笔者还特意为此写了一段题记之语。文章刊出后,韦院长也积极留言,写下了一段颇具文史资料价值的留言。至此,笔者与韦院长之间,新、老文化人之间的互动故事,留下了一段佳话。呜呼,其文亦在,在靖远讲学时之绕梁余音亦在,给我等后辈之启迪、昭示亦在,然其人已殁也……笔者哀痛、遗憾之余,郑重推出此文,以示纪念。

2.关于韦院长之托的题记。原文如下:原兰州市书画院院长,著名油画艺术大家,靖远籍老文化人韦博文先生,年近八旬,在靖远讲学期间,曾多次嘱我:好好写写民国北湾澄地的事儿,这事很有写头,且极具文史资料价值。整理、挖掘推出之,必能传世……听此,笔者唯唯应之。盖,韦院长,平堡人,亦系当年大北湾公社籍。且,平堡也是北湾澄地成功的直接受益者。因此,韦院长向来对此关注殷殷。北湾澄地喜获一万五千亩肥沃水田,彻底改变了人们饿肚子的历史,整个上河里人(包括平堡)均沾其恩惠,历史意义重大。今兹,几经周折,终于成文,完成韦院长所托。

同时,谨以此文纪念那些历代为北湾澄地工程作出卓越贡献的前辈、先贤们,愿他们的名字和魂魄在历史星空永远闪烁,照亮后人的精神世界。

3.韦博文先生富含文史资料价值的留言。韦院长原文:十分钦佩武主席对靖远黄河文化的探求。对我的赞许,不能担当,只是出于依依黄河情,不了赤子心的纠结而已。

早在抗战前夕,范长江先生在其《中国西北角》一书所述从黄河乘羊皮筏入靖远县境写到:有一地日湃湾,前甘肃督军陆洪涛曾筑石堤一道,阻导黄河救出农地不少,至今堤内农民受益不尽。陆氏在甘肃之功过,甘肃人民知之甚深,但就湃湾一点来说,他却做了一件不可磨灭的事情。

北湾开渠,筑坝,淤地工程是民国时甘肃最大的水利投资。非一力而行,非一时而成,经历了几十年。在我们童年记忆中,听说过一些迷离的故事。也见证过船工拉纤至乌金峡开山运石的艰辛。五十年代初,登上堡子山头,观看北湾河滩最后一次放黄河大洪水澄地的壮观景象,进水口在金山村堤岸,四十里滩一片汪洋,大堤划出一道与大河的分界线,一直消失在隐约的寺儿湾坪下。六十年代初从北湾河滩走截路,见到每个分区湃中号称十八间的一个个闸门还在,引水大渠已成一道道长满苇草的水塘,从引水口到渠尾有十多处石砌或砖匝的“十八洞”。前几年寻访往事,金山取水口的遗迹,尚能辨认,其余各段荡然无存。靖丰渠主要用于灌溉,分水高台地与河滩地,进水口在金山村以上五里许的乌金峡出口,平堡渡口的过路涵洞上镌刻的民国省长谷正伦题写的“靖丰渠”三个大字,至今尚在。

惋惜!北湾河滩造福一方的那十几道“十八洞”若能保存,将是多么震撼!现在只能是留在记忆中的靖远宝贵文化遗产。

韦博文(广州市韦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注:此段留言,蕴含信息量较大,尤其谷正伦题字“靖丰渠”一事,有重要的文史资料价值。

2021年7月6日辑录整理于平川陋斋


作者简介

韦博文(广州市韦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武永宝,男,1963年12月出生,甘肃靖远人。1985年7月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学士学位。现任甘肃省白银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历任白银市平川区档案局长,区委宣传部副部长,文化局长,文联主席等职。几十年从事基层档案和宣传、文化工作。

大学毕业后曾在新疆工作、生活5年,视新疆为自己的第二故乡,有着浓重的新疆情结。

代表作有中篇小说《虎豹口》、《西部国风》和长篇小说《黄河远上》,这三部作品被媒体称为西部黄河文化三部曲。创作取材主要以西部黄河文化内容为主。目前有近百万字的长篇网络小说《独石记》在起点中文网推出。

近年,作者致力于家乡靖远地方黄河文化的弘扬与传播,撰写了二百万字的各类散文随笔、笔记杂谈,等等。总体冠名为:“西部黄河文化走笔丛书”,分为小说卷,散文随笔卷,笔记杂谈卷,诗词歌赋卷、文史卷,五大类。多角度,多视角,多元化地,坚持不懈地宣传家乡靖远的地方文化,架构起了自己的独具一格的作品体系。

作者提出的口号和目标是:

▲努力构建靖远新型地方多元文化体系

▲不断充实、丰富靖远地方文化的内涵和底蕴

▲倾情打造靖远地域特色的黄河文化品牌

▲着力重塑靖远地方文化的崭新形象

▲为靖远文化大县的崛兴,靖远地方文化唱响于世奉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