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大学校园随处可见商业活动的身影,并形成了独特的商业生态圈。商业大潮来袭,是筑坝防洪还是开闸放水?校园商业生态如何才能更加健康和谐?本期聚焦校园商业生态,探究各方的现实诉求与道德责任。
——编者
■通讯员 吴锡平 张运
在日益壮大的网购大军中,大学生是其中的一支强大军团。去年11月,在人人网发起的一项“大学生双十一消费行为”的调查中,近八成的大学生表示会加入购物大军。
从最初的商业赞助学生组织和校园活动,到教材里插入广告、商业化包装的高校女神评选,再到鼓励学生零首付、无抵押的分期付款的超前消费……曾经作为象牙塔的校园正越来越多地承受外来商业文化的冲击。
在利益至上的商业竞争下,如何协调商业诉求与教育本位之间的矛盾,既保证高校特有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单纯性不受外界纷扰,又能维护学生权益,找到商业时代背景下高校消费需求和价值引领的平衡点,成为校园文化建设和高校管理不可回避的话题。
涌动
象牙塔里独特的商业形态
春日来临,购物潮再次翻涌,湖北某高校新闻管理专业的小王和室友摩拳擦掌,紧张地守在电脑前,准备参加某电商推出的定点抢购。像很多沉溺于网络购物的学生一样,他们被形象地称为“剁手党”。
远在千里之外,扬州大学大三学生小张也同样兴奋不已。作为某网络分期平台的校园代理,这几日肯定会赚个盆满钵满。
小王月均消费一千五,刚买的苹果手机就是分期付款完成的。一年中小张的业务保持了近100%的高速增长态势……
谁也没料到,大学生网络购物市场会如此迅猛地发展。趣分期、分期乐等专注大学生分期购物的企业纷纷在校园里跑马圈地,明里暗里的广告大战、市场争夺,几乎成为校园里众人皆知的不能说的秘密。
“网购市场的蓬勃发展只是当下校园商业活动的冰山一角。”扬州大学商学院院长谢科进表示,如今的大学校园,已是高度社会化的地方。商业文化异军突起,无疑是当今校园最大的变化之一。
小张虽然只是一个学生,但两年校园代理的经历,让他的商业嗅觉十分灵敏:“当今青年独有的消费冲动、强烈的品牌意识,使校园成为商家角力的战场。”
但与纯商业形态有别的是,校园是学术的象牙塔,限制多,争议大。在这里,商家有所忌讳,必然一改唯利是图的传统商业模式。在教育与消费双向诉求的夹缝里,独特的商业形态应运而生。
常态
商业化改变校园传统生活模式
“你是我的小呀小平锅,怎么爱你都不粘锅……”几个月前,一首由扬州大学饮食服务中心员工们改编的歌《小平锅》红遍网络,上传当天点击量就超过了10万次。
《小平锅》一下子拉近了食堂和师生的距离。“即使在大学,也要自己去争取市场。”该校后勤保障处副处长朱春生深有体会,后勤市场化改革是高校主动融入商业社会的最突出表现,如今,坐拥客户、坐享其成的格局早已不复存在。就在初春时节,玉米炒葡萄、西瓜炖肉……另类的大学食堂菜一经推出,就受到学生的追捧,一度被戏称为中国“第九大菜系”。
同样的情形也发生在扬州大学教育超市内,扬大牛奶、扬大蜂蜜、扬大红酒……众多拥有自主品牌的“大学出品”煞是抢眼,该校也被网友笑称为“史上最自给自足大学”。
商业形态改变着校园传统的衣食住行,也改变了师生与管理者的思维方式。扬州大学中药药理学专业博士生刘传敏一边做科研,一边经营副业,在校门口设小炒摊点。一时间,“扬大刘博士小炒王”风靡网络。
当很多师生为此不解的时候,扬大机械工程学院党委书记黄庆华则有着不同的看法:“在新的市场环境和消费形态的影响下,校园商业彰显着时代进步和个性解放,而且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校园文化。”
冲突
校园成秀场考问商业道德
虽然,备受争议的中国校花大赛在四个月前落幕,但网上对大赛的吐槽声并未停歇。从韩国选手入选“中国校园女神”到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否认参与该项目的评选,这场商业选秀一开始就饱受争议。
“校园选秀”是商业触角延伸到校园最常用的方式。事实上,各类商业赞助的选美、音乐、才艺、交友类选秀活动,早已成为当下大学生最频繁的文娱活动之一,也是大学生参与现实社会的重要载体。
与大学生热衷于校园选秀相比,部分专家对此显得很冷静。有“社会解剖师”之称的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尚重生直言:“反对校花大赛,这与高校和大学生的价值定位不符。”他认为,选秀会将一些女生引入歧途,引导她们追求消费青春与美貌,成为“花瓶”。
除此之外,关于校园商业更多的争议则集中在大学生自身的消费能力和消费观念上。
上海某高校电气专业的唐宇强购买了一部智能手机,分期付款,两年还清,每期月供为106.73元,而其中的服务费就达到40元。两年下来,小唐算了一笔账,要想得到一款市场价为800元的某品牌手机,总支出达到2561.52元,服务费将近1000元。
“这看起来不是帮助大学生完成电子产品梦想,而是想要‘吸血’,是向大学生提供变相高利贷。”小唐对此忿忿不平。
面对商业活动的蓬勃发展,很多高校显然准备不足。利益至上是商业文明最简单、粗暴的行为准则,这与由独立自主的人文精神、批判与创新的科学精神、奋发有为的进取精神化合而成的大学精神很容易产生价值冲突。
“无论是商家还是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消费观和诚信观显得尤为紧迫。”黄庆华表示。
包容
拥抱商潮需搭建精神围墙
不久前,重新整合一新的扬州大学大学生创业苗圃正式开张。首批27个由学生自主运营的商业机构顺利入驻。苗圃内既有面向学生提供日常生活用品的电子商务平台,也有3D打印等面向社会提供专业服务的高端企业;既有清新时尚的主题咖啡馆,也有统筹公益资源,提供公益营销的社会服务型企业。
除了搭建平台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商业活动外,不少高校还因势利导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诚信观。
去年“双十一”零点以后,往常已经断电熄灯的华师大传媒学院的学生宿舍却依然灯火通明。据了解,这是为了方便学生狂欢购物而开辟的绿色时光通道。
就在前一天,学校部分辅导员给学生群发了一条消息:“童鞋们请注意用电安全,也请慎重网购,别把一个月的生活费都消费掉,更要注意网购陷阱哦。”对于学校这一接地气的举动,师生纷纷点赞。
“校园商业作为不可避免的存在,应给予其包容、引导和管理,应当在打造开放平台的同时筑牢精神围墙,构建健康、和谐、文明的校园商业生态圈。”黄庆华认为。
【微评】
重视消费道德教育
扬州大学党委副书记 叶柏森
“我消费,故我在。”受消费主义思想的影响,当前一些大学生存在着攀比消费、赶潮消费等诸多不良消费行为,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阻碍大学生思想的健康成长。加强消费道德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已成为高校道德教育不得不面对的课题。
消费,以德而立。高校要结合社会实践和感恩教育等开展专题教育,培养学生对消费品的价值判断能力,根据支付能力有计划、合理地进行消费,不盲目跟风、攀比,树立崇尚节俭、适度消费的观念;要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学生在消费行为中形成责任意识,坚持科学消费、绿色消费,以守正出新、明德至善的大学精神去滋养学生心灵,提高消费行为中的精神文化含量,引领优秀的道德文化和社会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