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车向南开去,绿皮与高铁宛如城市的两条引线。天桥跨在轨道上空,走上去一共要经过84个台阶。
十二根大理石柱搭起的牌坊,写着3座大学的名字。一栋栋老房站立于此,它们经过了四季轮回的剥蚀。
山与山,路与路的边界,亦是无数个故事的堆叠。
这里是广州的一处高地,这里是五山。
倾斜的五山
五山的镜头里,很难找到水平的线。
在这个时而上坡时而下坡的地方,风景不再静止。楼宇背后,掩盖不住扑面的山野气息。充满落差的街道,走几步就是一个制高点或者轮廓明显的洼地。
东起汇景新城,西到东莞庄;
南至广深铁路,北抵环城高速;
总面积超过10平方千米,下辖13个社区,常住人口接近14万。从任何一个维度看,这里就是一座不断新生又未曾弃旧的“城中城”。
1953年,五山街道成立,名字来源有两种说法。
一是这里被五个山头环绕:嵩山、茶山、黑山、象岗山、凤凰山,中间形似盆地,人称“五马饮泉”。另一说此地多山,特以“五山”来泛指。
茶山19栋由华农与清远英德市茶厂共建,被调侃是“中外合资”。
大半个世纪过去,即使铁路覆盖裸露的岩土,高桥架平山坡,地势的起落也被人间大厦掩饰,但深入五山,它的野生、它的陡峭、它的复杂总能在你不备之时杀个回马枪。
最多的石阶在华工百步梯;
最陡的路在农科院小区;
最长的坡在华农紫荆桥;
最绕的弯在五山路隧道。
华山路、茶山路、嵩山路、瘦狗岭、鸡笼山、独秀峰……不同的地点,一脉相承了坡坎的起伏,条条小径,最终都通往高处或者地平线之下。
但五山给人的奇妙感还不只如此。
如果山峦限制了视野,那么湖泊则给予生活的通道。西湖、东湖、北湖、洪泽湖、鄱阳湖、巢湖、昭阳湖,穿梭其中,景致各不相同。
依山傍水又山峦重叠,曲曲绕绕又柳暗花明,老旧热闹、狭小开阔、拐弯抹角全部掺和在一起。有趣的是,五山,却不会让人迷失。
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这里的格局与规划早已形成,比如,彼此相连的学校。
从幼儿园读到大学
走过天桥,在五山路抬头可见一座牌坊。
它建于1935年,重达500多吨,曾是中山大学的正门。1952年,中大迁往康乐园,原来的校区被划归为华工和华农使用,于是,多年之后,三所大学的名字都出现在了牌坊上。
匾额上的六个正红楷字,出自中大首任校长邹鲁。
华师、暨大华文学院、广东省艺术职业学院也在五山。至于中小学、幼儿园、科研机构,这里更是星罗棋布:
华工附小、华师附小、华农附小、五山小学、长征小学、五一小学、龙口西小学;华工附中、华师附中、广州中学、广州第一一三中学。
广东省农科院、中科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广东省钢铁研究所、广州气象卫星地面站、广州市半导体材料研究所、信息产业部电子第五研究所。
广州中学原名第四十七中学。
它们用不可思议的速度在这片土地长起,它们背贴着背紧紧相靠,于是,稍走几步就能看见一幅幅重叠的图景。
在华工的西湖能望见华农的教学楼;
穿过华农的老小区就到了华工的东住宅;
从华农的茶山19栋下坡便走入农科院宿舍;
当然,也能遇见不同的人群——下课奔跑的小孩、穿着校服的中学生、逛街的大学情侣,还有坐在大院里的老人。
有人说,五山是广州的“文脉”所在,它倾注了几代人的浪漫主义。也有人真的在这里从幼儿园读到大学,兜兜转转,没有走出山与山。
城市山民
因为众多大学的存在,地处市中心的五山自成一派。没有世俗的纷纷扰扰,也不会迷失在烟花深处,它素净而朴实,安静又活泼。
逛五山,最好的方式是骑电动车。
上上下下,乐于山坡的起伏,左绕右绕,犹如冒险的城市猎人。
对于那些追风少年们来说,五山已经在朝夕相处的时间里被切割成无数细块。校园、街道、宿舍楼以及山山水水熟悉如掌纹,最终,凝固成一些共同的记忆。
华工的泳池最多,华师的食堂饭菜最丰富,华农的酸奶醇厚甜香。
看电影不用跑商场,华工校内就有影院,票价超低。
聚会野餐无需远门,华农的大草坪坐得下百人。
也有人不会忘记远去的22路公交、五山广场的饰品店、岳洲路的奶茶、龙怡路的湘菜、华农南门的麻辣烫、瘦狗岭的歪脖子树、华文学院的桶装水票……它们像青春里的一个个符号,即使时隔多年,仍能按图索骥。
上世纪50年代,22路公交就开始运营,它是当时从市区到华工、华农唯一的公交。2011年5月,它正式退休。
老一辈的五山人,记忆跨度更远。
那是一个由山丘、树林、水塘构成的地方,自然赋予的样貌,大多时候只有一种颜色。
买菜没有市场,路边摊是一日生活的来源与家长里短的聚散地。天桥很多年后才出现,去山的那边要经过火车匝道……
很多住在五山或就近打零工的人都喜欢在天桥下乘凉、打牌。
如果将这些碎片通通糅合在一起,那么,大概能明白五山真正的魅力——它虽在城市之中,却似乎独立于城市之外。
山不在高,水不在深。
值得探索,值得留恋。
华工大门前凤凰花开得绚烂,又要到毕业季了。
出品:天河区融媒体中心